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华文史网

中华文史网

中华文史网清史编纂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资料,涉及史学、 文学、哲学等领域。

QQ图片20191127095040

《点石斋画报》旬刊是清代最受大众欢迎、最富影响力的新闻画报。它由《申报》馆创刊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终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反映了晚清社会百态和大众心理趣味。

近代摄影技术作为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内容,自1842年7月传入中国后,不断融合发展,从公共传媒、科技进步、商业发展、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对摄影技术的接受心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乃至直观目击摄影技术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历史,从一个侧面观察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历程。

新式石印机器于1878年自西方引进,促进了作为中国新兴公共媒体的新闻画报雨后春笋般诞生。这些画报以《点石斋画报》为典型代表,其图画部分由画家根据新闻时事创作,如《点石斋画报》的吴友如,《时事画报》的高剑父,都是著名的绘手。1904年3月时政杂志《东方杂志》创刊号利用铜版照相印刷技术,首次将摄影照片刊登在刊物上。1920年上海《时报》馆利用铜版照相印刷技术,出版了第一份以发表摄影照片为主的新闻画报《图画周刊》,从此中国新闻画报的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以摄影图片为主取代了以画家绘图为主,后者渐次衰落,前者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良友》《北洋画报》为代表的新的画报群体。聚焦《点石斋画报》中对摄影技术的报道描述,这种自前浪中看后浪之波兴、自母体中看新胎之孕育的历史观察,有利于我们更生动、更细致地体味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新陈代谢、革故鼎新并促进社会嬗变的过程。

QQ图片20191127095053

《点石斋画报》中明确以摄影技术为描述对象的,共有19篇34幅,据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点石斋画报》合集,以发表时间顺序,录列如下:

1、《奇形毕露》,甲集第38页

2、《孤拔真相》,丁集第54页

3、《番舆异志》,此篇为组图,共16幅,己集第46-61页

4、《冯军门像》,己集第98页

5、《汉口租界英领事馆悬灯图》,癸集第99页

6、《波臣留影》,丑集第30页

7、《刘军门小像》,寅集第73页

8、《岑宫保小像》,辰集第34页

9、《张孺人小影》,巳集第18页

10、《英皇子像》,申集第43页

11、《蜃楼妙景》,酉集第2页

12、《侏儒留影》,戌集第75页

13、《书堂留影》,戌集第88页

14、《倭王小像》,射集第55页

15、《倭后》,射集第64页

16、《褒鄂英姿》,数集第1页

17、《火会成图》,信集第33页

18、《离妇苦衷》,利集第108页

19、《映照志奇》,贞集第65页

综察上述19篇34幅内容,可以看出晚清社会对摄影技术的接受心态,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以 “恢眼界、资学识”为目的,对摄影技术持欢迎态度,抱浓厚兴趣

己集《番舆异志》组图反映的,是颜永京牧师1885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摄影图片展示活动。共展示图片“一百数十幅”,内容为国内外名胜风景、民风习俗以及奇闻轶事。画报在附文中说明,选择其中16幅“凡足以恢眼界、资学识者”,委托画家以摄影图片为依据绘制发表,分别介绍了中国、印尼、印度、埃及、非洲法属殖民地、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美国、日本以及赤道航海生活、苏伊士运河风光等。画报还特绘了“观影戏一图”,反映这次展示活动的盛况。

QQ图片20191127095021

观影戏图

组图附文记载:“光绪十一年十月望日之夜,颜君永京出其遍历海外各国名胜画片,为影戏于本埠之格致书院,与观者人输洋蚨五角,集资全数赈两粤山东各沙洲灾民。” 从“观影戏一图”看,活动现场男女观众颇多,座无虚席。虽是义展,但就“洋蚨五角”的不菲票价而言,这次照片展示很受民众的欢迎,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番舆异志》而外的其他18幅图片附文,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摄影照片的欢迎态度和浓厚兴趣。

二、极为重视摄影照片的实证功能,客观上反映了对摄影画报的期待

甲集之《奇形毕露》附文开头便对摄影技术赞赏有加:“自泰西脱影之法行,而随地皆可拍照。尺幅十里,纤细靡遗,人巧夺天工,洵非虚语也。”接着叙述故事:有人在洋泾桥下乘舟,不慎将30元银洋掉落河中,岸上一伙人见财起意,遂赤体下河,形成捞摸哄抢之势。最后附文道:“有业照相者,见人头如蚁,携镜箱杂稠人中拍一照去,丑态奇行,活现纸上,正无俟温峤之然犀已。”这种立此存照、确凿证据的态度,同样在叙述外国故事时表现出来。戌集之《侏儒留影》,讲述一位名叫士甸尼的欧洲人到非洲考察,在某地箐深林密处,发现了一个“短而小者,长仅二尺余”的侏儒族群。士甸尼感到新奇,便引诱一些侏儒,欲携回欧洲。侏儒们在路途中不断病毙,士甸尼意识到迁其异地的想法不可行,便“出其摄影法,为之各照一小像,释之去”。摄影术的实证功能,尤表现在对转瞬即逝风景的摄取,酉集之《蜃楼妙景》叙述:宁波近海蟹浦地方,一日凌晨发生海市蜃楼景象,楼台人物,变幻无常,笔者便产生使用摄影术的向往:“倘得善摄影法者,携具而往,为之一一照出,诚一幅天然画图也”。

QQ图片20191127095013

奇形毕露

对摄影法实证功能的看重,明确体现在《点石斋画报》对绘画内容可靠性的强调上。申集之《英皇子像》绘有英皇幼子像,附文特别注明:“维时印有照片,戎装伟貌,奕奕有神。本斋取而摹绘之,以慰都人士之瞻仰之心云。” 癸集《汉口租界英领事馆悬灯图》同样强调依据照片临摹的真实性:“彼处租界亦举行灯会,特携照相具,在英领事署前摄取真景,嘱登入画报,以供众览。本斋重违其意,照样临摹,列于篇中,借为后劲焉。”

QQ图片20191127094956

英皇子像

丁集之《孤拔真相》、己集之《冯军门像》、丑集之《波臣留影》、寅集之《刘军门小像》、辰集之《岑宫保小像》、巳集之《张孺人小影》、射集之《倭王小像》《倭后》、数集之《褒鄂英姿》等,均一一申明所绘以摄影照片为据。

新闻画报借助对摄影照片的临摹,向读者强调其所绘图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十九世纪中叶中外新闻画报的共同现象。1860年9月29日法国《画报》杂志发表一组11幅版画作品,便注明是根据法国贵族圣-司铎(Saint -priest) 伯爵在中国所拍照片而制版的。1861年11月9日,法国《环球画报》也以同样的方式发表了路易·李阁郎(Louis Legrang)的关于中国风景的摄影作品。

QQ图片20191127094951

法国《画报》据圣-铎照片所制版画

中外新闻画报借摄影照片为“后劲”,强调其报道真实性可靠性的声明,客观上反映了对摄影画报诞生的强烈期待。1880年3月4日,美国《纽约每日图画报》利用照相铜版印刷术新技术,印出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张印在报纸上的照片《棚产区风光》,以其成本较为低廉的优点,突破了把照片印于公共传媒的瓶颈。随着中国商务印书馆引进照相铜版印刷术出版《东方杂志》,上海《时报》馆出版新闻画报《图画周刊》,中国画报进入“铜版时代”。由此形成新闻画报以摄影图片为主的传统,影响至今。

三、对摄影技术的便利性及其广泛运用表示赞赏,同时维护“中体西用”的人文立场

除了上面提到的30张照片,《点石斋画报》还以颇为赞赏的笔法,描述了摄影技术的便利性及其在百姓生活中的诸种运用。信集之《火会成图》,描述上海法租界当局为其救火队员拍摄合影,附寄国内向法国国王请赏,“他日者图陈殿陛,万里外事如在目前,赏赉之颁,当可预卜”。戌集之《书堂留影》,讲述欧洲某国有座花木明秀的书馆,忽有两位陌生女郎到访,向教师索花,并参观书馆墙壁上的各幅挂像。数日后二女又来,一女对教师说:“特上届来时,曾有吾兄玉照,不知何故撤去。”教师忙问其兄是谁,女笑答曰:“吾兄非他,当今皇上也。”后来公主专门派使者到馆“赠以皇像屏一架”。利集之《离妇苦衷》,也同样讲述外国人的轻喜剧。说是一位住在香港的西妇,因为丈夫回国久无音讯,便去照相馆照相,“妇坐定,俟伙将揭镜,突出六门手枪向太阳穴,欲自轰击”。照相馆伙计以为她要自杀,争着前去夺枪,西妇笑着解释,她只是想拍一张欲自杀的照片寄给丈夫,催逼他速归罢了。不论合影请赏、书馆挂像,还是寄像催归,画报都表达了对摄影术便利性、丰富性的欣赏趣味,前两幅还不惜赞词,溢美之至。

QQ图片20191127094909

离妇苦衷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贞集之《映照志奇》,叙述1898年德国海因里希亲王(亨利王子)访华的情形。附文称亨利王子特命随从携带照相器具,到北京天坛、地坛、西山诸名胜大加拍照,但在一座特别建筑前发生故障:“唯照国子监大成殿时,初拍弥漫不清,只见白气一团;再拍,则变为黑气,仍一无所读。德藩异之,遂作罢论。”国子监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乃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象征,为供奉孔子神位、皇帝祭孔行礼之地。先进的西方技术在“中体”核心面前“弥漫不清”,运转不灵,铩羽而归,《点石斋画报》对这一细节大加渲染,固有猎奇志异之嫌,但其维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立场的用意,也自然流露出来。1898年张之洞刊行《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观点,在晚清中国影响甚巨,《映照志奇》的描述,以奇趣隐喻的方式,迎合并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QQ图片20191127094856

映照志奇

总而言之,《点石斋画报》以图文并茂、直观目击的形式,清晰地表现了晚清社会对摄影技术的接受心态,即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框架下,对摄影技术 “恢眼界、资学识”的作用,对其实证性、可靠性和便利性、丰富性的优长,在欢迎赞赏、积极接纳的同时,也对传媒、印刷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姿,抱有更大的期待。

作者简介

崔建飞,1963年生,安徽合肥人。 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任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有《追忆锦瑟蝴蝶》《水浒启示录》等。

上一篇: 谁那里有2022全国高考各批次志愿填报时间汇总?
下一篇: 第二届浙江“人文之美”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