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指从西汉文帝继位的公元前180年到景帝去世时的公元前141年间,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为指导,实行轻赋薄瑶、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生产得以逐渐恢复,用了近40年的时间使一个战乱后民生凋敝、衰败不堪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井井有条、民风淳厚的治世。
秦朝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其中建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就达70万之多,据历史资料统计,当时服兵役的人数在二百万以上,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工程开支,统治者强征暴敛,人们的赋税奇重,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统治者更是以严刑峻法严酷的统治人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秦朝灭亡后,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致使汉初人口稀少、经济萧条、大量田地荒芜。汉文帝刘恒继位初,国库虚空、民生凋敝、诸侯王实力膨胀,为巩固统治,发展生产,仍奉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以保证农民生活的安定,恢复和促进社会生产。
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节俭皇帝,勤政爱民,轻徭薄赋,政简刑清,宽大爱人。景帝受其父亲影响也非常节俭克己、勤政爱民,文景两代几乎无大兴土木的工程。汉文帝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还对后宫严加约束,妃子衣不曳地,筛帐不用文绣。在汉文帝身体力行的率先垂范下,下属官员也不敢奢靡,在汉初的统治阶层形成了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清廉之风。
文景之治是什么时期(文景之治是什么时期的)
汉景两朝,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但这并非是政治作秀,而是真正地体会到民生的不易。
经过汉景两代的休养生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铜钱由于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都腐烂了。在封建社会,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缺乏相应社会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因此统治者的自身素质和品德修养往往是决定社会统治的重要因素,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成果。
汉初时期,经济萧条,盗贼猖獗。而改变民风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使人民能够衣食无忧,文景父子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下诏劝课农桑,亲身参加劳动,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社会财富,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最终使“海内殷富,兴于礼仪”。文景两帝宽刑慎罚,对于醇厚民风的形成意义重大,正所谓“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文景二帝曾多次大赦天下,宽刑博爱,及时废除了很多秦时的严刑峻法,使受严刑峻法控制已久的人民如逢甘霖。文景父子在“治民”策略上,重视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实行以德化民,以孝道和重礼之风治国,以大象无形之法涵养民品。
汉朝初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萧条、破败不堪,经过汉景两代40年的励精图治,使社会变为“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的治世实属不易,这为以后汉武帝的大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文景时期“与民休养”的政策虽然给农民阶层带来好处,人们生活也相对富足、安定,但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农民,而是地主阶层。减免田租,获利最大的就是地主富商,入粟拜爵在提高粮价的同时,也提高了地主、富商、豪强的政治地位。在文景之治社会稳定、富足的背后,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社会财富占有悬殊,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地方豪强势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是在西汉初年经济极度贫困、百废待兴的基础上通过轻徭薄赋来实现的。文景所奉行的“无为而治”国策,并不是指无所事事、放任自流,而是避免官府过多地干扰而影响农民的生产活动,努力为农民创造稳定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保证农民得到足够的劳动回报,从而能够安心生产。其看似“无为”实际上是积极地“有为”政策,非常适合于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最终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实现了社会的康宁和谐发展。文景之治虽为封建变革,带有很多封建色彩和封建限制,但其成功的治世经验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