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怎样自学哲学(新手如何入门哲学)?

怎样自学哲学(新手如何入门哲学)?

怎样自学哲学(新手如何入门哲学)?万字长文例行前言:作为一名文史哲自学博主(自己定位的),每一篇万字以上(包含内部文档字数)的自学长文都生产不易,经历种种审慎确认和再三查阅。我本身是top2社科博士在读

万字长文例行前言:作为一名文史哲自学博主(自己定位的),每一篇万字以上(包含内部文档字数)的自学长文都生产不易,经历种种审慎确认和再三查阅。我本身是top2社科博士在读,始终在验证这一件事情:通过深度的搜索和可靠的渠道,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自学任何学科。——唯一的困难是,普通的学科外行很少能给自己设计出相应的syllabus(课程大纲),而学科内部又时常充满了对公共写作和学术科普的轻视(aka: 鄙视链底端)。给无基础的自学者设计合理的“课程大纲”是我每次写作的终极目的,它们特征有二:一,可靠的学术信源,而非百度这种可用性极低的搜索引擎;二,清晰明了的表述方式,无基础者友好。前者需要我进行综述式的查阅,后者需要我自己能读懂、读得下去,毕竟,我每次也基本是从零出发。

出发吧,同学,硬核自学也是一门技艺。

目录

第一部分:可靠信源:欧美名校的哲学本科syllabus是怎么样的?

第二部分:用得上的资源才是“资源”:如何上手?

第三部分:自学可能性:我真的能够自学吗?

第四部分:科班同学及其他

第五部分:关于我:解决“读什么书”和“书读不完”的问题

✅ 第一部分:可靠信源:欧美名校的哲学本科syllabus是怎么样的?

文档:欧美大学本科级别哲学课资源集成

先直接上干货,写这篇回答60%的时间都用在了上面这个共享文档里(飞书文档)。几所大学的哲学本科课程大纲(syllabus),不多也不少,点进去就可以看,用电脑端阅读体验更好。

文史哲怎么学_文史哲学专业_学好文史哲

✅ 第二部分:用得上的资源才是“资源”:如何上手?

我非常理解,即使是给出第一部分这些靠谱大学的靠谱课程大纲,给出这份地图跟着走就好的情况下,对于零基础自学来说仍然是不够的,而且远远不够。

传统学院派的自学思路是,给你地图、自己阅读,如果读不下去、对一本书始乱终弃,是你自己的毅力问题。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始终认为只有用得上的资源才当得起资源俩字,只有看得懂的书才算是现阶段“有意义”的。所以书单吃灰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问题,只能说明你并非它们的受众。

文史哲学专业_学好文史哲_文史哲怎么学

(误)

对于大多数无法按照上述欧美名校syllabus直接进行自学的同学,我们从哪里开始呢?

首先对知乎以及其他中文互联网上对“自学哲学”做一个流派上的总结:一种是开书单派,一种是网课及书单派。就我而言,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最好的信息摄入方式,经常会调视频倍速,并且即使在倍速的情况下很多视频的知识密度也无法达到同等时间的阅读效果。网课最大的优点是易懂,这个优点完全可以通过调整书目的阅读难度获得。但网课不及书本更有体系和覆盖面这点,却基本让它永远无法取代阅读功能,只能成为读书的辅助。

由此,基本上你可以把我理解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读书派”,反对拆书和听书,也反对知识焦虑。我的确经常做开书单的工作,作为职业之一,但都是针对具体的人,而且为了学习效果时常是谨慎开单,书单并不长。

适合所有人的书单没有意义,但的确有适合大多数人的“入门书”:对于只听说过一些哲学家名字,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却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的人,首先最踏实的办法还是从一本简明的哲学史开始。没有什么比哲学史更能够回答“几千年来这个学科究竟干了什么”这个问题的了。

在这里,我指的是广义上的哲学史,其中有完全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也有按照哲学问题编排的哲学史。后者以跳脱的方式将对同一个根本问题提出的不同回答串联起来,其依据在于,从哲学问题的角度看,“时间”顺序往往是一种被打乱的顺序(指内部逻辑被打乱)。有可能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要间隔百年才有回声;也有可能在某一时间密集地出现了大量对同一问题的高强度论辩。

◾ 以下是上述思路下组织的一个大纲:

大纲名称:哲学入门

适用人群:对哲学无任何系统性了解的初学者(母语简体中文)

Step1 准备工作:

阅读罗森伯格《哲学是做出来的》第十三章“阅读哲学家的六种方式”。

阅读哲学著作并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读深。这就是为什么哲学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数学或生物课程,哲学课程的内容并不根据难易度或复杂度分出层次。比如在数学中,你得先学加减乘除再学几何代数,学完几何代数再学三角函数微积分。在生物中,你要先解剖蚯蚓再解剖青蛙,然后才是小白鼠。然而在哲学之中,你学爬学走学奔跑,都是在同一片风景下。在哲学之中,起点即是终点——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笛卡尔和休谟结伴而行,与群星闪耀的全部伟大哲学家们,与他们的著作和关切伴随始终。

“准备工作”很短,甚至不是全书,希望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我搞自学的思路,第一项工作不能是拉力赛。打速战的同时,你会对之后要打的战役有一个良好的预期,这部分的内容将始终成为在阅读接下来的著作时头脑里的嘱咐,形成一种初步的“阅读的自觉”。

Step2 阅读按照哲学问题编排的哲学史: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这本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不那么强调去做一个“博学”的哲学史家,相反更强调自身生活中的思辨能力。这本书无论在美还是在国内都非常普及,易读性也很高,适合作为入门的第一本哲学书。同时,从“问题”进入也比一头扎入从“时间”进入的哲学史要好得多,它会保留你对哲学问题的敏感度,使你在阅读哲学史时更少地获得“阅读历史”的感觉,而更接近“阅读哲学”。比起这方面的优点来看,缺点可以暂时忽略不计。

Step3 阅读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哲学史:

劳黑德《哲学的历程》。这本书是被长期低估的哲学入门教材,一部富于生气的西方哲学史。作者劳黑德既是一名哲学史教授和研究者,也是一名对学生和读者相当耐心的哲学史写作者。整部书是教材体例,因而走的是谆谆善诱的路线,对很多深度问题点到即止,但却全面地介绍了很多历史上的重要名字及其主要关切,是一张很好的地图。建议是读到近代部分即可,现代部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可以暂且搁置。

在阅读上述两本哲学史的时候,要做到两点:一是短时间内大量读完,长战易疲,疲则易弃;二是要珍惜读的时候那些“好像没讲透”的部分,那些闪现的信念可能正是那些哲学家大量心血之所在,但难以在很小的一个教材章节中讲完。这些部分也是你将来阅读哲学的兴趣点,要保存好,像对待夏天夜间的萤火虫那样,不要让它们熄灭了,它们将来还要指路的。

Step4“哲学”作为一种思维训练:

罗森伯格《哲学是做出来的》。这一本并不聚焦于历史上的哲学,而是最为现实的哲学:它如何运用逻辑?如何切入问题,又如何论证它?它与其说是你在哲学史上看到的期望中的哲学,不如说是一本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学,它最终的目标是使我们成为一个清晰的思考的人。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入门者)而言,读这本书功益不输自己学科的方法论。

读完上述几本书之后,对“哲学”这两个字好像没有那么陌生了,有时看见它会感受到清凉的智识愉悦,那些思考家毕生思索的时间差不多凝固成为一种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反焦虑凝剂,时常可以擦在身上降温了;那些问题都差不多成为“望远镜”,可以经常拿来望向更远的城市以外的地方了,这时候咱们就再往前走近一步,毕竟,人类走了这么多年,积累和对自身的思考不能限于此。我们也要活好些年,思考自然也不能停步于此,对不对?

Step5 初期拼图的最后补充:

这一本书可以不必通读:赵林《西方哲学讲演录》。但是在以上以劳黑德(或别的)为主打下的哲学史底子中,如果有哪一块还不是很明确的话,可以翻看这一本书作为拼图的补充。尽管我们的拼图还是一本非常稚拙的拼图(毕竟咱们也不是以哲学为生的),也不能有一块明显的空缺。作为讲演录,它十分好懂,是补课的好去处。我记得我本科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就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渊源中一块重要的东西被补上了,韦伯对于新教伦理的阐发同时再塑了彼时的我对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和中世纪两个历史时期的认知。拼图要全,才好读原著;咱们先不太讲究难度。读哲学只是为了其中难度的人除外。

Step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终于来到了原著选读部分,“难度”也相对上来了。这两卷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蓝蓝的两本,摸起来就非常舒服,里面全是知识的味道。(重读的时候发现,这一段看起来很不像在荐书,哈哈哈)

这两卷仍然不建议从头读到尾,而是挑选你在阅读哲学史时印象深刻的那些“人类的群星”,比如你不知怎的对费希特感兴趣,那就先读费希特的原著部分,多看几遍,再上溯到康德,再往上读。或者转而以康德为起点,再往下读,都可以。这样非线性地读的好处就是,网总会织成一片的,而离你出发点越近的节点,越会被加强,你越关注的问题出现的次数会越多。就这样,咱们在难度稍微上来一点的时候,继续保持哲学热情。

Step7 真正的入门:从“选读”到“精读”

在阅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七七八八之后(一定要至少七七八八,不能只读了个三三四四,也不能五五六六),你已经具备了去独立选书与阅读的基本能力。假设我们的目的不是成为哲学史专家,到达这里,已经比一般的“哲学爱好者”做的工作要稍多一些了。我的建议是,这时候要做的事情有两个:其一,该差不多从哲学史中抽身,回到哲学问题中了,比如你对怀疑论感兴趣,就去集中地读休谟“Skepticism with Regard to the Senses”、莫尔的“Proof of the External World”(这个时候第一部分的课程大纲就重新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在其中挑三拣四);其二,在读《哲学的历程》时我曾经建议跳过当代的部分(20世纪以后),这时候你可以将当代哲学的部分重新拿起来阅读,最好和20世纪的历史一起读,也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因为当代又是一个难度的跃迁,这时候哲学已经高度专业化了,不再是大多数时间读到的那个面向大众的哲学。这方面需要勇气和挑战,但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哲学都更切身,不去深入某一位哲学家的话,至少几大流派可以搞清楚。再往后,勇敢的你如果还在这条路上,就要学习拉丁语、古希腊语;以及阅读各类当代学术期刊了。这一步的学术资源可能就不仅仅限于书,SEP等大家常用的百科、各类索引网站,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但这已经接近哲系科班本科生的工作,且有些还要图书馆订阅,对不在学院内部的广大群众太不友好,不在话下。

读是第一步的,比起读来说收藏各种书单实在是太容易了,不算数的。读了,不行,就再回去读,重新读,没有关系。再说一遍,不是以哲学为生的话,真的没有必要为难自己。真有感受了,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最近的新闻也印证了这点,对吧),哲学也不是线性发展的,你最喜欢谁都可以,你想回应谁都可以。在哲学史上刚刚入门不代表你对生活本身这件事刚刚入门,在语词上不精致和准确的思考不一定比晦涩的那些要更不利于你的生活。你也可以去文学中去,在具象的细节中感悟日常哲学可能性的无尽。

✅第三部分:我真的能够自学吗?

书单已经开出来了。在尚还停留在我这个答案、还没开始自学哲学之前(假设,真的有人按照我这张毛毛躁躁的地图开始读哲学),我们需要破除一些迷思、接受一些好消息和坏消息,“清洗”一下自己并做好心理准备:

其一(好消息):出身论不重要

在某篇访谈中,谈及自学,吉大的张盾老师这样说:

说到自学哲学,我的哲学确实是自学的。说到这种学习经历有什么特别意义?我觉得是这样: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只要你真喜欢,有那个性情,也有那个才智,就可以学哲学了,不在于你是不是哲学系出身。我们有些最好的学生就不是哲学系出身……

我对张老师并不熟悉,也没有看过他的著作,只是读了这篇访谈,知道他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原本学的是历史。他也认为学历史是进入人文科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因为“历史学是一个非常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甚至说“学历史的人改学文科哪个学科都问题不大”。这不是对历史学的作用的夸大,而是“把历史作为一种方法”,就像现在言必称的学文学要学文学史、学艺术也要了解艺术史一样,人文学科如果没有接触学科史,可能连学科前沿为什么要关注某问题都不知道。举个例子,不了解相关历史,很难理解后现代主义绘画,也很难看懂80年代的先锋文学,鉴赏力可能还只能停留在直接的“哇这个画得好像”和“呜呜那个写得好感人”上。再进一步,人文社科上的民科、民哲可能差的就是这方面。

出身论不重要也在这个方面:真正的出身不是你去了哪所大学(像我在北大,本科读的是纯自然科学,那时连哲学门都没摸上),也不是跟了哪个导师,真正的出身往往一开始是对学科史的掌握。自然,这里说的是广度而非深度。

其二(坏消息):——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大量有关哲学的奇怪观念。

这句话被《哲学的历程》作者劳黑德放在他书第一句。这本书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跟着读,你很容易能发现这句话。他介绍的“奇怪观念”总共有以下几类:

1)哲学只是一个“超然的”爱好:尤其是对那些intellectual,那些知识分子,本身具有智识优越性的人,作为一种“增进博学”的爱好。这种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社会功能”;

2)哲学“说了等于没说”/“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把哲学家定义为“描述不可能者和证明显而易见者”。这种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自身论证功能”;

3)哲学(哲学史)是“一座布满灰尘的博物馆”:堆满了没人要的老古董。这种看法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现实意义”。

如果你不持以上三种偏见,并且对哲学和哲学史充满了正向的求知热情,说明你已经获得了一些现代哲学的最基本训练。这些训练是由许许多多哲普工作者、或不经意间充当了哲普工作者的人完成的,向他们致敬。

✅第四部分:科班同学

要和科班同学聊的应该有很多,尤其是我的请教。但主要想聊的问题是哲学的公共性。哲学的公共性在哪里?进一步,公共写作有标准吗?什么是“好听的话”,什么是“有用的话”?形成一份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哲学书入门清单是可能的或有必要的吗?这些问题都是我没有答案的,想必也只能讨论而无标答了。我自身只定位为成为一名资源型入口,圈内人做科普总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既然我是圈外人,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到底有多少人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哪怕一些人只是看个热闹,也没关系,有一点收获,总比完全没有要好。 ”

希望多多指教。

✅第五部分:关于我:解决“读什么书”和“书读不完”的问题

这是我致力于解决的两个问题,客观来讲,我所有的答案都是为了实质上解决第一个问题服务的;而第二个问题我仍然在努力,也是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未来的教育更多是主动的自我教育(事实上现在很多是被迫的),体系化地去阅读、去学习,有相同自我教育理想的人都可以完成这个平平无奇的愿望。

不止于哲学,在“通识”方面有更高追求的,可以去网站永远森林,我自建的。

进一步了解我(作为个人的我),可以阅读:

感谢阅读,程原在森林祝你生活愉快:)

上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在山东大学引起强烈反响
下一篇: 哪个罗马皇帝对欧洲影响最深?专家:那得看谁让基督教控制了西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