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懒人笔记法:关键词→过滤→主动召回记忆。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放弃耗时耗力的思维导图、综述框架吧,做笔记比读书花的时间还多。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是人文社科类著作、文学作品等书籍的做笔记方法。其他类书籍,应该也有可借鉴之处。此文略长,认真读完,受益终生,哈哈哈哈哈。
阅读纸质书时,遇到我所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用笔标记出来:
① 只标记重要的关键词
② 标注出我的问题,或者我的其他想法:与其他事实、现象、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
为什么这样做:
① 在看书的间隙,用笔标记关键词,更为省时间,且简洁干净。
② 在复习时,好的做法是不去看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选择,先只去看关键词。选对了的关键词,会成为这一块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关键词所起的作用,是“主动召回记忆”,这是高效记忆的要诀所在,这样的话理解会更深刻。
划线整个段落的不足之处:
人文社科类的论点类书籍,一般在涉及到论证时,相对比较长篇大论、细致繁琐。这在我们初次阅读的时候,会便于理解,容易被说服,认为其逻辑严密、论证谨慎、材料详实。但这种阅读体验,仅仅是增加了我们的资讯、信息、知识储备,而且,其中多半信息是我们所熟悉的——不熟悉的话,我们是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书本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之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若是做笔记时标注了整个段落,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
而且,这一段落即使我们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会明白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要把它背下来么?这绝非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键词的作用:过滤及主动召回
而关键词式的做笔记方式,不仅在阅读时省下划线标注的笔墨和时间,且在当时便做出了对一些知识点和信息的“过滤”(这个词是受到知友的启发)。这个“过滤”包括的是:冗言赘语、连接词之类;我们所熟悉的逻辑;以及所熟悉的知识点。举例来说,如果一段话中谈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其他工农兵方向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只需标记《讲话》二字即可,其他有关于时间、内容、影响之类,都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元认知”(再次感谢知乎评论区的知友,也是我校友啦)。
而关键词在我们复习时,会起到“主动召回记忆”的作用。我们粗粗浏览一遍所做的“关键词”笔记,主动回想这一段讲述了怎样的观点,大脑中的“记忆重现”和“回想”,是比重新阅读段落,快上许多的。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加思索的“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我并不提倡把段落背下来,即使是考试,也不需要我们把段落和观点背下来,而是提倡我们灵活地引用材料和观点,作为自己推理论证过程的支撑素材。
而关键词的有效使用,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浮现出来,做到灵活运用。
为什么不做思维导图、综述框架?
我从未做过思维导图,或者试图将一本书条分缕析地做出一份综合、精简、规整的框架笔记。这极其浪费时间,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这本书究竟是怎么写的,我只需要理解,以及能够运用——包括事实材料和有效观点,就可以了。
大脑是个精密的仪器,远比笔记系统精密得多。在标注出关键词,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与何相似,可作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你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只是做笔记、综述,始终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只有在真正用到时,才意味着真正理解。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55万关注)。我有20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30万赞同+310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