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视频悬赏: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应该读什么书?在这些书中,有哪些你必须分享的内容?

视频悬赏: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应该读什么书?在这些书中,有哪些你必须分享的内容?

视频悬赏: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应该读什么书?在这些书中,有哪些你必须分享的内容?“练习生”的这个提法很有趣。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文史哲练习生”以后,某种意义上就开始初窥学术的门径,渐次进入学术的殿堂。换而言之,在爱好者的模式下

“练习生”的这个提法很有趣。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文史哲练习生”以后,某种意义上就开始初窥学术的门径,渐次进入学术的殿堂。

换而言之,在爱好者的模式下,读书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无论是不求甚解十行俱下,还是汉书下酒意气风发,都是自己的事情。但进入“练习生”频道以后,就有了一种“应该”与“必须”——也就是前辈学者说的“入门要正”。

因为进入“练习生”状态后,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兴趣与愉悦、好奇与探索,也具有了一种别的况味。前人讲: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又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放在今天,较浅的意义上,就是渐渐进入一种学问,用自己的有限的力量,为这种学问作出点滴的贡献。抽象一些说,就要有一种淡淡的觉悟:燃烧自己,烛照某种未来。

值是之故,应该读什么书是一个很郑重、很严肃的问题。马基雅维利讲,他要脱下白天的工作服,换上朝服,整我威仪,然后才讨论这样重要的事情。眼下知乎专程设立圆桌,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是刻意视频悬赏,如此急功近利,实在让人无所适从。

回到问题,一定要简单讲的话,首先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情,即“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大体来讲,就是要开始了解这个领域的总体状况,这既包括学术发展的源流、不同取径的展开,也包括研究材料、对象的总体状况。

遗憾的是,提示门径的书籍,国内出版得其实比较少。

以历史学科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有“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其中有许多很有份量的入门指南。最近还有“什么是……”丛书,其中不少选题也极为重要。再细分的话,各个领域又有自己的研究指南、史料学与研究回顾(可参考豆列:中国史研究指南、史料学与论著目录)。水平或有时而参差,但是了解他们的存在、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书籍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这些书的重要性来讲,他们不仅总量较小,流传也比较有限,很多时候又更受到地域和学术圈子的限制。

台湾出的《中国史研究指南》大陆很少见到;日韩出版的朝鲜王朝研究入门,取得不易。再比如英文世界有一种书,叫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中译本《中国历史研究手册》2016年问世。它非常厚,相对也比较贵,还很喜欢再版赚钱。所以即使在欧美高校的图书馆,有时也藏在比较里面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即使自己买了,也很难带来带去。所以这个书的利用率,即使英语世界也比较低,中文本大家更不重视。

这就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一些书可能当下很容易买、找到,但不一定很重要;还有一些书虽然很重要,要找到买到却不那么方便。这就要求练习生的我们,对于当下书籍的流传有批判的自觉;同时也要走出自己的阅读的舒适区,按照学术自身的脉络、而不是获取图书的方便程度来阅读。

举个例子,《四库提要》的重要性不待多言。不仅国内、东亚的训练中非常重视,欧美中国研究亦然。伯克利老师们的口头禅中就有“和四库提要成为朋友吧!”去年夏天还专门办了以四库提要、四库学为中心的暑期密集强化班。但《四库提要》这书很大,个人购买的不多,买了也没法带在身上。同时,很多电子条目却很方便,如果习惯了阅读百度或者爱如生里《四库提要》的条目,就会失去对整个目录框架的把握。

再举个例子,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显然是一部经典著作。这书修订版2014年问世,这之前普遍脱销。因为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都深知这书的份量,所以图书馆也很难借到、看到。孔夫子上一度有600元成交的记录。宋史的学生、发烧友以外当然会想出办法来——我当时买了一个复印本;但这个圈子以外,以我有限的观察,14年以前,不少爱好者、甚至历史系的学生,对书名如雷贯耳,书则没有摸过。通过别人的讨论,了解了书的大概,觉得暂时这样也无妨。这种阅读上的缺失,对于进入文史殿堂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自己印象深刻。我在伯克利也修欧洲中世纪史的专业课。史料研讨班的第一节课,老师发给我们一个文书(附图在回答最后),就是这样几页的一手文献。然后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这个拉丁文翻译出来;而是给这则史料写一篇详细的提要,我们要介绍(a)这个史料是什么,出自哪里;(b)完整的、至少英、法、德三种语言世界的研究史。总共一个礼拜的时间,竭尽全力,尽可能地呈现出这件文书的全部。一个礼拜以后,大家回来报告,内容出处大家都没有问题,到了研究史的部分,老师就惊呆了。为什么呢?我们这代学生,过渡依赖搜索引擎,我们呈现的学术史,是谷歌上的加上各种电子化的。一顿批评以后,我们就灰溜溜地回去,重新一篇篇来读研究回顾。

上面几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书籍型态(太重)、出版状况(脱销)、电子化进程,在各种意义上塑造了我们阅读的视野。换而言之,重大项目、商业利益、学校基建、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哪些书被送到了我们身边。如果只是悦己地来读书,当然随手抓一本就好,这样轻松而且高效,我们都乐在其中。但是从练习生开始,就需要开始意识到:怎样的过程,让一些书——而不是另一些书——到了我的手边;以及,如何超越自身阅读的这一局限。

附图

文史哲2020目录_文史哲类书_文史哲目录

Mansi, Sacrorum Conciliorum Nova Amplissima Collectio Vol 019, 827

上一篇: ——十一届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亮点采撷
下一篇: 《踏莎行·雨霁风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