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0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

10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

10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十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一起来看看吧!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德)谢林(F. W. J

北大

文史哲艺新书

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

一起来看看吧!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

(德)谢林(F. W. J. Schelling) 著

先刚 译

谢林的“神话哲学”是他在哲学史上的又一个纯粹创新,也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部分内容里,谢林以“人类原初意识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分析并讨论这个原初意识在全部古代神话里的表现及其同异之处,尤其是其中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过程,一方面揭示出人类意识的永恒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呈现出一个将所有古代文明囊括进来的一以贯之的历史进程。因此,谢林的神话哲学既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的“逻辑学”,也可以说是一部以神话为例而展示出来的“精神现象学”。

谢林的神话哲学由两部《导论》和《神话哲学》(上下卷)组成。本书是其第一导论,即《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另一部是《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在这部《历史批判导论》里,谢林展示了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神话哲学的过程,亦即通过批判地考察由古至今的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神话观(比如把神话理解为纯粹的诗意发明、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的扭曲或掩饰等等),表明神话本身已经是一种哲学思维,但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民族的自觉的发明,而是人类原初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运动在不同民族的意识中的反映。

在这个批判的历史考察中,谢林对于相关观点的批评以及他自己正面阐发的观点都展示出极为生动和深刻的面貌。因此,这部《历史批判导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看作一部阐发谢林“神话观”的独立著作,其中的各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现象和本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作为思想的语言

思想としての言語

(日)中岛隆博(中島隆博) 著

王钦 译

本书以“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为线索,纵横古今中西,提纲挈领地考察了《古今和歌集》序言以及空海、竹内好、户坂润、本雅明等一众思想家的论述中关于上述问题的探讨,将论题进一步与向着“普遍性”开放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古今东西的各个文本之间得以通过新的方式相互对话甚或“翻译”,而且,对于思索特殊性与普遍性、本土性的普遍性等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作为思想的语言”的总主题开启了一个促成不同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能够启发性地和神秘主义思想产生共鸣,内村鉴三对于日本式基督教的独特考察也通过与当代中国和韩国语境的对照而在“本土性的普遍性”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话题性。无论是对于哲学或思想史研究者,还是对于想要探索“思想”和“语言”之关系的一般读者,本书都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参照。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

(法)孔多塞(Condorcet) 著

何兆武、何冰 译

本书是孔多塞一生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部著作。本书将人类历史分为十个时代,彰显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即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相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长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本书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高峰,孔多塞也被视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

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

全球观:征服者、灾难和群落

The Global Condition: Conquerors, Catastrophes, and Community

(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著

任一 译

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之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引人深思。他的儿子、美国著名环境史家约翰·麦克尼尔为此次新版撰写了新的序言。

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

跨越“归零地”

20世纪美国小说研究

但汉松 著

“9·11”作为哈贝马斯所说的“首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地缘政治和公共生活,也极大改变了21世纪美国文学的面貌。本书将“9·11”事件和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坠落的人》《特别响,非常近》《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黄鸟》等,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解读。作者一方面发掘这一事件的文化独特性,反思它如何被高度媒介化,并成为当代全球史的断裂点;另一方面考察“9·11”叙事与无政府主义运动、奥斯维辛、广岛核爆等暴力事件的历史逻辑关联。本书视野开阔,论述缜密,既注重历史与批评理论的多重联结,也着力于细腻的文学文本分析,对阐明“9·11”文学的当代性和全球性提供了有益的中国视角。

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

骆驼与轮子

The Camel and the Wheel

(美)理查德·W.布利特(Richard W. Bulliet) 著

于子轩、戴汭 等译

罗新 审校

传统观念一般把轮子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发明,而骆驼则是笨拙落后的运输形式。本书通过回顾骆驼从古至今的驯化和使用历史,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挑战了这一出自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作者借鉴考古学、艺术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与骆驼饲养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运用大量图像证据,探讨了骆驼的使用对人类历史,尤其是中东和北非的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军事、经济、技术因素。本书具有开阔的世界史视野和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论证科学充分,曾荣获美国科技史协会颁发的“德克斯特奖”。

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与人生

西海遗珠

欧美明清诗文论集

叶晔 颜子楠 编

该书选译西方学界有关明清诗文研究的二十一篇论文,发表时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欧美地区特别是英语世界中的明清诗文研究成果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梳理,涉及作者既有林理彰、齐皎瀚、胡志德、伊维德等汉学名宿,也有李惠仪、苏源熙、梅尔清等享有盛誉的专家;既考察了《哈佛亚洲学报》《通报》《中国文学》《明研究》《清史问题》等关注中国明清文学的老牌汉学刊物,也涉及《男女》《东亚出版与社会》等专题性质的前沿学术期刊。由此勾勒出一条有关欧美明清诗文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正与书中由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撰写的“引言”相呼应,便于读者的整体把握与延展阅读。

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3版)

陈平原 著

本书以1898年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本书版本情况如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台北)久大文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10;(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韩文译本,1994;英文译本,2022。此书1995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2017年获第四届思勉原创奖。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词体形态论

李东宾 著

词是我国唐宋时期伴随着清商法曲而产生的一种拥有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体裁,它融集成和开新于一体,既是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美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即将到来的近代市井文学通俗化、散文化特征的一次预演。全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词体进行考察,既有对中国诗体发展、词体自身演进历程的描述和梳理,又有对词体语言面貌和美感特质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词之所以为词、词何以为词等根本性问题,并对词体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质及其表现出来的诸多语言现象进行阐释。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用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阐释词体发生和演进中的诸多文学现象,具有较强的学理性。

10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在美国教历史

从书桌到讲台

姚平王希 主编

本书是由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三十一位会员撰写的文集,分享了他们从留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历程。这些作者大多在美求学后走上了教学和科研岗位,任职学校涵盖美国各类型的高校,教龄最长的超过三十年,最短的也有十年。教学领域涵盖中国史、中华文明史、东亚史、亚洲史、中美关系史、美国史、亚裔美国人史、西方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外法律史、妇女史、族裔史、史学史和全球史等。本书不仅提供了一种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而且展示了具有双重或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在全球化时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11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与人生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

良史与良师

学生眼中的十位著名史家(增订版)

李埏 李伯重 著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家李埏、李伯重父子回忆自己的老师张荫麟、钱穆、闻一多、吴晗、方国瑜、韩国磐、傅衣凌、吴承明、何炳棣等人的文章多篇,对他们的品格、学识做出了生动而充满温情的描述,展示了“良师”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动人历程;同时对他们史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做出了深入清晰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良史”的史识、史才与史德。全书细节丰富,感人,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学人的高尚品格、深厚学养。本书初版被评为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此次再版,由李伯重先生全面修订,并增补了将近1/3的内容。

12

文史哲艺_文史哲艺课的观后感_文史哲艺与人生

孟二冬纪念文集(增订版)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

孟二冬(1957—200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和呼吸急促症状,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授课近六十日。后经诊断,罹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2日病逝于北京。

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历时七年完成百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因考订精纯,成为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著述,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孟二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勉敬业、慎独自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和楷模。2005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称赞他“为人师表”“高尚品德”。2006年初,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他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授予他“北京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北京市总工会向他颁发了“首都劳动奖章”。2009年9月,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荣获中宣部、中组部授予的“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博识雅行学知天下

上一篇: 6月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预告
下一篇: 快讯!2019年福建省文史、理工类本一批,志愿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