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千卷花萼楼(孔网店铺:八百不孤也不寒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最近刷抖音,偶然刷到傅佩荣教授的讲课片段,久别重逢之感,便一口气把号内发布的所有傅教授短视频看了一遍,仍意犹未尽。弹指一挥间,十年如昨,我的大学辅修课正是傅教授的专著《哲学与人生》。
今天谈哲学,似乎也没有市场。相反,谈谈国学,谈谈佛与禅,谈谈诗歌,谈段明史清史,才是时尚的显学。可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论年幼或年寿,哲学都带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对成长于未知世界的好奇,面对人生、情感、生活或事业的种种困惑,便要常常发出几声人生奈何的感慨;对美好的际遇、发明、爱情或成功,便要笃信一些不可言的魔力,变为人生信条。哲学也不是玄学,哲学关照现实,答疑人生。
我出于对哲学的好奇,选修了傅教授的哲学课,才对哲学体系有了最基本的概念认知,了解到东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与各种思想流派,如打开了窗子看星空。从尼采的“人生三境界”出发,我现在还是一只骆驼。我很喜欢存在主义,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我印象颇深。这个老头儿有趣,他与波伏娃的故事,为人称颂。我国的哲学是早熟的,诸子百家,孔孟之道,一出现就领先世界,高水平,为世人解了惑,后人能做的只是“为往圣继绝学”。虽然国学不等于儒释道,但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儒释道的因子,一个“道”一个“德”,这两个字就是我们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哲学家,但不一定是国学迷,我此生已“误”入古籍深处,接触的是经史子集,这些是国学的核心,但不能说是全部。阅读历久弥新的智慧文字,使我愉悦,我也在汲取着文化自信的力量。
流行起来的国学热,是最近10年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主流方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丰富了人生内容,原来时代可以如此多娇。
我熟悉的国学热,是书法培训中心发展迅猛,汉翔书法教育连锁店已开到了我的家门口。抖音、小红书上晒书法习作的,蔚然成风,使人感得当今女子多慧中,邻家子弟尚赵宋。虽然“书法的行家在抖音上”,我们也撇开那些“大师”不说,但就书法课进校园这一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书法回归的气象。中国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帮助中国人养成东方美学观的基础,书法是全面的艺术。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书写的场景在减少,书法热便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我熟悉的国学热,是在名胜古迹山水景区穿汉服古装的女郎多了起来,春暖花开,点红插簪,团扇掩面,夏荷蜓旋,盈盈款款,宛若有缘千年来相会。最初国人把穿古装视为异类,从侧目到接受,到如今喜拍古装照,家有儿女着袍衣,各类古装表演秀,再到发展成如同袍App这样的汉服爱好者交流平台,大概穿越剧起到了意外的助推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新时代下长大的00后,有更多文化符号的选择自由。有一日地铁上,遇见一位眼镜男生,上下穿一套藏青色道袍,翩翩之风,儒雅之气,令人悦目。
我熟悉的国学热,是最近10年古装剧大放异彩,如经典的《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延禧攻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从2011年到2020年,影视剧呈现的古代精致生活风貌,古典美学气息的服饰、器具、建筑皆是见所未见、震撼人心、大呼过瘾。好像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我们离古人的生活这么亲近,穿越千年如亲历;好像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在演绎古代重大历史事件、普及传统礼仪风俗上,从内心我们文化自信。君不见,男儿蓄须束长发,不爱洋货追国潮。新国学热,也促成了国货回潮,设计界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故宫文创、敦煌文创,成为新宠。各种国潮风的手机壳、帆布袋、文化衫,使人耳目一新,传统的成为实用的,传统的也可以是时尚的。
谈禅说佛,弃都市之喧嚣,归田园之素朴。一代大儒南怀瑾先生的“南禅七日”系列禅学讲座,常常令人听后心生欢喜,涤荡心灵。20岁起我就热衷于佛学,信善缘,见作随喜,善待他人,可也往往自伤,难以持戒。最后发现,我这个散淡之人确无转世的慧根,虽善访寺庙,喜交居士,明白些法布施的道理,而不参佛经,即便能背诵默写一遍心经也终究算不了什么。最终,实践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是心安了。
远方可期,诗意不远。古诗词的再度繁荣也是没有想到的,连续举办了五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诗词之美重新闪耀华夏,而且诗词的正能量最暖凡人心。在我的古籍收藏里,诗词读本是重要一项,放于手侧,常读常新。
这几年的流行音乐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古风歌曲,如《生僻字》《声声慢》《琵琶行》《苏慕遮》《竹枝词》《知否知否》,音乐人一经跨进了诗词的殿堂,像黄霑谱写《沧海一声笑》那样,一首又一首入耳走心之作,引发国内外歌迷争相翻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国学不老,以哲为翼,幸甚至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