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人自己的书|周丽君《千年古船藏雉水》
周丽君,江苏如皋人。1966年5月生,苏州大学历史系档案学专业毕业,曾任如皋市档案局(馆)副主任科员,副研究馆员。先后从事档案管理编纂研究、展览宣传工作。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江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档案业务学术论文和地方历史研究文章50多篇。
有品有位的档案文化精品
(《千年古船藏雉水》序)
文|张照余
30年前,机缘巧合,我有幸成为苏州大学86 级历史系档案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是苏州大学自1983年设立档案专业以来的第四届,共有33 名学生。那时高考的录取率还是很低的,这些从千千万万个高考大军队伍中脱颖而出、而最终走进大学殿堂的学子们,真可谓“天之骄子”“社会栋梁”。其时我也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并且与新婚的妻子在学校安排的一间宿舍里安了个简陋的家。就在这个简易的家里,我时常接待这些学子们的来访。虽然我是这些刚刚离开父母学子们的班主任,其实充其量我也只不过权且充当了一回他们的兄长兼朋友而已。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总是乐于跟我打成一片,说说心里话,谈谈家乡事,议议新课题。丽君同学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这位来自南通如皋的女生,说起话来脆生生的,衣着很朴素,时常面带笑容,喜欢画画还很爱运动,是班上体育比赛争分的主力。那时的档案专业还是一门新学科,从上几届传承下来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大家都积极主动开展档案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丽君和她的同学们也不无例外地加入到研究的队伍,并积极参与系刊“档案报”和档案杂志的投稿。可惜一年后,我由于外派去美国学习,没能一直陪伴他们走到毕业。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经意举动的影响,这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一直奋斗在全省各级各类的档案部门,而且在档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档案的开发利用方面很有建树。所以,当丽君同学提出请我为她的个人专集《千年古船藏雉水》作序的请求后,我欣然应允,既为她的努力进取和孜孜以求而喝彩,更为她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学生的这部专集共有“趣闻轶事”“珍档秘闻”“史海钩沉”“人物春秋”“兰台岁月”五个部分,汇集了 35 篇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以如皋重要的历史事件,著名的有识之士,重大的时世变迁为线索的历史研究性文章及其在兰台岗位上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一个档案人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中、晚清以来如皋历史文化长河中那些渐行渐远却令人难以忘却的前尘往事。品读着一篇篇凝结了作者心血的文章,回味着一段段经她重新“装修”的泛黄的记忆,我的思绪不由紧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穿越时空,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趣闻轶事”使我感受到乾隆“千叟宴”上的皇恩浩荡,慈禧“长春宫”内的悬壶济世,毛泽东、张爱萍、何振梁等伟人的平易近人;“珍档秘闻”令人领略到如皋名贤无私奉献的坚韧,如皋人民奋起抗争的坚定,以及陈毅、郭沫若关心、支持地方建设的情怀;“史海钩沉”令我体验到戴联奎及其藏品的曲折经历,国民党政府的执意内战,黄蓓佳首部小说集的出版发行,如皋元素和长寿现象的走向世界及市树、市花、市徽的出炉诞生;“人物春秋”让我感叹于沈卓吾、黄七五,陈端、沈家桢的执着追求和风雨人生:“兰台岁月”使人感悟到作者在兰台岗位上的默默坚守。
《千年古船藏雉水》是一册融史料性、真实性、趣味性、原创性于一体,以朴素、隽永的文字,深入浅出的笔法,喜闻乐见的故事对枯燥、乏味的档案进行开发利用、编研加工的文化成果。作者使本来毫无生命的故纸堆化成了一篇篇构思曲折有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此消彼长的历史画面,呈现在世人眼前。对于这样一种有品味、有内容、有深度的档案开发利用文化成果,我觉得很有意义。
《千年古船藏雉水》是档案工作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通过一定的档案史料或实物对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史实进行探讨或还原的历史研究。这种依据档案进行历史性研究的方法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丽君同学一直从事档案工作,她的每篇作品皆有档案,无档案不写作,无档案不成文。每份档案的形成都有其重要原因,每份档案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因此,她的文章的真实性、可靠性、说服力和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形式的档案利用研究成果既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向。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一直以来,丽君同学谨遵这一准则,默默耕耘,执着追求。她发表的研究文章,选题多样,视角新颖,除了在档案专业系统内的刊物刊用外,也有多篇见端于《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江苏经济报》《江海晚报》《如皋日报》等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大型网媒都有转载。近年来,丽君还积极向当地文史研究机构主编的《如皋文史》报送稿件,研究成果深得肯定。她的文章文笔流畅,逻辑性较强,总是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去触摸那一暮翼真实而精彩的历史片断。应该说,丽君同学是一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兰台工作者。天道酬勤,现在,她的专集就要出版了,作为一名档案人,作为她曾经的班主任,我觉得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并且也认为丽君同学会不断收获新的成果,也必然会在档案开发利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张照余
2016年6月10日于苏州
《千年古船藏雉水》文集出版后记
时光流逝,世事更迭,唯有浩繁卷册留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印记。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连接过去、今天的桥梁,也是通向未来的大门。而把这些浩繁的史料和封存的素材变成公众阅读的故事,重现历史的真实和彰显文化的力量,是档案部门神圣的职责。一直以来,如皋市档案局(馆)立足于馆藏和社会档案资源,深入开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编篡档案文化精品为目标,以如皋历史文化研究为抓手,档案文化建设成果精彩纷呈。先后编辑出版《如皋花木盆景》《长寿如皋》《大事如皋》《如皋精品档案图集》等数十种书籍资料,多次入选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和全省档案“精彩百家”。近年来,如皋市档案局(馆)进一步深化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思路,精心构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的档案资源开发机制,努力塑造一支业务精通的档案编研队伍,着力打造一批兼具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载体多样的档案文化精品,从而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和社会的档案意识。编辑出版《千年古船藏雉水》文集是如皋档案人在档案开发利用和文化建设领域孜孜以求、默默耕耘而取得的又一成果。
《千年古船藏雉水》文集从策划到出版,前后历经9个多月的时间,共有“趣闻轶事”“珍档秘闻”“史海钩沉”“人物春秋”“兰台岁月”五个部分,汇集了35篇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以如皋重要的历史事件,著名的有识之士,重大的时世变迁为线索的文史研究性文章及作者在兰台岗位上的一些经历、见闻和感想,以一个档案人的视角讲述了自中、晚清以来如皋历史文化长河中那些渐行渐远却令人难以忘却的前尘往事。
“趣闻轶事”是指为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全书首篇“耄耋寿星荣赴清乾隆帝八千人‘千叟宴’”一文,首次揭开了如皋长寿现象被载入史册的面纱。如皋名医薛宝田为慈禧“请脉”,前清耆宿冒广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俞铭璜策划主编苏中版《毛泽东选集》,张爱萍派人寻访何昆(坤)烈士遗骸以及周茜亲历南京青奥会等趣闻,使读者在品读的同时,也领略了如皋深厚的人文气息。
“珍档秘闻”部分,结合馆藏和社会的珍贵档案对如皋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还原,为读者揭开了一幕幕尘封已久的记忆。文集肯定了沙元炳、沈卓吾等人对如皋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展现了如皋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渴望光明的心声,唤醒大家曾经激情燃烧的红色记忆;再现了陈毅、郭沫若这两位伟人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关心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史海钩沉”部分,作者揭秘了如皋名贤戴联奎曲折的政坛生涯及其藏品经历的风风雨雨,揭开了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制造“白蒲事件”和“南通惨案”的真相,凸现了丁玲等文坛前辈关爱、提携新人的伯乐胸怀,追溯了如皋古唐船发现的前后经过。作者还对如皋长寿现象进行了解读,为如何科学生活、延长寿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对如皋特产在历次世博会取得的荣誉进行了梳理;最后还对如皋市各界推动市树、市花、市徽评选和确立经过进行了记述,表现出全市人民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满怀信心。
“人物春秋”部分,作者以沈卓吾、黄七五、陈端、沈家桢等如皋名贤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建设和发展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感人故事。
“兰台岁月”部分,作者分享了其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千年古船藏雉水》文集的作者周丽君女士,江苏省如皋市人,1966年5月生,1990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档案学专业,同年8月进入如皋市(县)档案局(馆)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多年来,在平凡的档案工作岗位上,她默默耕耘,潜心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撰写的文章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去触摸那一幕幕真实而精彩的历史片断。那些经过她重新“装修”的泛黄的记忆,揭开了档案神秘的面纱,尘封的往事、旧时的如皋依然鲜活如昨,再现世人眼前。
在《千年古船藏雉水》的编辑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档案学专业硕导张照余教授百忙中欣然作序。如皋书法名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闵杰老师挥毫题写书名。如皋长寿研究会会长刘桂江热情推荐出版社。值此文集出版之际,谨向关心、支持文集编辑出版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辑时间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讹错,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如皋市档案局(馆)
2016年10月
温馨提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