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担任主讲嘉宾,为文史班带来了《广州非遗:三雕一彩一绣》的精彩讲座。
宋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课题50余项,出版《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多部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广州时指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宋教授从“什么是广州非遗”、如何理解“三雕一彩一绣”内涵、怎么看待“三雕一彩一绣”保护、如何做好“三雕一彩一绣”传承展开论述,层层递进,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广州非遗,就是留下广州记忆,记住广州乡愁,才能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宋教授的讲座内涵丰富,干货满满,侃侃而谈,曲尽其妙,受到学员的喜爱。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对讲座,对广州非遗及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感受。
曾建芳:没听课前,总以为非遗很抽像,是考古的话题。听了今天的课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知道了非遗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苏兆富:20年前我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科教文委员会委员,曾听取过政府主管部门对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汇报。当时,陈家祠曾被某单位占用,经落实相关法规,得以恢复原貌。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边听讲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深受鼓舞。保护非遗,确实会增强民族自信心。
马爱平:广东的早茶推动了茶业文化并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韩国的泡菜意义更深远!世界永流传!
阳光:个人认为广州除了“三雕”之外,还有一雕:榄雕。2008年榄雕已入选国家级非遗。据查证,榄雕在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致。一些作品有着微雕的超高水平,如《核舟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还有受到普罗大众欢迎的《十八罗汉》等。榄雕在今天也得到较好的发扬和传承。
岭南人:对于广东《三雕一彩一绣》早有所闻,终不如教授的讲解如此深刻。非遗文化无处不在,无一不是,茶文化、酒文化、豆腐文化、陈皮文化……我印象深的是广东人的拜山祭祀,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且不说春节,清明、中元等大节,每月的初一、十五,不少市民会备好整只白切鸡以及贡果,焚香烛,烧冥币。每次拜山,总得百多元,但广东人乐此不疲,雷打不动,这是全国其他地方不曾有过的,不得不佩服其虔诚与毅力。
教授总结:“从显形的层面,广东是文化的荒漠,从隐形的层面,广东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也深以为然。经济富裕、气候宜人的广东,吸引了不少东南飞的孔雀、追梦人、南下部队,也吸收了大量的北方文化。《三家巷》《苦斗》作者欧阳山的写作叙事方式,或多或少带着荆楚文化的踪迹。
宋教授以学者的严谨,论述了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著名的“三雕一彩一绣”的意义,从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永权:今天宋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使我们对广州非遗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同时精辟入里,析艺探微,破解出象牙雕“鬼斧神工”的密码,特别是介绍了广绣技艺融入西洋绘画风格、应用透视及光线折射原理,洋为中用,令我们更感受到广府人“兼容天下”的文化自信。可惜今天的讲座只是一个半小时,谈论广州非遗文化,略感时间稍短,如果能就非遗的内容及形式展开谈谈,引导学员们作多一些、深一些的欣赏,那就更心满意足了。
望月:我最近去长沙,参观了湘绣研究院的湘绣博物馆,很有感触。苏州也有苏绣博物馆。作为中国四大名绣的广绣,政府也应进一步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不但是传承,还要发展。现在像陈少芳这样的大师真是凤毛麟角,美院毕业,能画画,能剌绣,能创新。她不是工匠,而是艺术家。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还要重视培养人才,使之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秋天:申遗项目,在保护与继承过程不断融入创新意识与元素,为古老遗产注入新的生命细胞,让其活力永保,提升其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时期的重要价值位置。如“潮汕抽纱”也是申遗项目,提出“浸润”式走进高教,在校内设立专门工作室,融入高等教材、教学。又如“潮汕英歌”有了女子英歌队,还是少年女子英歌队,正是传承从“娃娃抓起”。在潮汕农村,跳英歌巾帼不让须眉,确实是一大革新之举,是一大亮点,也是对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旧观念的一次革命。(苏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