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老年文史角”相约“打捞”内江记忆

“老年文史角”相约“打捞”内江记忆

“老年文史角”相约“打捞”内江记忆□郭飞 本报记者 张啸   退休后如何养老?内江一群老人选择了“打捞”本地历史和文化。   2月6日,记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中央路一条狭长小巷,一间小屋映入眼帘...

“老年文史角”相约“打捞”内江记忆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2015.02.1106:29

□郭飞 本报记者 张啸

退休后如何养老?内江一群老人选择了“打捞”本地历史和文化。

2月6日,记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中央路一条狭长小巷,一间小屋映入眼帘,这里便是“老年文史角”新的聚会点——市中区政协。“老年文史角”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内江一批文化名人自发聚集在工商街朝阳茶馆内,诗词歌赋、谈文聊史,茶钱自理、来去自由,一时竟吸引了三四十人,如“巴蜀老人”余农治、起义将领胡锡珍、知名画家梅晓初等,因年龄多在70岁以上,故被称作“老年文史角”。

因为朝阳茶馆太过简陋,3年前市中区政协专门腾出一个办公室给老人们聚会用。聚会一般一周两次,没有固定主题,大家以内江历史和文化为主题拾遗补缺,交流互学、无所不包。97岁的内江文史名家邹作圣毕业于川大历史系,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他将自己几十年来发现的有关内江的史料制成数千张卡片,内江市党史办则专门组织力量将卡片整理成30万字的《史索内江》出版。“老年文史角”常客王德润已经81岁,被称为“活字典”,写有将近两百篇关于内江历史的文章。

张天津老人退休前从事广告行业,对内江文史很感兴趣,2009年退休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如今他已撰写几十万字的文史稿件,许多线索和资料都来自“老年文史角”。“把即将遗忘的历史记录下来,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能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虽然已经71岁高龄,张天津老人却自嘲为“年轻的接棒人”。

张霖老人专门研究孔子之师——苌弘,从古至今所有关于苌弘的文献都有涉猎和搜集,包括孔子怎样拜师、跟随老师学习了多长时间等。一有新的发现,老人都会拿过来跟大家讨论。“我们整理的史料有八成由文史角的老人贡献。”市中区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刘玉江说。市中区政协编辑出版的期刊《内江文史资料选辑》,是当地存在时间最久的文史刊物,整理收藏了许多珍贵史志。“有不能肯定的地方,都会到文史角向老人们求证,或直接约稿。仅内江一中的历史,就向老人们请教过好几次。”

上一篇: 袁雪芬:1949年的北上记忆
下一篇: 随州政协文史馆建成开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