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长兴茶馆
严济勋
长兴是太湖沿岸的主要产粮县之一。县城城区是全县粮食贸易的中心,是浙北有名的蒸谷米产区,又是全县茶叶和蚕丝的购销枢纽。西北山区的山货特产、平原地区的绵羊皮毛,以及各种农副产品都以这里为集散地,所以战前长兴城区万商云集,非常繁荣,茶馆也特别多,且名称雅致,耐人寻味。择其主要者,略作叙述。
“三箬居”,位于洲桥北堍答水之滨。登楼远眺,五峰山郁郁葱葱,如锦如画;凭栏俯瞰,溪水清澈,碧波粼粼,是上、中、下“三箬之水”汇流之处。“近邻三箬水,遥负五峰山”的对联,悬挂在“三箬居”茶楼上。十分贴切地点出了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馆名以自古被文人骚客誉为“三箬之水”的长兴主流一一箬溪立意,并佐名为“居”细细品味,饶有风韵。
“四面厅”,位于城隍庙西侧霍家弄。地处长兴城区的中心,是一座三开间、具有古代色彩的建筑。楼上东、南、西三面,都是精雕细镂的棂格窗户,北面壁上悬挂书幅画轴,古色古香,俨然翰墨人家的厅楼。厅内窗明几净,清新幽雅。内设靠背卧椅,席位舒适,入楼就顿觉心神舒畅。登楼凭窗环顾,城区全貌,一览无遗;举目远,郊外景色,历历在目,使人眉字舒展,心旷神怡。因景题名“四面厅”,特以“厅”称,十分别致。
“问陆轩”,位于大东门外苍前街北端钱家弄口,三开间两进平房。“陆”是指唐代陆羽,字鸿渐,复州竞陵(今湖北潜江)人,曾撰写《茶经》被人们誉为“茶圣”。后在“紫笋长兴潜心研究紫笋茶,使它列为朝廷贡品。从此,茶”声名大震,誉满神州。该茶馆据此史料,题名“问陆轩”。意思是说,本店所供应的茶,色、香、味是否属上品,问陆羽即知。以此炫耀,引人注目,招徕顾客。
“访卢阁”,位于大东门外侧(城门口)三面临街的三岔路口。访卢的“卢”,是指唐代卢仝,他是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自号玉川子,生平好茶,尝为茶歌,句多奇警。元和间赋《月蚀诗》以刺当时奸党,唐代大文豪韩愈极称其工,著有《玉川子诗集》。取名“访卢阁”的意思,如卢全那样有名的品茶大家,常来饮茶,竟日不辍,也恭请诸君来访之意。楼上挂的“李白摇头去,卢个拍手来”的对联,是从“访卢”构思引出的,更加突出了馆名的雅气。
以上两家茶馆,都引用了古代茶圣和品茶名家的故事而命名,颇有含义。使人一见其名,即欲进内一品香茗为快,有迟来恨晚之感。两家因平舍楼房各异,分别称为“轩”与“阁”,名虽不同,取意则一也。
其他如“玉壶春”,意出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含有“玉壶春色”之意。“第一楼”,出于“天下江山第一楼”。而“清香亭”不过是说水清茶香而已,如此等等。以上各家都以卖茶为主,以“居”“阁”、“春”、“楼”、“厅”、“亭”不同字眼名其店号,虽然、“轩”谈不到十分雅致,但也不落俗套。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兴人民对招牌名称,是颇为讲究的,文采笔调,优雅清丽,并具有一定的涵义,从中也反映了长兴人民的文学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抗战前,长兴城区各家茶馆接待的主顾,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三箬居”茶馆内设书场,供应各式点心,盆汤沐浴。因位于县衙近傍,晚清时代的幕僚和衙役、国民党政府的办事人员,经常出入于“三箬居”。“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俗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凡有诉讼,不论原告或被告,都要在此饮茶,探听消息,或者打通关节,行贿舞弊。因而一些讼师们也早晚在此存身,招揽诉讼,从中诈取不义之财。还有些掮客,为破落子弟和地主富户引针牵线,介绍双方在此进行房屋、田产买卖交易。“三箬居”茶馆实际是当时长兴包揽诉讼和不动产买卖的交易场所。长兴有句土话:“若打官司卖田地,请到门前面'三箬居’”,一语道出了“三箬居”茶馆营业对象的特点。
“四面厅”茶馆的顾客主要有三类人:一是长兴的绅缙耆老、文人骚客,每天在此相会饮茶,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说古道今,无所不及,兴起时对弈下棋,疲惫时宁神少歇。任情消遣,虚度时光。也有长兴的金石家、书画家,如王砚农、朱景庐、冯润身、李菊人、许梦熊等经常在此欢聚,赏鉴品评金石书画。城区的裱装书店,如“翰墨林”、“惜墨斋”、“藏甘斋”的老板,也经常前去接洽业务。外来的书画家,如金华的何金甫、杭州的张友竹、绍兴的袁野樵、诸暨的钱小斋来长兴展销作品,也都在“四面厅”会见当地名流。长兴的书画爱好者及书画收藏者,也不时前去请教有关书画艺术方面的知识,购买心爱作品。二是城区的“花癖”,也在此聚集,了解花市消息,或是炫耀自己最近得到的名贵花木,或者相互交换花卉品种,或者交流栽培经验,边喝边谈,十分热闹。时或有个别花主携来一二盆名种,让大家欣赏,当主人听到大家啧啧赞美时,真是春风满面,洋洋自得。三是“鸟迷”们,他们一清早提着鸟笼上茶馆,欢聚一室,谈论鸟的长相、羽色,评头品足,喋喋不休。有时还定时举行斗鸟,下注赌博,赢者得钱,旁人亦可参加观斗。是日门庭若市,十分热闹。
“四面厅”茶馆,除了定时斗鸟以外,在秋天还开“栅场”斗蟋蟀,这是当时长兴城内部分富户子弟、闲散游民等一种别开生面的赌博形式,以“蟋蟀”作为战斗的主体来决胜负以定输赢。届时,“四面厅”茶馆内喧闹非凡,人们争先恐后地去参赌或观战。
“四面厅”还开展了多种经营,每天早上供应 时新早点,如京酵馒头、烧卖、汤包、锅贴、擦酥烧饼等等,品种繁多,色味俱美,人们有口皆碑。
“四面厅”茶馆,从早到晚顾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这和它有着其它茶馆所没有的独特的环境、多种经营方式以及优良的服务是有密切关系的。
“朝阳”茶馆,在大东门外新马路,楼上两间是长兴米业同业公会的包厢,作为长兴米业茶会的场所。米业同业公会特雇钱玉麟在茶馆内办理茶会的接待和处理日常工作。由城区各米行在每石佣金中提取2分,作为茶会开支。凡外来客商和本地米业经营人员,都可免费上楼喝茶。米业同业在这里检查履行同行公议的情况,了解行情,交流信息,确定市价,洽谈业务。可以说,这里是长兴县城区一个米业接待外来客商的场所和米业信息点。
“玉壶春”茶馆,在小东门外竹行街,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深平房。老板是长兴县的“青帮”头子叶梅桥,他的徒子徒孙遍及城乡四处。茶馆是“青帮”成员的集会和联络点。如青帮内或当地百姓发生纠葛、争吵等情况,都来“玉壶春”吃“讲茶”评理,排解纠纷。“青帮”头子大有“老子一语定乾坤”的现象。无知乡民屈服于帮派势力,不敢议。“玉壶春”同时也是渔民、船民及扒螺蛳等苦力,饮茶休息,聊天说笑的地方。这些人手捧茶杯,在劳累之余,尽情享受一时的欢笑。
“问陆轩”的主要顾客是城市贫民。也是“苏北帮”聚集的场所。他们生活贫困,大都集居在河滩附近和冷僻的小茅棚内,所以都喜欢去茶馆。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职业,乱哄哄地聚在一起,听“滩簧”,讲秽语,喝茶胡聊。如有雇主前来雇用,随叫随到。
长兴城还有很多茶馆不及尽述。时过境迁,这些茶馆在抗战期间长兴沦陷后,悉遭焚毁。回忆往事,记忆犹新,写以存史,以晓后人。
(本文原载《长兴文史资料》第三辑,转载前作者又作了补充修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