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讲堂直击丨刘禾:世界秩序的文野之分,始于1494年一条被划定的地球子午线

讲堂直击丨刘禾:世界秩序的文野之分,始于1494年一条被划定的地球子午线

讲堂直击丨刘禾:世界秩序的文野之分,始于1494年一条被划定的地球子午线英国公投脱欧,这是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的一次打击。然而现代世界秩序是由何而来?它又对各个国家形成了怎样的影响?7月5日,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来到华师大博雅讲坛

编saying:

英国就脱欧与否进行公投,公投结果大大出人意料。这不仅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意味着世界地缘政治面临着一轮重新洗牌。更是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的一次打击。然而现代世界秩序是由何而来?它又对各个国家形成了怎样的影响?要更清晰地认识现状,我们不得不回顾历史。

7月5日,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带着她作为主编的新书《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来到华师大博雅讲坛,她认为,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肇始于欧洲人在1494年划定的一条地球子午线,它就是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的具体内容。不仅如此,这条地球子午线还深刻地影响了人心。英国人公投脱欧其背后的心理源头或也可追溯于此。

法律讲坛文史版_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座文史版

华师大人文教授罗岗(中)与刘禾对话(童毅影/摄)

文/文汇讲堂 童毅影

7月5日,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带着她作为主编的新书《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来到华师大博雅讲坛。刘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也是跨语际理论的创始人,她学兼文史又语通中西。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人文楼与师大的师生们娓娓道来,从国际法到万国博览会,从洛克到格劳秀斯,围绕“文、野”之分的文明等级观念,讲述了因一条地球子午线的划定而引起的文明等级观建立和世界秩序的形成过程,时至今日,这种文明观依然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幽灵,游荡于世。

地球子午线的划定

刘禾教授谈起她主编的新书,强调这是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展开的话语实践研究,而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话语实践研究不仅要求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同时,话语实践的研究对象不是对抽象思想的陈述和分析,而是把思想作为活生生的言说、书写和其他实践(包括数字图表、国际条约、图像、时空的组织方式等)来对待。因而,刘禾的讲座也始于一条被划定的地球子午线。

蒙元时期,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了各国之间的通商史无前例地发达,全球的自由贸易得以建立。然而,在1453年却因奥斯曼帝国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兰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地区之后,切断了欧洲人与南亚人和东亚人的直接商贸往来。为维持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利益,并继续从亚洲获得香料、丝绸等产品,欧洲人把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当做首要任务,于是,哥伦布等大批的航海家出发,往大西洋以西的方向开始探求新的航海路线,哥伦布在寻找通往东亚的路线时,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由此开启了欧洲人的海外探险之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至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之间签署了双边《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将一条位于大西洋上的地球子午线作为中线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成为了当今世界秩序形成的初源。

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坛文史版_法律讲座文史版

条约子午线

文明等级的初定

早在2004年,刘禾在其书《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中就开始关注世界秩序形成的问题。她认为世界的现状完全不是因为文明的冲突,而是来自于帝国之间的碰撞。而帝国的冲突正肇始于地理大发现。《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作者之一唐晓峰教授认为,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一场“文明”大发现。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过程中,将分布在空间的人群差异整理为历史的差异,也就是把空间的分布诠释为时间的分布,又将时间的差异解释为文明进化程度的差异。由此,经由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欧洲文明史、国际法等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与塑造,形成了欧洲的文明等级观念。

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座文史版_法律讲坛文史版

刘禾部分著作

文明等级标准,是一套由低到高的排列标准,这套标准将世界各地的人群分别归为 savage “野蛮的”、barbarian “蒙昧/不开化的”、half-civilized “半开化的”、civilized “文明/服化的”以及enlightened “明达的”(今译“启蒙”)五个等级。而所谓China则被界定为半文明的地区。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和变化,这一套文明等级标的准慢慢地趋向稳定,及至19世纪初,形成了一套经典化的论述,被编入国际法原理,被写进政治地理教科书,被嵌入欧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后形成欧美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

文明等级深入人心

在西方,文明等级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西欧人经常都在无意识中使用这一观念,将这一观念带入到各个应用领域。国际法,作为规范国与国关系的法律,正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全球史研究的角度对国际法进行解读,刘禾认为,国际法的产生则肇始于欧洲人殖民美洲的初期,替欧洲人占领美洲原住民的土地提供法理依据。

比如国际法有一个专业术语,拉丁文表述为terra nullius,意思是“无主荒地”。外来者对无主荒地可以直接占领,享有优先占有权。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为欧洲人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提供了法律依据。当哥伦布来到美洲时,美洲大陆上不是没有人住,那里有上千万的印第安原住民,哥伦布登岸后,把罗马天主教皇的领土标记在地上一插,立刻宣布此处为无主荒地,这就意味着美洲自此成为可以被占领、被殖民的土地。哥伦布之所以忽视原住民的存在而宣布美洲为无主荒地,其原因在于“无主荒地”的概念根植于文明的等级。按照文明等级的排序,美洲的原住民被划分为savage,也就是野蛮人。野蛮人没有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概念,那么在国际法的意义上,原住民的土地就可以被划为无主荒地。

考察历史,刘禾认为国际法渊源上另一重要法学家格劳秀斯也如是行事。他所提出的开放海洋说,也与殖民贸易有关。自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荷兰人开始挑战葡萄牙人在东印度群岛贸易和航海的垄断权。葡萄人以1494年与西班牙人划定的势力范围为依据,要求荷兰人退出贸易竞争。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格劳秀斯亦从文明等级的角度提出了反驳。他认为东印度洋地区不是法律真空,并不是无主荒地,那里的人民拥有自己法律和成熟的政体,这些国家享有主权,因此任何一个外来国家都不能以占有无主荒地之名进行单边行动。半文明国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对付这样的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上不能像葡萄牙人那样实行无主荒地的条例,但可以进行国与国的协商,比如实行土地割让,治外法权等。当然,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最终捍卫的还是荷兰人的利益。

国际法这一规定也同时给中国造成了惨重的代价。林则徐在欧美人侵略中国伊始,曾尝试翻译国际法,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中国的利益。然而,中国被界定为的半文明国家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土地割让条约、治外法权的实现,则由于中国被划为半文明国家则取得国际法的支持。

文明等级的全球化:脱亚论的出现

从早期国际法将文明等级作为思想基础,到万国博览会上对有色人种的野蛮或半开化形态的展示,文明等级长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后来变成欧美人的常识和无意识。这一套知识在19世纪初被广泛纳入欧美国家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通过传教士的西学编译和东方国家精英的主动接受和自觉消化,欧美人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也逐渐演变成为日本人、中国人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

日本福泽谕吉提出了著名的“脱亚论”。作为幕府使节团随员的福泽几次访问美国和欧洲途中(1860年、1862年和1864年),他曾利用官府旅费购置大量的英文书籍。这批最早被他引入日本的西方著述中,含有大量的中学教科书,而福泽谕吉在编译《西洋事情》和《文明论概略》等书的过程中,依赖的主要就是这些通俗的中学教科书。福泽谕吉正是在认可日本的半开化地位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脱亚论主张。刘禾介绍说,福泽不仅影响了日本,同时也为梁启超等当时中国维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负有直接的责任。

法律讲座文史版_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坛文史版

福泽谕吉著作,《文明论概略》

梁启超曾在《清议报》上发表的《文野三界之别》。此文内容大多直接摘抄福泽谕吉的文明发展三段论,传播了欧洲人的文明等级标准。由于文明等级中有关于“教化之地位,以女人之地位为衡”的论述,梁启超等晚清人开始倡导女学,以改善中国人的半文明地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妇女问题成为政治事件,一跃而上升为晚清社会变革的核心议题:废缠足,倡女学。然而,却并不是因为维新人士忽然都拥护女权,深究起来,那是由于他们感受到来自欧美文明等级的沉重压力。维新人士将文明等级的标准作为“西洋镜”,在这个文明的魔镜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半文明”或“野蛮”的镜像,一边痛心疾首,一边又与之认同,所以,摆脱这个镜像才是他们出来倡导女学的真正动机。

法律讲坛文史版_法律讲座文史版_文史版法律讲堂

梁启超倡导女学,以改善中国人的半文明地位

夷/i/ barbarian的插曲

在讲座中,刘禾讲述了一番禁“夷”字的公案,颇耐人寻味。1858年,中英两国签署《天津条约》,其中第51款为特别禁止使用汉字“夷”字的禁令。在条约的英文版中,写为“夷/i/ barbarian”当夷被翻译成barbarian,汉字、罗马发音及英译被捆绑在一起,形成牢不可破的三位一体的语义单位,刘禾创造性地把它称作“衍指符号”。Barbarian即文明等级中的“蒙昧人”,有时也与半文明人相提并论。

法律讲座文史版_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坛文史版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

英国人甫一来到中国,被中国人称为夷,而“夷”字又被英国人自己翻译成barbarian,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等于是中国人反过来把英国人置于半文明的地位上,公然无视国际法通行的文明等级,更无视于欧洲人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欧洲人将殖民地人称呼为barbarian,西方以外的社会都被分别划为野蛮的或者半文明的,而汉字“夷”却来路不明。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夷”字的出现,混淆了本来很清楚的文明和野蛮的分野,也挑战了欧洲人的国际秩序。刘禾在《帝国的话语政治》一书曾说,“夷”字的出现把所谓的“野蛮人”掷向文明的怀抱,让“野蛮人”成为“文明人”的孪生儿和自我镜像。由于文明等级的概念事先已经深入到了英国人的灵魂,这才是英国使用国际条约废除汉字“夷”的真正起因。

史可鉴今,刘禾主编的这部著作提供的全球史视角,从空间与人心的双重角度思考地缘政治的缘起,自1494年第一条进行势力范围划分的子午线的出现,直至今日,各国的势力范围依然在不断划定,文明与野蛮始终是其中的隐形逻辑,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它如何在中国驱动着现代化的欲望。英国刚刚脱离欧盟,世界秩序不断变动,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了解文明等级的由来,才有可能捕捉到事情的真相。

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座文史版_法律讲坛文史版

刘禾,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

照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陆诗怡

法律讲坛文史版_文史版法律讲堂_法律讲座文史版

上一篇: 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 | 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精选三(悦读世界)
下一篇: 文史通义/章学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