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武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始终秉承开拓进取、探索实践的思路,广征博采,精心编撰,共征集文字史料140万字、照片6000多张,编辑出版文史资料20余本。特别是近几年编辑出版的《长武地名文化》《长武历史名人轶事辑录(一)》《长武民俗文化》《大美长武》《长武文史资料精编》《古豳文化史略》等文史资料,先后被北京、南京、陕西等图书馆收藏,较好地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
挖掘资源,突出文史资料文化特色。一是展现长武文史底蕴。长武历史悠久,境内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秦汉文化等遗址240多处。大唐昭仁寺大雄殿和虞书唐碑被誉为全国之最。地方小吃种类较多,风味独特。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社火、皮影、膳鼓独具特色。二是拓宽资料收集渠道。科教文卫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团结联系了一批热心于文史工作的各界朋友,通过组织座谈会、采风活动等形式,沟通交流、征集资料。加强与撰稿者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新时期文史工作,鼓励他们多出精品。加强与在外地工作的长武籍人士和曾经在长武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联系,挖掘他们在长武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激发各界人文之士创作文史资料的热情。三是选题立意科学严谨。坚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突出特色,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和本土史料,在编辑前向文史资料撰稿者、政协委员以及文史爱好者发放征稿提纲,采取“因人选题”或“以题找人”,对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或阅历丰富的人士登门拜访,多次预约。对拟定的题目,则设法寻找事件的当事人,以保证稿件真实可信,尽可能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反映某段历史事件或人物轶事的始末与事迹。
多措并举,确保文史资料编撰精益求精。一是横向对接,整合资源。加强同市、县(区)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各群众团体和工商联机关以及离退休干部、民族宗教、档案、新闻出版等部门的联系,不断丰富新内容。通过召开专题协作会、史料考证会、史料研讨会、举办纪念活动等形式,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共同完成一些大型专题的征、考、补、审工作。二是突出主体,拓展领域。在抓好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三亲”史料的同时,不断扩大征史范围,史料征集对象,从“有阅历的老人”转移到有关单位和中青年作者,从政协委员转移到党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对象数多面广;在征集的范围上,由原来的政治、历史、文物为主,普及到社会经济、科教文卫、民族宗教、风尚习俗等,涉及的领域逐步拓宽。三是选优配强,组建队伍。明确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总牵头,落实专门工作人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有一定文史知识和写作功底的人士,积极撰写文史资料稿件;在走访一些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请他们介绍有关经历和见闻,加强文史资料源头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聘请顾问、特约研究员、通讯员等形式,建立一支比较专业、稳定的文史资料采、撰、编队伍,确保文史资料编撰工作有序开展。
拓宽渠道,发挥文史资料社会效益。营造浓厚氛围。坚持开拓创新,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和各种新闻媒体资源,宣传文史资料,物化文史资料功能,积极参加省、市政协文史资料选题协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文史资料服务对象,不断提高文史资料方面的知名度。二是增强文化自信。将编辑出版的每一辑文史资料都向全县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图书馆、各镇村图书馆免费赠送,向广大政协委员发放、扩大宣传覆盖面,确保文史资料的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升对外形象。在科学有效地运用文史资料为提升地方知名度服务的基础上,在招商引资、走访在外知名人士时作为介绍推荐的重要宣传品予以赠送。
健全机制,保障文史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始终坚持精编细选的原则,严审细核,确保质量。在县政协党组会议专题研究、制定计划,至少召开两次审稿会,主席会议予以审定的基础上,文史资料委员会根据工作进展,细化分解任务、做好组织征集、研究和编辑出版等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健全文史资料工作的各项组织、协调运行机制。二是专项经费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当提高经费预算标准,实现专账管理、专户运行,为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出版和日常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