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哲专业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

文史哲专业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

文史哲专业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请您先「点赞」+「收藏」+ 关注 @netkiller,转发给你的朋友再慢慢看,方便查看往期精彩文章,以防手划找不到,

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请您先「点赞」+「收藏」+ 关注 @netkiller,转发给你的朋友再慢慢看,方便查看往期精彩文章,以防手划找不到,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储殷教授曾说:“高考依然是中国中层底层一般老百姓家孩子,改变命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文史哲之类的,还是那句话,就是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真有兴趣,更愿意为自己的兴趣,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果家里条件好,你可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果家里条件不好,还是要慎重。给家里条件一般的孩子提点建议,你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你真的不用害怕。”

我不认同储殷教授的话,我认为文科比理科更有钱途,文科生赚钱是没有天花板上线,理科生的工资是有上线。

做自媒体有头部和腰部之分,我呢?我是脚跟,最底层,我只有5W知乎粉丝。就这区区5W粉丝小号我可以接到很多文案,通常一篇文章1500字到2000字3000~5000元的收入,我上班坐地铁,上车开始写,到公司就交稿,就这样我一个理科生吃到了「码字」红利,这比我996敲代码强多了,这钱本应该是文科生赚的。由于我的粉丝还很少,所以只是业余接单,本质工作还要做。我要是有10万粉丝,20万,100万呢?我会毫不犹豫地辞去当前的技术工作。

我能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不足,羡慕那些文科生,如果我是个文科生该多好啊!写出的文案质量会更高,可能比现在更成功。

然而为什么都在劝退?

专家建议「家境不好的考生谨慎选文史哲」,可在我看来,学文史哲的文科生,钱途一片光明,相比理科生加不完的班,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行业透明的薪资和职级,文科生能更早实现财务自由,且不受35岁职场现象影响,为什么你们那么悲观?为什么会出现《围城》现象?我想跳进去,你们想逃出来。

文史哲就业很宽,文科生格局太小,他们自己把路越走越窄,最后让自己无路可走。自己做得不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把失败原因归罪于他的专业,同时寻找无数种理由契合自己的观点,最后认定是专业不好。看上去十分熟悉,这就是“茧房思维”。

文史哲没钱途的根源是什么?

这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下面让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学习知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 运用知识: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一门「非体力劳动技能」,进入社会后找一份工作。运用知识是 1 ~ 100 的重复工作。 创造知识:创新和创意相关的工作,创造知识是 0~1 的工作。

80%文科生只能达到 「运用知识」这个层次,究其一生都做着重复的工作。例如从事出版(校对,编辑,排版……),老师(重复教学生相同的知识),办事员(万年不变的流程)等等,这些人是劝退言论的主力军。

要想有钱途就必须成为那20%文科生,从事创造知识的工作,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热衷选择「运用知识」的工作,而非「创造知识」工作?

能力与学历之争

在知乎上关于学历与能力之争的话题永远是回答不完的,但是人们都陷入了茧房思维,他们总是做垂直对比,即“没有学历”的跟“有学历”,最终结果是学历比能力重要,这是降维思考,田忌赛马的思维。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水平对比,公平起见这里抛开本科生,只比较研究生:

20年的职业生涯,面试/招聘无数大学生,带过很多团队,经过长期观察得出,招聘来相同大学,相同学历甚至是同学,家庭背景接近,进入职场数年之后,他们有着落差极大的人生。

扎心了吧!!!学历跟能力哪个更重要?

只要拥有「学历」就能从事「运用知识」的工作,来句扎心话形容“你们不过就是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批人”。要想有出路,所谓「出路」另一种叫法是「阶层跃迁」,杀出底层必须做「创造知识」的工作,靠的是「能力」改变命运。

学历不是用来降维打击,大学是一个火箭发射平台,你是火箭,点火之后便升空,这才是你的未来。而你选择躺平或者走下发射平台,站在鄙视链顶端,利用自己的学历优势跟地面上的三蹦子竞争(农用拖拉机)。

为什么相同的学校,相同的班级,相同的老师,最终能有两个截然不同且落差极大的人生呢?引出下一个话题,完整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不完整

什么是教育不完整?你们认为大学毕业就完事了吗?

完整的教育由四个阶段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样构成了完整的闭环教育,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占比例是20%,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占比是80%。同样知识的构成也是20%的知识来自学校(系统学习),80%的知识来自社会(碎片化学习)。

绝大多数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教育就终结了,不再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凭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一辈子,实际情况是,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知识迭代和淘汰速度极快,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足以在职场上保持永远的竞争力。

普通人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学校,老师和统一的课本。同样的模式灌输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学校是流水线式的教出同样的学生。你学到的知识,别人也学到了。人与人的差距就是从社会渠道获得的80%知识,这80%的知识来自各种渠道,读书只是其中之一。

大学教育不是人生终点,也不是教育的终点,接下来需要社会教育辅助,以及终极一生的自我教育,完成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否则就会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

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为什么还是无法从事「创造知识」的工作?引出下一个问题,处理知识的流程?

处理知识的流程

我们处理知识的流程是:输入->处理->输出。

第一步是输入,包括阅读和听取,这是信息的输入操作,读书只能改变你的信息输入量,增加知识储备,如同你往硬盘中不停复制文件一样。输入这个阶段记忆力占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电脑硬盘比大脑可靠得多,加上搜索引擎技术使得很多工作不再依赖人的记忆力。

第二步是处理,包括知识分类,归纳,推理,演绎等等,这是整理和消化过程。如果仅仅输入不做处理,那么你的大脑跟垃圾桶没有任何区别,且是未做分类的垃圾。真正的知识是有体系的,而不吃杂乱的堆积,这是把信息转化我知识的前提。

第三步是输出,包括口述和写作两种能力,随时可以从自己的知识库中调取知识,组织成语言和文字。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知识创造价值。

处理知识的前提是积累了足够体量的知识,然后就像磁盘碎片整理一样,将知识重新归类,加工,整理后放入记忆图书馆。这需要深度思考过程,深度思考跟有些动物的反刍行为很像。反刍,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知识也是这样,不断地从记忆图书馆中取出知识,然后一番思考后,去伪存真,将更新的知识再次放入记忆图书馆内。

你是否常常身边的朋友,父母,老师劝人「读书」,有听过劝人「写书」吗?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对于普通人可以只读书不输出,但是对于读文史哲专业的文科生,输出是你的工作啊,这是你的基本能力。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不鼓励创新”。你不能听身边朋友和父母他们的话,他们的认知里理解的读书是「运用知识」并不是「创造知识」。

传统文化不鼓励创新

儒家思想讲传承,不讲创新,让我们看看欧洲的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并称希腊三贤,他们三人彼此间互为师徒。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但他并不会全盘接受,而是对老师的思想批判接受,同时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并超越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他继承两位先老的思想,同时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他有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从此西方走上了学术良性循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

让我们看看同时代的孔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只有七十二人。有如颜、回子贡、子路…… 没有一人在学术上超越孔子的,也没任何人敢于批判孔子。如颜、回子贡、子路的学生更是籍籍无名,直到几百年之后的宋朝朱熹出现,然后又是进入了休眠期,直到明朝的王阳明出现……

文字和内容

文字只是工具,文字是文字,内容是内容,文字只是内容的载体,文字是符号,内容才是知识。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他们的主次关系,混为一谈,其他领域也有这种现象,例如:

乐器和音乐的关系,人们认为学音乐就是学乐器,最终结果跟文科生就业一样,路越走越窄,出路只有三条,去教培机构当老师、去小学当老师、去琴行做销售。 摄影跟相机的关系,80%玩摄影的人最终会转到玩器材。初衷是钓鱼,结果开始玩鱼竿;

另外必须说的是,文学创作不仅限文字创作,很多文人都有玩音乐的喜好,作曲,填词,创作歌剧等等……

作为文科生无论你读多少书,掌握多种写作技巧,把文字玩的多溜,积累多少华丽词藻,最终是看输出的,没有输出都是空谈。

最后总结

文史哲没有钱途是学历与能力不配位,教育不完整,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高质量内容输出,无法从事「创造知识」的工作。

改变命运靠的的是创造知识,仅仅运用知识不能让你实现阶层的跃迁,只能维持在你父母的阶层,平庸的过完一生。

文科生的就业是很宽的,前景无限,收入上不封顶,相比理科生工作更自由灵活,能更早实现财务自由。

80后的老年生活,不应该是跳广场舞,我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开着房车四处游荡,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背上电脑包走进大自然,一部笔记本电脑,一部手机,带上HIFI耳机,带上宠物,随时随地的去创作。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已经有序规划,并且开始启动,在我50岁的时候便会这种方式生活。

最后让我来扒一扒储殷教授,我说他就是吃到了文科生的红利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储殷教授还在大学里教书,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运用知识」把教材上的知识重复又重复地一届届教给他的学生。

最近几年他干了什么?答案是创造知识,以下内容来自百科:

《最强辩手》总编剧财经脱口秀栏目《储说》节目主讲人《求职高手青春季》观察团嘉宾《老板不知道的我》《奇葩说》辩手《万有殷力》内容创造者开办时事评论类节目《事出有殷》《转型社会的法律治理:基层法院的结构与运作》,吉林大学出版社《嬗变与论争:公共治理转型的焦点问题》,中国言实出版社

不一一列举了,储殷教授去年也就是2021年辞去了大学教员的工作,专心搞创作,知识输出,从此人生开挂。

往期精彩文章:

上一篇: 文史类考生上好大学有多难?从近两年本一院校录取分数线谈起
下一篇: 两位校长的对话:“文史哲”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高低上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