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哲》2017年第3期摘要

《文史哲》2017年第3期摘要

《文史哲》2017年第3期摘要本期文章作者:商戈令;范兆飞;胡新生;刘晓艺;杜宣莹;李若晖;黄启祥;孙向晨;赵晓庆;唐玲;冯小茫。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文史哲》2017年第3期摘要

海外汉学研究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商戈令

图像、丛生与间性——探源中国哲学的新路径

摘要:孟旦在其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图像”和“丛生”这两个概念。基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方案,不但适于展示中国哲学之特质,而且较之当代西方哲学中诸如隐喻、诗化哲学、图像修辞、异延等众说纷纭的新尝试更为简朴,在哲学上具有进一步开发和提炼的前景。实际上,图象和丛生概念所揭示或反映的,不是传统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或本体,而是“间性(interality)”,亦即非实体的现实。尽管在早期文献里找不到专论间或间性的例证,似乎也没有将间性抽象为哲学范畴的明确努力,但是“间”字在古典文献中的使用却绝不罕见。如何认识和对待现前的间性状态,如何遵循和建设理想的间性条件,实为古典中国哲学的核心关注。正是蕴含在图象及丛生概念中的间性(论)视角,使中国先哲发展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路径与话语系统。

关键词:图像;丛生;间性;非实体的现实;哲学路径;孟旦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范兆飞

北美士族研究传统的演变——以姜士彬和伊沛霞研究的异同为线索

摘要:北美学人关于中古贵族制研究传统的演变,是美国中国学研究在中古问题上的投影。英文世界的士族研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士彬和伊沛霞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学者。北美学人研究中古精英阶层的流派,大致以伯克利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当然也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参与其中。北美学人研究士族的优劣利弊,如从人类学视角研究士族的身份认同,以及试图回应中古大族和近世宗族的异同等方面,为中国学人研究士族问题提供极为有益的借鉴。他们关于中古政治社会底色、士族政治地位的基本认识,以及关于士族研究的基本路径和理论等方面,大致分化成两个截然对立的学术阵营:主张贵族制者和主张社会流动者,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北美学者研究士族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日本学界的唐宋变革论和个案研究方法,本土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士绅精英和宗族研究理论,同时受到华裔汉学家的直接影响,进而融会贯通,形成与中日学者有所区别、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

关键词:北美;士族;中古;姜士彬;伊沛霞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胡新生

先秦政治思想史上的道义与功利之争

摘要:先秦政治思想领域一直存在着重道义和重功利两种思想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商代表现为商王朝崇尚严刑峻法和周邦倡导明德慎罚的不同,在西周表现为鲁国“亲亲上恩”和齐国“尊贤上功”的不同,在春秋表现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不同,在战国则集中表现为推崇礼治的儒家和推崇法治的法家之间的激烈交锋。两派思想的对峙与冲突不但贯穿了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始终,还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政治思想的局面和进程。两派政治思想对立关系的形成,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特殊形态即宗族国家形态密切相关。宗族组织和国家机器的紧密结合,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的高度一致,首先促生了代表宗族势力、富于宗法与亲情气息、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道义派政治思想,而作为代表国家势力的一端,注重政治与法规建设、看重行政效率和国家实力的功利派政治思想也相伴而生。道义与功利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领域反复出现并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家族组织、家族文化和宗法意识特别发达的社会政治现实必然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先秦政治思想史;道义;功利;儒法之争;儒法互补;宗法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刘晓艺

西安事变”与“丢失大陆”:失败者怎样书写历史——兼谈国民党文宣系统的“曲释”操作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事件,也是国民党在大陆最终溃败的远因之一。国民党作为一个“失败的政府”,在播迁台湾后需要对民众和友邦作出一个有关“丢失大陆”的历史交代,于是其文宣系统运作出台了《苏俄在中国》一书。在其成书过程中,由于西安事变不能绕过,蒋介石亲笔写下了有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八页意见。将蒋氏手稿与成书后的《苏俄在中国》进行比较,结合蒋氏希图用文字彰道、明德的成贤作圣心态,我们可以鉴知,当面对以蒋氏第一人称来落笔的文本时,为何国民党文宣尤需用“曲释”操作。探研陈布雷、陶希圣等蒋氏文胆的个人生平,我们亦可窥见他们身为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文宣“曲释”生涯面前的选择困境。对照德国文化历史学家沃尔夫冈·施伊费尔布什所构建的有关失败文化的范式,我们在此以蒋氏及其政府文宣系统的历史书写——既包括“丢失大陆”这样的致命失败,亦包括西安事变这样的重大失败——为例,揭橥失败者在生产历史纪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诉求。

关键词:曲释;蒋介石;陈布雷;西安事变;失败者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杜宣莹

从王权政治到君主共和——苏格兰玛丽女王之死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政权转型

摘要:传统史学多将1587年2月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死刑视为其悲剧人生的落幕,但此死刑执行的运作与后续的威廉·戴维森审讯,实系都铎后期政权从内廷转移至政府的过程中,伊丽莎白一世与男性官僚为争夺政策主导权而引发的一次公开冲突。以枢密院为首的男性官僚基于对女性统治的忧虑,一方面以男性主导之政府讯息及情报系统弱化女王的政策参与;另一方面,重申英格兰君臣共治的宪政传统,抬升枢密院至共主地位,企图将女性统治“调整”回传统的男性政治秩序。因此,玛丽之死并不仅仅是一场王位斗争的终结,而是凸显了近代早期英格兰从王权政治迈向国家政治的政权转型。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女王之死;王权政治;君主共和制;政权转型

儒学研究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李若晖

亲亲尊尊之间的断崖:由韦刘庙议重估西汉经学政制

摘要:汉代制度对汉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汉制的研究,以往学者多注目于法律的儒家化,而忽视了西汉儒者以礼更法的努力。今古文礼学的实质性区别不在经书本身,也不是儒生争名夺利,而是以何种天子礼奠定国家之政体。其要即在于天子是否超绝于万民之上。由韦玄成与刘歆庙议可见,西汉今文儒生仅受士礼熏陶,习于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但是在今文儒生真正构建经国大典时,只能局促于亲亲之爱,无法跨过亲亲与尊尊之间的断崖,义而能断,构建足以为经国大典之天子礼。于是古文经学乘隙而起,由攻驳今文经学之天子礼入手,提出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天子礼。这实质上是向秦制靠拢的过程,背弃了汉儒过秦的初衷。儒学究竟应如何构建经国大典,甚至儒学是否有能力建构经国大典,成为千年梦魇。

关键词: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士礼;天子礼;庙制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黄启祥

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摘要:在过去十多年间,学术界围绕“父子相隐”问题就儒家伦理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一方认为,父子相隐合乎天理人情;另一方则认为,父子相隐违法悖德。双方对父子相隐的评价势不并立,但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父子相隐是互隐其恶,都认为孔子把亲亲隐恶视为“直”德。但细致地考察《论语》以及相关文献则发现,上述理解乃是对孔子的一个误读。孔子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相互隐恶,而是意指正义的家庭属性和主动的道义担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并非主张徇情枉法或漠视社会公德,而是旨在提示一条破解“孝(慈)义两难”问题的德性之路。

关键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德;家庭正义;道义担当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孙向晨

现代个体权利与儒家传统中的“个体”

摘要:个体之于现代社会具有根基性意义。个体自由概念在历史上发展出了个体权利和个体自律双重意义。尊重个体权利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但个体权利的扩张亦会延伸出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在西方社会,这需要西方文化传统的制衡,并辅以道德性的个体自律思想的建立。儒家传统缺少作为现代社会之基础的非道德性的个体权利观念,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并不在于重视个体权利,而在于儒家心性之学传统中的个体自律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个体自律的思想反复使知识分子从重视个体权利滑向整体主义,从而使得个体权利的观念始终没有在现代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从本质上讲,重视个体权利的现代社会大前提一旦在现代中国确立,则儒家传统中的个体自律意识反而会在现代中国更有生命力,从而成为抵御个体主义消极后果的利器。

关键词:个体权利; 个体自律; 个体主义的积极影响; 个体主义的消极后果;儒家传统

文史新考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赵晓庆

北大藏《王念孙手稿》流传考述

摘要:1922年罗振玉从江姓手中购得高邮王氏父子未刊丛稿一箱,部分内容经王国维参与整理编次,已于1925年排印出版,即为《高邮王氏遗书》。其余未刊者皆署名《王念孙手稿》,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价值重大,今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尚未刊布。《手稿》具有珍贵价值,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对其近二百年来的流传、刊布情况进行详细考察,有助于《手稿》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王念孙;手稿;流传;考述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唐玲

宋代诗歌注释方法芹献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由于时代的不同、文体的不同,其艺术表现方法亦自有异,注释时当根据作品的时代与文体有所更变。现以宋代著名诗人“小东坡”唐庚的诗集为例,结合宋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今人注释宋诗时应遵循的原则、义例和方法。宋诗讲求“无一字无来处”,拈出诗人用语的出处,是诗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人较唐人更爱用典,特别是一些因另辟蹊径的需要而翻腾化用的典故,更不可轻易放过;宋诗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当时的政治、典章、职官、礼仪等制度,若对此没有全面的把握与认识,很可能会导致理解和注释时错误的发生。宋代文人博览群书,兼通三教,与之交游唱和者,不乏方外之人。宋诗中的宗教术语、“舶来词”也较前人有更多的运用,注释时需格外留意。在校勘时,经常会出现文字虽通,却不符合作者愿意的文本,或文字不通,而各本文字皆同的情况。还有诸本异文似皆可通而难以取舍的例子。这就需要注者具备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选定正确的文字。

关键词:宋诗;注释;方法;唐庚

经济哲学研究

文史哲著作_文史哲的书_文史哲作品

冯小茫

理性祛魅——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伦理价值理性主导逐步到经济工具理性支配的转向,货币的理性化是这一转向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货币在形式方面经历了简单自然物——贵金属加工物——纸币——虚拟货币的历史过程;在内容方面则从具有自然属性的一般等价物到具有天然内在价值的贵金属,再到信用货币,最终趋向超主权货币或去主权货币。一般授受性是货币的本质特性,货币的“魔魅”是其一般授受性的基础。在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魔魅”表现形式,越是靠前的阶段越以自然属性和天然价值为特征。所谓理性祛魅就是货币发展各个阶段的自然属性和天然价值逐渐被祛除,乃至分别被人为形态和创造出的信用所代替的过程。

关键词:货币;信用货币;超主权货币;虚拟货币;金融创新

(微信制作 | 曹岩)

《文史哲》杂志官网:

上一篇: 江南名士|归有光与晚明心学
下一篇: 《文史哲》杂志编辑部热议总书记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指明新方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