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且有歧义的问题,其实把李杜与周杰伦去掉更能体现这道题目的价值,所以这里就先不讨论容易吸引目光的周杰伦与李杜了,先讨论一下流行音乐代表人物们到底会不会被像一个“历史人物”一样被提及,答案当然是“Yes”。
举例: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录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该曲列在诗歌篇。
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用短视、偏见的目光审视流行歌曲,有人或许会把它视如“流行感冒”。而正如《现象七十二变》所唱的“岁岁年年风水都在改变,有多少沧海一夜变成桑田”那样,时代在变革,教育也需要“七十二变”,既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可以万变应万变。此次《大学语文》收录罗大佑的歌,应该是用严格尺度和鉴赏目光所筛选的精品。“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教材主编对现代流行歌曲的新认识,当是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功对接、“对话”,其目的也是为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寻找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在大学生中合理构建先进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系。作为歌以载道的勇者,罗大佑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正是大学生所需要和欣赏的,因此《大学语文》才有了“七十二变”。和乐海那些泛着流行泡沫的歌曲相比,乐坛英雄罗大佑无疑就是“水手”。电吉他划破夜空,发出射入青年精神骨髓的光焰;在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社会冰面,他的歌曲充满血的热度,对信仰的丧失及道德的滑坡发出真切的呐喊。对支离破碎的传统纽带,他伤感的歌声同样是一种爱的缝合。而《现象七十二变》也同样具有缝合社会创伤、修补精神裂痕的元素,那“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的歌词,听来就满含深邃的生活哲理。把这些通俗但健康、饱满而经典的思想内核播撒在大学生的心田,我想仅从文学性和人性的角度来咀嚼,就显得意味深远。“今天的流行歌曲,或0许就是明天的诗”,同时,它更是未来的“变”,让变化中的家园充满真和爱,让变化中的时代充满美和善。
《大学语文》需要这样的“七十二变”,它应该是社会万花筒,在获得艺术欣赏的同时,让大学生到文化的寥廓时空去感受流行音乐的风景,对改变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应是会有深远积极意义的。
举完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一二了,什么样的流行音乐家可能会像重要历史人物一样被“教材收录”,大体三点:
某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Top1巨星(10-20年,长期统治力)某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的代表音乐家(初期,创造性作用)拥有一首以上的优美旋律、高传唱度并具备教育作用的(普世价值观,历史or哲理色彩)或者功能作用(生日歌、节日歌、毕业歌、军歌、团体歌...)的歌曲
李宗盛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流行音乐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上述的音乐家、巨星或者歌曲,他们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反过来影响社会,而其中屈指可数的部分终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表。
现在总算轮到大讲特讲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纠结的周杰伦了,让我们以周杰伦为例来检验这套标准。
1..《思想品德 八年级 上》 (教科版)第七课 追星与自我
为什么我要举这个负面例子呢?因为想要给大家先说说追星这个东西。
明星是什么,就是在某一领域某一时间段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为什么会追呢,追是喜爱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的行为,本质是一种移情并将这种情感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笼统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恶,但极小一部分人会演变为追星。
追星这种行为是有兴衰的,同样一个艺人的经营也是兴衰的,他们是靠追星族们崛起,但真正站稳脚跟却是依靠广大群众,广大群众归根到底看的是艺人作品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也就是说死忠粉会将你高高举起也会将你狠狠甩下或者渐渐抛弃,路人粉和那些真正乐于欣赏的人群才会将你抬的地久天长,因此你会看到大多数实力派没有什么狂热粉丝,大多数偶像派粉丝很多两三年之后烟消云散,例如上文的课本便是将当时如日中天的“周杰伦”看做一个偶像艺人来看待,也包括这道题目中许多单一视角答主们的狭隘观念,因此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过几年就换一拨,并没有被铭记的价值。
但是在这个行列中,却有极为稀少的几人能做到做到十几年高死忠粉高路人粉高国民度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就是达到上文的第二个条件,如果放在2005,2010年,大家可能还无法认同的话,现在是2015年,看啊,时间是多么奇妙,证明了周杰伦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叱咤乐坛十余年
周杰伦现在不红了吗?他对 95 后、00 后的影响力如何? - 范翔宇的回答
2.《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周杰伦与传统文化(版本未知)
相信文科生都对必修三的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单元记忆深刻,而中国风正是这一个单元经常出现的词汇,周杰伦与方文山共同打造了"中国风“这个广为人知的概念,为什么这里不叫流派呢?因为除了《娘子》之外的中国风作品,只能说是加入了民族元素的古典流行歌曲,并不足以称之为一个音乐流派,但中国风却十足成为一个延展各个方面的文化概念,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说:周杰伦把七百年来的青花瓷乔装打扮一番,推置前台,功不可没,我认为周杰伦对青花瓷的宣传是一个影响非常广泛的宣传。这种概念无论精致与否都是当代中国对于传统的继承之举。
那我们不妨再把这个视野在放到政治上,周杰伦推崇中国对于两岸与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又何尝不是一种正面影响?相信哪日两岸统一,周杰伦可能还会因为在流行乐领域做出贡献而受到嘉奖呢,这层感悟来自于
如何评价周杰伦因被指「汉奸」起诉索赔 60 万? - 范翔宇的回答
“传统道德”与“中国风”这种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社会影响让周杰伦从当初的Teenpop歌星转型为了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也是一部大家都可以生动体会到的“流行音乐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的过程。
更深层次的周杰伦与时代的互动可参考:周杰伦音乐水平离罗大佑李宗盛多远? - 范翔宇的回答
《大学语文》(人民出版社)流行歌词两首《青花瓷》
(2009.4.21)新闻媒体报导,由余光中教授指导的台北县中小学韵文读本补充教材,历经一年的编辑昨正式出版,共六册,计收录一百六十篇韵文,收纳的韵文来自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甚至还有昆曲牡丹亭都在教材选取范围内,相当的多元,方文山与杰伦创作的「上海一九四三」也在里面,被选取的理由之一是「内容经《文史考证》又押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