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美本申请之路,自踏上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充满了挑战、挑战还是挑战;
目标就是清晰地放在那里,但是通向目标的路径却迂回曲折,甚至坑洼不平;
感人的是,Olivia和Kelly这对母女,携手同行,走过了这长达三年布满了不确定性的旅途。
母女两人沉静对坐,梳理来路,针对同一个问题,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展开陈述,完整再现了曲折亮丽的申本之路,为两位母女喝彩!为她们清晰的思路喝彩!为她们逐梦的过程喝彩!为她们圆满达成自己的心愿喝彩!
作为西学的组织者,手捧Olivia发来的文稿,感动感慨!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按照大家的阅读习惯,我将文稿分成了上下两部分,请大家认真阅读:回望来时路,与君共勉之!
五月,榴花似火,就像青春的绚烂。在同龄人多数都在冲刺高考、压力山大的时候,女儿已经轻松愉快地去毕业旅行了。想总结一下美本申请的经历,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与这段难忘的经历告别。以下将以问答的形式,从女儿和我两个视角,围绕申请美本的发心、规划、准备、收获、反思等方面来写。
座标:二线省会城市重点高中的普通班,成绩上游,从高一开始自己决定申请美本,自行规划与准备,2018年初被美国一所女子文理学院ED2录取
Kelly的学校背景
学校创建于1989年,是某省唯一在教育部备案的外国语学校。2001年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具有向重点高校直接输送保送生资格的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是一所突出外语特色、文理并重、与国际接轨的完全中学。
1、为什么要选择申请美本而不是参加国内高考?什么时间作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促使她作出这样的决定,有没有标志性的事件?
Kelly:在作出出国选择的当时,并不是一个慎重的决定。当时,对钱没有清晰的概念尤其是大笔金钱。只是从小学开始一直隐约向往某种世界名校,可能因为小学时就看过《哈利波特》(现在才知道很多国外大学宣传自己的噱头之一就是说自己的学校像Hogworts,比如Rice, Mhc, Smith, Havord, Oxford, Cambridge等)。
《哈利波特》里那种美丽的校园、挑战的课程、学院式的教育就类似国外大学的模式。当时还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初中看过池莉写她的女儿如何出国读书的书(《来吧,孩子》),初三看了曾子墨的自传,这些女生都有国外教育经历,我就觉得那种经历是特别值得的,好像接受了那种教育就也能成为那么棒的、有人文素养的人似的。后来接触了更多人,也确实走了这条路,一切才逐渐变得真实清晰。发现除了原本想像的美好的一面,还有很多复杂的、令人喜忧参半的因素。
比如从准备出国到出国一直要花的很多钱,比如和全国、全世界最优秀的人一起竞争的peer pressure,比如突然和不同阶层的同辈们站在同一平台上的喜与忧,比如文化和学术上的障碍、在本国和异国的身份认同,比如在理想与现实、经济计算机与文史哲、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怎样选择,比如去与留,比如留学的孤独,还有圈外人的误解等。如果当时我认识到的不只是“哈利波特”、“死亡诗社”那样的美好教育,如果当时我能清醒全面地认识到这一切现实的复杂,我甚至不知道我还会不会作出出国的决定。现在的我走到了这一步却也没什么可后悔,就打好手里这副牌吧,毕竟NB的人真的可以通过留学成为更NB的人的。
Olivia:一是书藉、电影、音乐的影响。小学中后期,女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的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哈利波特》特别感兴趣,反复阅读原著,看系列电影,沉迷于其中,以至于对于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建筑、音乐等均产生兴趣。对很多西方的电影、音乐萌生兴趣。
二是小升初的选择奠定了以后各项选择的基础。2011年下半年,女儿六年级上学期,开始萌生小升初考外国语的想法。主要是对划片直升的中学不感冒,认为氛围不好;外国语属于通过激烈竞争才能上得了的学校,属于“诗和远方”,激起了女儿追求的欲望。当时女儿自己“做功课”,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学姐网聊等方式,了解到外国语的特色,学生保送、出国、高考三条腿走路的去向,为了激励自己,女儿还把我去英国考察时拍的剑桥、牛津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立志将来出国、上名校,为了这个目标,要先考上外国语。
三是初中的学习经历使女儿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前提下逐步清晰目标。首先,外国语的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这使得该学校的一些理念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属于比较先进的,同时因为高考升学的压力不大,使得外国语能真正实践一些素质教育的东西。如外语小班教学、音乐引导、学生讨论展示、图书漂流、国际交流等。这种培养体系下,孩子心里会播下一些种子,有关自由、独立思考等,这些与升学、提分不直接相关,但有利于孩子去探索和追求一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再者,女儿本质上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对于整齐划一、通过好好表现和听话换取荣誉及老师的肯定很反感,喜欢跟着感觉走,只臣服于能够真正令自己心悦诚服的东西。在学习方面,不喜欢按主流标准写“八股文”,理解不了“阅读理解”,不喜欢背诵标准答案特别是政治、历史。这就决定了女儿不适合体制内的高考。对于外国语热度最高的保送出路,女儿觉得自己也不喜欢。她其实很有语言天赋,英语、法语一向是强项,但她觉得语言只是工具,是打开异域文化的窗口,她不想把语言作为专业和职业。初一作为接待家庭,接待了法国的交流学生;初二暑假报了去英国的游学夏令营;上述活动开阔了眼界,西方文明给女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强化了将来出国留学的想法,同时在夏令营中自己突出的英语优势也令她信心大增。初三,身边的同学开始分流,有想高考冲国内名校的想考到其他应考能力更强的重点高中,有家里具备条件的谋划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女儿也考虑自己高中的去向,曾经想过到国外读高中,但觉得:学费负担重;年龄小,心理上不成熟,最终打消了这一念头。经过多方权衡,选择了留在外国语,通过自己规划、自己行动,申请美国本科。
2、为了实现目标做了哪些规划和准备?
Kelly:初三暑假学TOEFL,大班一个月,高一下学期一开学,二月首考托福,94分。说实话是吃老本,因为当时拖到最后才开始复习准备。当时考前很紧张,睡不着,手抖,因为那次之前都没有模考过。考完就觉得完蛋了,可能会很差。结果出了成绩,94分,我当时还算满意。
然后,三月开始在某培训机构学SAT了,学到暑假结束,10月考,之前也没做过完整的模考。又失眠,考出来,不满意。二十天后考托福,111分,当时考完没出成绩时,以为考得很差,好好练听力、口语、写作,一直练到出成绩,知道不用再考了,很开心。
还考过WATERLOO(滑铁卢)数学竞赛,没考好。法国学生来,我们一起艺术演出;和同学一起搞人声合唱;去心理工作室实习。现在想来这种不带功利性、不带目的性地参加的活动我收获是很大的。还有参加头马俱乐部,还有英语写作比赛,还有辩论,当时觉得自己表达能力可真好。可惜现在没有那种鲁莽的表达的勇气了。
5月前认认真真地刷了两个月的题,可到后期我颓了,不然那次的趋势延续着能上1500的哈哈。6月回校考期末,开始爱上写东西,7-8月一直写,10月又考SAT去了,1520,好歹考出来了。11、12月,1月,写文书写到心空旷,之后就写不出东西来了。2月,回校考期末,那周过得很多产,外界一刺激写了半本子废话,果然痛苦更适合我。后来又写不出东西来了,居家生活使人语言退化。
Olivia:(1)申请美本的要件:标化考试成绩即托福、SAT;GPA,主要是指各学期期末成绩;课外活动;文书;推荐信。
(2)规划目标:申请美国前30的大U或文理学院。
(3)需要达到的条件:托福考到100分以上,冲刺110;SAT考到1500以上。保持良好的GPA。尽量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做课外活动。多阅读西方经典著作。时间规划上,高二结束前考出满意的托福及SAT成绩(SAT最晚可以高三上学期10月份考出成绩)。
(4)行动:
——标化考试准备:初三结束后的暑假,报名参加了托福基础课程,40几天的大班,20多人。自称水平完胜班里很多大学的学生。高一上学期自己背单词,自学托福。高一下学期报名SAT基础课程,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本学期首考托福94分。高一结束后的暑假继续报名SAT强化班,高二上学期去香港参加10月份的SAT考试,首考成绩1400分。非常不满意。12月,去香港考SAT2,数学、物理。成绩分别为800分、750分(满分均为800分)。参加SAT冲刺班,老师讲的不错,同时,注重自己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做题方法,高二下学期5月份去香港二刷SAT,成绩1490,基本满意,拿到可用的成绩。在学习SAT课程的同时,兼顾托福备考,两者并不矛盾,SAT课程也同步提高了对托福的应试能力。高二上学期参加12月份的托福考试,二刷成绩111分,喜出望外,可以跟托福说再见了!这样在高二结束的暑假前,拿到了可用的标化成绩,节奏把握得不错,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了。高三上学期,又参加了10月份SAT考试,三刷考到1520分,赶得上ED早申请提交。
——GPA:高一基本上保证在校时间,高二开始在SAT考试前会请假在家或在培训班复习备考。但学校的功课基本上能跟上,不能落下太多。请长假后,主要靠返校后突击补课应付考试。受益于备考标化考试培养出来的自学能力,能够效率比较高的补课,确保了两年的期末考试都能取得还不错的原始成绩。
——课外活动:这是女儿的短板。她不是个活跃的外向型学生,喜欢自己学习、思考,不太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再加上学校里的社团水分也比较多,内涵价值不高,引不起女儿的兴趣。参加过中法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参加文艺会演;到幼儿园做过助教,为幼儿读英文绘本;参与阿卡贝拉清唱团;高二结束后的暑假,在心理工作室实习,观摩儿童沙盘治疗,协助治疗师工作;参加头马俱乐部,有一段时间每个周末都去做英语的演讲,在痛苦中提高了演讲水平。曾经想过利用暑假到美国参加夏校,但因时间有限,还要准备标化考试,考虑到夏校的性价比问题而最终放弃。
——文书:这一项主要是功夫在诗外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思考,考察的是申请者的人文素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对未来专业方向及个人发展目标的兴趣与定位等。会有一篇公共的主文书和一篇公共的副文书,需要向所有学校提交。女儿的主文书写的是关于一部文学作品与自己的个人成长;副文书写的是通过在心理工作室的经历对于儿童心理与成长的思考。各个学校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文书要求,有WHY文书,即为什么申请这个学校;有让申请者阐释学校的某项规则的,考察申请者对学校的认识及申请者与学校的匹配度;有让申请者推荐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并说明理由,或者请申请者阅读一本书并写读后感的,考察申请者的兴趣爱好及价值观;有让申请者提交“同伴推荐信”的,即请其好友给学校写一封推荐信,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申请者的个人特质;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文书非常灵活、多元化、个性化,看得出美国大学是在考察申请者的个性化特征、基本素养、思维能力、自我认知、与学校的匹配度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选择录取一名学生,绝对不是仅仅靠分数;学生选择学校,也绝对不是仅仅看排名。这是一种相亲,在满足基本准入门槛的前提下,看的是匹配度。
——推荐信。比较有份量的是请心理工作室的老师给写了一封推荐信,那封信写得非常好,真诚、评价高、贴切。请女儿的好友Y写了一封“伙伴推荐信”,写得很有特色,角度独特,表述新颖,让人对被推荐人印象深刻,这封信用中文写成,请在美国工作的一位学姐翻译成英文。此外还有三封本校老师的推荐信,是请班主任、语文、英语老师写的。
3、如何扩大和提升自己的阅读量?是否有阅读计划和必读书单?
Kelly:没有书单,没有多大阅读量,就是跟着感觉读。可以读坏的书,但必须接触好的书,因为这样自然就会知道好书坏书的差距在哪。我是在2017年5月、6月很丧的时候读到黑塞和昆德拉的,觉得第一次体会到阅读那种交流的、被理解、被说出的快乐,可能因为我阅读量小吧,哈哈。总之我觉得读书并不是什么厉害或者重要的事,只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是不读难受的事。有的书读不下去,我也不强求自己,相信再经历一些挫折和刺激,等有一天我的经验会足以让我理解作者的。
所谓书单大概是我全凭主观和兴趣给自己列的吧。阅读不是什么太严肃正经的事,它像聊天——和作者及人物聊天。像看电影,看戏剧,像旅行,去体验未知或者重新发掘认识已知的,像心灵在吃饭、吃零食、吃药,我觉得很多去说“读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的人可能从没体会过读书的乐趣。我前面说不带目的性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读书就是一件完全为了个人快乐和精神享受、审美、思辨乐趣的活动,朴实地说就纯粹为了排遣人生的无聊、生活的平淡呀。不过所谓读书会塑造人也是有道理的,虚构作品使人有品有趣有态度,非虚构作品使人谨慎条理有说服力。我其实喜欢热爱读书的人,我喜欢任何有所热爱的人,热爱美好事物的人身上有生命力,有人情味,你能为你爱的书着迷,别人也能为你着迷,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态度。
Olivia:女儿一向是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没有什么严肃的阅读计划,基本是看心情。偏好文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书籍。涉猎的不算少,但也仅仅是浅尝辄止,真正认真读并且读完的不算多。在学习SAT过程中,阅读题中有很多素材,通过刷题这种方式也强迫性阅读了一些经典的东西。我印象中她读得比较认真的有黑塞的《德米安》、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浏览过尼采、昆德拉等人的一些看上去比较高大上的书。此外,她可能电影看得比较多,多是偏文艺、偏闷的电影,内心戏比较多、一般人看不太下去的那种。她看东西非常感性,看完会很入戏,找相关的东西来看,并且有时会写写感受之类的。
4、回顾历程,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成长?
Kelly:(1)不带目的性地去做事。
(2)不要羡慕、模仿别人,你永远只能做你自己,你要找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爱做哪种事,想要什么,在哪些事上与别人不同,越早发觉越自在。
(3)不要静止,去做事,寻求外界刺激,和人交谈、争吵,做错事,吃亏,引起尴尬,这样的时刻才会成长。不可以怯懦畏缩,也就是不要待在安全区内。
(4)在你热爱的事情上燃烧生命。
(5)去看一切接近极限的事物,保持心灵开放。
(6)任何事,只要开始做就有效果,坚持则效果不可估量,任何好事坏事都是自作自受,要长大,要为自己负责。
Olivia:(1)坚持不懈围绕目标去努力并达成目标。美本申请之路,虽然很辛苦,中间围绕具体方式会有纠结和选择,但大方向没有改变过,始终在围绕目标努力,锻炼了自己的规划能力、行动能力、选择能力。
(2)美本录取的多元化标准,促使女儿自己做了一些事,思考了很多东西。对自我的认知更清晰,对于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使得她在很多方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超越了很多同龄人,凡事都爱质疑,问个为什么,好奇心、思辨性都比较强,思想比较独立。
(3)培养了比较强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在文书写作、学校选择的过程中,她不唯书,不唯老师,广泛收集信息,看网上怎么说只是初步,更重要的是看毕业生和在校生怎样评价等,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特质、需求、家庭的需求,通过对信息的占有和加工,建立起自己独有的评价标准体系,使得她做选择不盲目,选择后也不会轻易后悔,心里比较有定盘星,不会轻易被别人误导。
未完待续
特别通知
“西学千万里”会陆续发布群福利,更多惊喜,欢迎掉入我们的群!
相关链接:
关于访校:继续找我哈
入群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