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书架 文史工具书
今天小图给大家推荐文史书架—文史工具书。↓↓↓
跟小图找一下电子文史工具书简介的位置吧:打开图书馆主页服务”→找到“文史书架”→进入“文史工具书”。
《永乐大典》
Z224
(明)解缙等纂修
书籍信息:
(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学科主题:百科全书-中国-明代
中图法分类号:Z224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由明代解缙负责编纂。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凡例和目录六十卷,字数近四亿。当时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永乐大典》辑入先秦至明代各类古书八千种,它是我国古书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是世界上最大而且最早的百科全书。因为它卷帙浩繁,起初只抄写了一部。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命有关人员一百零九人将此书另摹写一部副本,至1567年(隆庆元年)才摹写完毕,历时五年。编纂此书时,官方前后动员了三千多人参加编校、录写、圈点等工作,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编纂,至永乐六年(1408年)全部告成。因而成书于永乐年间,故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宗教、医学等科目。
《永乐大典》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正本在明末毁于战火,副本一部分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英、美、日、俄、德等帝国主义者抢去,一部分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内尽收集到副本二百一十五册,现存国家图书馆。1959年,中华书局将国内外残存本影印出版了七百二十卷,仅是原书的百分之三左右。近几年,中华书局将前次未搜集全的部分收全,编成续集影印出版。
《太平广记》
I242.1
(宋)李昉等编
书籍信息: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
学科主题:笔记小说-中国-古代-选集
中图法分类号:I242.1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太平广记》是古代汉族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 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晋书辞典》
K237.04
刘乃和主编
书籍信息:
刘乃和主编:《晋书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学科主题:晋书-辞典
中图法分类号:K237.04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辞典》收录《晋书》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代、民族、职官、著作、典章、制度、名物、天文、历算、音乐、科技、动物、植物、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等名词术语以及疑难语词共约2400多条,方便读者查阅,是一本价值颇高的工具书。
《艺文类聚》
Z221
(唐)欧阳询撰
书籍信息: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3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学科主题:百科全书-中国-唐代
中图法分类号:Z221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艺文类聚》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汉民族大型类书,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历时3年,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
《艺文类聚》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
该书书后附有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文苑英华》
I212.1
(宋)李昉等编
书籍信息: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6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
学科主题:文学-作品-中国-古代-选集
中图法分类号:I212.1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古代汉族诗文总集。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平广记》早已完成,《太平御览》也接近定稿,于是宋太宗下令从《太平御览》纂修中抽调李昉、宋白、徐铉等将近半数人力,加上杨徽之等共20多人重新编纂一部继《文选》之后的总集,即《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
南渡以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才刊行。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注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
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可谓卷帙浩繁。书后附有作者姓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民国时期经学丛书》
Z126/*170
林庆彰主编
书籍信息:
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 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
中图法分类号:Z126/*170
馆藏地:蒋震图书馆文科研究阅览室(D618)
书籍简介:
《民国时期经学丛书》分辑分类编辑收录1912至1949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学研究专著。本丛书收录民国时期的经学专著约九百余种,预计分六至七辑影印原版出版,每辑预出六十册。此次出版第一、二辑,收书二百七十余种,全部影印成十六开本,精装一百二十册。本丛书所收各书依林庆彰主编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12月)之分类,分经学通论、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孝经、尔雅、石经、谶纬等类。本丛书所收各书,力求保存旧观,原书有封面和版权页者,影印时尽量保留,无封面者以书名页为封面。无版权页者皆在书末注明影印时所根据之版本。
经学有很强的时代性,各个时期的经学研究都有他的特色。那么,民国时期的经学研究,特色是什么?历代经学的特色,可以从当时或后代所编的丛书反映出来。《十三经注疏》搜集汉代至宋代的注疏专著,反映汉学的研究成果。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所编的《通志堂经解》,收宋代至明末的经学著作,反映宋学的研究成果。有清二百六十余年,其经学成就展现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上,大抵文字诂解多于经义诠释。
民国时期的经学既不走汉学或宋学的路,也不循清人所走的“清代汉学”的路。那时候,是个大变动的时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个传统价值观崩溃的时代。它的特色可以从本丛书所收经学专著反映出来。民国时期的经学著作约有一千种,本丛书预计收录最重要的九百多种,这些著作除承续传统治经之路的部分著作之外,多数的著作反映了以下数点特色:
(一)经书导读和经学史的专著
经书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学历程中必读的书,日夜沉浸其中,似乎不需要导读性的著作,民国以来学制大不同,经书成了许多学科中的一科,经学概论的著作也应时而兴。三十多年间,出版了二十多种。至于各专经的导读性著作,如解题、读法、入门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学史的著作受西方史的观念影响,也出版了十多种。本丛书所收这两类的著作甚多,有不少是第一次与当代学者见面。
(二)用新方法和新观点解经
自清末开始,新的思潮和新的学问纷纷传进来,在新学问方面,如民俗学、社会学都是。新思潮方面,如: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等都是。许多学者利用这些新方法和新观点来解释经书,取得相当良好的成绩。利用社会学观点的,如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将三民主义与经典结合的,如顾寔的《三民主义与大学》;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利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观点的,有闻一多的《风诗类钞》。
(三)国外经学著作的译介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大抵是中国的经学著作传到国外去。清中叶日本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传入,接着荻生徂徕的《论语征》也传入。民国以来,日本和欧洲的汉学著作译成中文的甚多,日本方面,如: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史》、泷熊之助的《中国经学史概说》、诸桥辙次的《儒学の目的と宋儒の活动》,都有译本。法国马伯乐的《书经中的神话》、高本汉的《左传真伪考》,也有中文译本。
山东大学图书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