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出身贫苦,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而经历多年的战争纷乱的国家,民力早已疲惫不堪,民不聊生,流民,逃民居多,不仅造成田野荒芜,还给社会稳定增加了不安定的隐患。为了维护,改善民生,明太祖提出“安民为本”“藏富于民”的主张,推行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明太祖
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是哪一年)
一:垦荒屯田
农业国家,田地就成了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元末爆发的瘟疫,蝗灾,农民起义战争的频繁爆发,为了躲避战乱,农民四处迁徙逃难,难民激增,致使耕地荒废。时间一长,本该是肥沃的田地,却变成了荒野。而战争结束,国家安定下来,逃难的人民就地安定下来,造成这部分人无田可种,成为流民。而在战乱中死去的人,致使这部分耕地也大部分荒废了。这就在国家内形成了一种“有人无田可种,有田无人耕”的矛盾现象,垦荒屯田就成了首要的任务。
其田主还乡,仰有司于附近荒田内验数拨付耕作。
明太祖下令,凡是在战乱中被人抛弃,没有人耕种的荒田,已经被人开垦过的,就归垦荒者所有。而那些逃难返乡的人,没有田地可种的,由政府将附近的荒田按数分给荒田供其开垦。他还让官府根据农民自身的情况,如民有余力,可再分一部分田地供其种蔬菜瓜果。不仅如此,一律免租三年。一方面给田耕种,一方面又免租促进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大部分的荒田重新垦成肥田,民力得到恢复,农业生产一改死气沉沉的气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为了积极发展农业,大力屯田垦荒,明朝还有军屯和商屯,都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里不做多叙述。
二:大规模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
国家把无田或者少田的农民,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往人口稀疏的地区,由国家分给田地,土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资产,甚至还发给农民耕种的工具,种子,耕牛,屯种的前几年还不用交税。
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政策,一方面使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耕地少的情况得到解决,一方面又使人口稀少地区的大量的荒地到开垦,既充分开发利用了国家的土地,使国家整体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又稳定了民生。
三:兴修水利
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条上者,即陈奏。
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明太祖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即位之初,他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洪武年间,兴修了大量的灌溉水系,可灌溉的田地达到万顷至数十万顷,水利工程覆盖的田地规模越来越大。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既为农民自行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利,而水利引水,河堤,河流的疏通,使旱年之时,田地的收成得到保证,涝年之时,促进的河水的流通,缓解的洪涝灾害的发生。
四:鼓励多作物种植
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者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有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使除麻布,棉布各一匹。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在灾年的温饱,说白了就是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很快将这项命令推广到全国各地,后来还规定多种棉花者免税。这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还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当然,明太祖为了改变战乱带给国家的影响,快速恢复农业的生产,还推行了施,他还提高了农民的地位,让大量奴婢身份的人获得了自由,成为良人等等。
总之,大量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逐步开始复苏,疲软的民力得到发展,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社会呈现繁荣安定的景象,人口数量开始上升,真正实现了“田野辟,户口增”。
而农业的发展,,既给国家带来了财政收入,还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武年间江西的一首民谣很能体现当时的社会景象。
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