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红石榴·微课堂】“两个打造” 征文|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石榴·微课堂】“两个打造” 征文|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石榴·微课堂】“两个打造” 征文|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者按: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历史研究》投稿_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投稿历史研究报告

编者按: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引导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决定,从2022年6月开始,在《内蒙古文化》期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网站等宣传矩阵上开辟“两个打造”专栏,以飨读者,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白立柱

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历史研究》投稿_投稿历史研究报告

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达成了共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厘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中华的历史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法。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至此走进国家和大众视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备受鼓舞。

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探究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西辽河文明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

宣传西辽河文明,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和成果宣传、普及和转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辽与赤峰作为自治区着力打造的东部“双子星”,共饮西辽河水,同创西辽河文化。通辽市地处西辽河流域核心区,区位优势无可替代。

西辽河流域位于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三大地理板块的结合部,地形复杂多样,负山面海,是沟通北方草原、中原地区、东北平原的交通枢纽;又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多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元素荟萃之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沟通东南西北交通的“大驿站”,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融炉”。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因素结合,便形成了这里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西辽河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西辽河文明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成果证实西辽河流域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继续开展哈民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历史研究》投稿_投稿历史研究报告

西辽河流域各民族参与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

中华文明的结构特征是多元一体。厘清各区域文化的演进路径是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的主要研究路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把西辽河文明的演进路径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背景下观照,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框架里考量,我们发现,西辽河文明这个“单元”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上古时期,考古材料实证了西辽河文化的万年文化根脉,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为中华文明源头。中古时期,西辽河文明又迎来了一个社会发展高峰期。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号称帝,建立辽王朝。当时的中国历史处于多政权并立局面,辽王朝居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辽王朝提出了自己是“中华正统”的理念,契丹人主动认同“中华”,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如此一来,就打破了此前以长城为界,“内中华而外夷狄”的局面,把中华的地域推广到长城以外的广阔地域,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这个理念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认同并传承。元朝修史,以宋、辽、金三家并为正统。

近古时期,西辽河流域有了新的主人。明朝后期,蒙古人科尔沁部来到西辽河流域,从此这里有了科尔沁草原的称呼。女真人努尔哈赤崛起,与科尔沁部蒙古人联盟,打垮了明朝,建立了清王朝。满蒙联姻使科尔沁部成为与大清皇室的血脉相连的骨肉至亲;盟旗制度使科尔沁草原成为大清王朝牢固的北疆长城。清王朝的建立最终完成了由辽王朝开启的“大中华“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了“大中华”疆域的整合,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由秦朝始建、汉朝复续建、明朝复建的万里长城,原为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民族南下,维护“内中华而外夷狄”格局的军事设施,至此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和意义,演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标志。科尔沁部在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收官之作。

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投稿历史研究报告_《历史研究》投稿

投稿历史研究怎么写_《历史研究》投稿_投稿历史研究报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石

西辽河流域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着诸多的民族,如汉人、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奚族、女真、蒙古、满族等都活跃在西辽河这一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周边。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开发、发展了西辽河文明,也开启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认同。

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特别是对峙政权如辽宋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流内涵以及域外对中华各民族政权的一体观。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要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之本。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和模范自治区,特别是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通辽地区保存的红色档案记载了《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的故事,以及老一辈革命家陶铸等人的书信。这些档案文献资料见证了通辽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从这里走上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之路,也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范之所。

纵观西辽河文明的演进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三个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既:红山文化、契丹文化、科尔沁文化,均为西辽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西辽河文明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全过程: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上古时期,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为中华文明源头,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以契丹文化为代表的中古时期,辽王朝开启了“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以科尔沁文化为代表的近古时期,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收官之作。西辽河文明的万年文化根脉、五千年文明的演进路径实证了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是多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多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多民族共同培育的。讲清楚西辽河文明的演进路径,讲好西辽河文明的故事,就是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上一篇: 探索历史文化之旅:山东枣庄的古城风情
下一篇: 探索洛阳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