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虽然成书晚于先秦诸子时代,但是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太史公其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文“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原本在知乎开过一个专栏,记录读史记过程中的收获,但目前发现自己的知识积累学问修养还不足以把真正的干货提炼出来,所以决定暂时停笔去积累学识。
事情的经过要从朱虚侯刘章说起,刘章本是高祖之孙宗室子弟,因功被立城阳王,谥景,故称“城阳景王”。其人事迹散见各章,但以《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为主线:
《吕太后本纪第九》中补充了朱虚侯在诛吕扶刘中的更多细节:
朱虚候在长安待奉吕后宴饮时,以耕田之歌言志,军法斩吕氏族人以立威,李白《朱虚侯赞》中“朱虚来归,会酌高堂。雄剑奋击,太后震惶”即指此事。在日后诛吕扶刘之事中,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一并出力甚多。所以索隐述赞中称赞道:“朱虚仕汉,功大策长”,也正是朱虚候年少而气力,二十岁出头便有担当能任事,于诛吕扶刘中立下大功,而汉文帝有功不能尽赏,加之英年早逝又没有像其弟东牟侯济北王刘兴居和堂兄弟淮南王刘安那样叛乱的污点,所以在民间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缅怀。于是在刘章封国的城阳郡内陆续出现为他建立的祠堂。后来周边各郡也效法纷纷建立祠堂,祭祀城阳景王的风潮逐渐大盛。反者道之动也,随着祭祀城阳景王的祠堂越来越多,祭祀的性质逐渐就变味了,而刘章本是刘氏宗室,官方也不曾出面禁绝此事,到了东汉末期史书记载,“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下图是城阳郡与济南郡的地理位置示意。
城阳郡与济南郡的地理位置上相近
博山庐的十万个为什么道长在文章中写过:
最早立祠祭祀城阳景王以彰显其人于国有功是合乎礼法的,当其时当其事,而至于汉末,显然已经过度了,流为淫祀。
到了汉末社会矛盾凸显,逐渐拉开了下个大时代的序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么又会有谁站出来治理淫祀、减轻百姓负担的呢?
据资料考证,曹操到济南国任相的时间约在公元185—189年之间,此时曹操在31岁至34之间。济南国并不是一个国家,是在汉文帝时期,由济南郡改制而成的一个封国。东汉末年,济南官吏滥建祠堂,鱼肉百姓,攀附权贵。一郡之内祭祀城阳景王刘章的祠堂多达六百余座,社会乌烟瘴气,财政入不敷出。曹操上任后一个重大的政绩就是禁绝淫祀,拆除并毁掉了那些淫祀的场所,并且发布政府命令,严格禁止治下一切官员和民众的淫祀行为,济南郡风气为之一振。《武帝纪》中注曰“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但因此事再次得罪权贵,当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的时候,借病提出辞职,回到老家谯县隐居起来。
那年曹操三十岁,他说:“跟我同样举孝廉的有好多年过五十的人,我还不老,再等二十年,不过和他一样”,而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了二十六年后,时值五十六岁、任丞相受封武平侯的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到:“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太祖曾引李白诗“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批注过曹操这篇又名《述志令》的文章,这几位在历史激荡的大时代中能立住的人物,无不有其可观可赞可敬之处。
读史书不仅要读书内落于文字的事,还要了解书外发生了什么,不仅要知道此事给当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还要透过书页看到对后世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才叫“读史书内外,通古今之变”。原本读《吕太后本纪第九》中关于诛吕扶刘的记载,只关注到了周勃在其中的所作所为,而对于朱虚侯仅仅一瞥而过,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位没有单独传记、事迹散在各章的“城阳景王”,在历史上牵连贯通着汉代初年的一系列大事件,并且在三百年后与终将成长为一代雄主的年轻曹操隔空相望,再至两千多年后,会与道长关于淫祀的文章一同冲击着我的内心。
当汉家子民因敬仰而自发祭祀演变为淫祀,当道教的干货日益流失演变成了谋生的职业,反者道之动也,过犹不及,恰恰是火候最难把握。而经过这次学习梳理,我确实意识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历史的背后是人与人的互动,也是人与天的互动,是已往者在天地自然环境中留下的痕迹,太史公这般的史家是在为华夏先人的重要行动做记录,记录华夏之志,翻阅史记应当以求学者的视角,从中抽取出值得学习继承的先人之志,好好看看华夏第一流的人物是怎么在激荡的大时代中站住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进学的资粮,想要融汇贯通视千年世事如掌上观纹,必须经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过程,而这个积累的过程又离不开学之以序。
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中有句“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而今再读亦是多了一层感悟,人事兴废、往来得失以华夏先王之学的视角,受天地阴阳二气之变所影响,于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其中“文史星历”乃太史公家传,文者错画也,通纹,纹理也。“象交文”文在象之后,“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物—象—滋—数—文”,“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诸本纪世家列传纵贯历史人物的一生,十表为纲以大事为记,可观政事张弛、彼此消涨之脉络,八书蕴含礼乐律令天文水利。太史公世掌天官,乃先周室之太史,“近乎卜祝之间”让人心头一动,与我们博山庐的学问是不是有颇为紧密的联系?由此观之,史家的学问应该也是由儒道同源的先王之学衍生出来的分支,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养分。何况史书也是狭义的志的一种,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是这个时代中所有人行为的记录,然而现在自己的知识学问修养都还不足以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抽丝剥茧,有心在自己学之以序打好基础并有了能力后,好好消化研究《史记》。在感怀太史公其人“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的同时,亦哀其际遇之不幸,通过学习太史公留下的学问,希望能够宽慰斯人在天之灵。
开设专栏的初心是想要分享读太史公《史记》所收获的干货与大家,而分享干货的前提是能发现、抽取并提炼出干货,而现在恰恰因为自身学识的不足,于精微隐晦处做不到阐幽发微,使得宝珠蒙尘。解决的途径就是重新开蒙,以华夏官学的内容为自己打造一把读书登山的钥匙,而这把钥匙恰恰是解读太史公曰、夫子所述、太上所言乃至先秦诸子的利器。也就是我要回头重新读书了,可以给知乎的朋友们介绍一下学习的计划,以《三字经》开蒙,读《声律启蒙》练嗓子,由《论语》进学,乃至《汉鬼考》观汉朝子民精神之所趋向,最终回归《史记》了结心愿,以史记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纵横跌宕的历史事件来印证所学先王之道不虚。
顺便推荐一波正在学习的课程:
《三字经》开头十二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天到人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何为性? 在三字经的第一堂课程《品物流形,性自命出》中,十万个为什么道长将做详细的解答。
太史公的《史记》乃华夏之志,这么表述的依据何在?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夫子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在《士之所行,志返其纯》系列课程中,博山庐的十万个为什么道长将做详细解答。强烈推荐立志课,在如今社会中,干扰繁多欲望杂生,立志课所教授的方法是想要事有所成的好办法。心想事并不能成,唯有行动可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