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马其顿人,柏拉图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进入柏拉图学院时,柏拉图60岁。柏拉图去世后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马其顿人,柏拉图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进入柏拉图学院时,柏拉图60岁。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马其顿 做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登基,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命运不同,亚里士多德时外邦人时敌邦人。柏拉图思想在当时得以传播,但是亚里士多德外邦人 并不能。当时雅典衰落。 亚历山大东征,后来暴死,帝国三分天下。雅典掀起反马其顿浪潮,亚里士多德深受其害。疯传有人要杀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逃亡,一年后去世

柏拉图在雅典是名门望族,始终受人尊敬,有自己的学院。亚里士多德是外邦人敌邦人 日子并不好过。柏拉图去世后,把学院交给了外甥 而不是最得意的弟子亚里士多德。雅典的法律 只有雅典具有财产继承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没有继承学院的权利。所以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亚历山大控制希腊后,他又回到雅典。他可能在某个学校当老师,但是学校不可能是他的,因为他在雅典不可能拥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对一切有意思的事物都感兴趣。《亚里士多德全集》大部分都是探讨自然问题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写了大部头的《动物志》,给动物分类。天文地理,所有知识方面的东西,他都感兴趣。亚里士多德给希腊哲学文化科学做了概括和总结,保留了丰富的资料。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体系,除了对数学比较重视,他对其他的学科并不感兴趣。亚里士多德对一切东西都感兴趣,博览群书,绰号“读书人”,好读书。读书人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在当时,因为雅典人不读书,他们听书。奴隶念书,主人听说。亚里士多德自己读书,是奴隶作的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很不一样,柏拉图的作品就像文学作品,句词优美。以非常生动的方式把场景描写的淋漓尽致。以对话方式写哲学著作的,柏拉图是顶峰。文采飞扬。柏拉图是文学青年,20几岁烧了诗稿,跟苏格拉底搞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抽象晦涩难读,一点文采都没有,很难想象是柏拉图的学生。当时的哲学家都有两套学说,一套是对外的(公开给大家看的),还有一套是在学校里给弟子们讲的。只有登堂入室才能得真传,公开的东西不是真传。柏拉图公开的东西留下来的居多,在学院给自己学生讲的留下来的少,研究柏拉图有一个分支叫做柏拉图未注文字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对外写的东西都没有,留下来的是笔记,讲课的讲稿,没有任何文字修饰。柏拉图的都是经过文字修饰的,比如《国家篇》柏拉图生前修订7次。黑格尔《逻辑学》修订版序言:想到柏拉图的书修订7次,一个现代人的书恐怕应该修订77次才对。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没有达到柏拉图地位,可能他对外发布的东西都被毁掉。他对外的经过文字修饰的都没有,留下的都是手稿,而且这些手稿都是1/200年之后,才在一个地窖里被发现,封存在瓦罐里面,辗转反复运到了罗马图书馆。公元前1世纪,罗马图书馆馆员安德罗尼柯,整理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编排。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的思想家。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使得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流传下来。

亚里士多德就是论事。而非体系。哲学家面对的是问题。亚里士多德面对的具体的问题,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非常逻辑缜密,方方面面。亚里士多德一词多义。形而上学第五卷三十个哲学概念,每个概念又多少种含义,哲学辞典。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的科学分类: 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2

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原因”,意义接近于一个事物存在所需要或者说必备的充分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将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即“四因说”

四因说: 质料因(matter)(水,火,土,气),构成事物持续存在的基本条件,载体

形式因:(柏拉图idea,eidos,理念),亚里士多德eidos 形式(form)是其所是,to be what it was。

动力因:本源的动力是什么

目的因:事物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事物成为它自己,总要有一个目标

质料:早期自然哲学讲到的本源,水,火,土,气,构成事物的质料

形式因: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理念

动力因:构成事物运动引起运动的原因。多元论,外力因素。

目的因:苏格拉底 柏拉图 的 善。追求自身的实现/完善,最好的状态,构成了趋向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 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可以合起来,

所以四因说:就是质料和形式(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柏拉图: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本质世界。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一个事物里边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当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独的认识形式。

形式和质料相对的关系:构成一个事物的形式可以是构成另一个事物的质料。事物是运动生成的

引入概念 潜能和现实

最纯粹的质料是没有形式的质料 水火土气。最高的存在是完满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 隐德莱希:最完满的现实,宇宙万物最高的目的。纯形式,引起万物运动但自身不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本书的名字不是亚里士多德给的,是后人加的。

ta mata ta phusika ,图书管理员整理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整理的,后来成为metaphusika,形而上学。meta除了有在后的意思,还有超越的意思,还有圆的意思。不只是物理学之后,反而成了物理学的基础根据前提。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3

形而上者 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 有情有状是词器---朱子语类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

keiijijo-gaku 形而上学就是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象(现象)而言。后来变化,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翻译成日语,形而上学就有了现在我们说的含义。现在形而上学会联想到是与辩证法相对的片面,静止,孤立看问题的方式。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

汉语里 形而上学意思1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意思2:西方哲学的一个学科

黑格尔认为:近代形而上学是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方式。

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同义语

to on+logos = ontology字面意思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翻译为本体论

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第一个提出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方面: 1.存在论,2.实体论,3.神学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存在由于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 明确的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时期,第一哲学),其次确定了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他学科都是研究存在的某些方面某些属性,而哲学研究的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前提条件,存在本身。实际上也就奠定了这些的地位

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切东西的前提。形式逻辑里面下定义的方法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范畴:在希腊语中,意思即“关于神的述说”。就是对事物的规定

范畴:也即是对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

古希腊人考虑世界的时候,还并没有把自己和世界区别开来。认识这个世界描述这个世界,都要使用语言。对于世界的描述是否正确,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逻辑问题,至少一个违背逻辑不符合语法的描述是不对的,不可能正确的描述事物。如果我们对于事物的描述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描述一定是合乎逻辑的。

亚里士多德:“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标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

亚里士多德概括出了十个范畴: 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

十个范畴可以对一切事物给出了基本说明。十个范畴对一切东西都有效。在亚里士多德,十个范畴是对世界万事万物一般的说明。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科学也描述这个世界,但是总是在站在自己这个学科里描述某些方面。哲学要给出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这就是最抽象的范畴,范畴构成的体系就是世界的逻辑结构,就像是世界的骨架。

老子: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4

十个范畴里最核心的是实体(ousia)。回答存在是什么也就是回答实体是什么。实体翻译不太合适。拉丁文翻译成substance

希腊语 einai: to be, to on: being 中性现在分词, ousai是阴性的现在分词。

黑格尔曾经批评“粗野的”拉丁文不适合用来表达哲学的概念。希腊语翻译成拉丁文,很多意义没有了。

ousai 相当于essence吧

拉丁语中substance,站在下面的东西或者支撑者

亚里士多德时代的“ousai”这个词,是指构成一个事物是什么的那个本质。

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演变的历史

英国经验论批评概念,认为概念没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 对实体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事物被称之为ousai有两种方式:ousai 是终极的主体(主词),它不再述说其他事物,以及ousai是某个“这个”(tode ti),它也是独立的。——————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实体?

最早亚里士多德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时第一实体。 后来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因为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质料能解决的,只有形式才能解决。)另外,亚里士多德还主张神是最高实体

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高的范畴。这里的神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没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而不是指宗教的信仰的那个东西。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原理论证了“第一动者”即“不动的动者”。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存在着永恒的实体。

如果实体是可以生灭的,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生灭的;

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的。生灭变化是以时间和运动为前提的,那么时间和运动以什么为前提?

因此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会生灭的实体。质料显然不是,因为质料是生灭变化的。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实体?只能是不动的动者。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5

哲学和宗教都起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但宗教通过信仰解决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纯粹的理性,人最高的使命就是去认识/思考这个神圣的思想。当我思想这个神圣的思想的时候,我就与它融为一体分享它的生命。有生之年一次达到这个境界,那是有福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到神圣的存在。

当能够思想到它,让人有限的思想和它无线的思想合二为一,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亚里士多德:思辨(theoretikos)是最高的幸福

思辨(theoretikos), 也翻译成静观,理论思维,

亚里士多德没有留下完整的体系的形而上学的书,不是一个体系

对于亚里士多德 要思想的两个问题

1.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希腊人对于幸福的理解

幸福(eudaimonia): eu:好的;daimon-守护神 精灵

幸福是和运气相关的,一个人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成功。完美,成为人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不能把它看成运气。自身就是目的的实现

2. 当情况不明显的时候,我们怎样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

实践面对的问题跟理论不一样。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是没有选择的,但是伦理的实践的活动是可以选择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方式: 中道

实践智慧(phronesis)

上一篇: 《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下一篇: 河北师范大学考研909学科历史专业介绍(研胜教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