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四重奏
文/ 胡孝清
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如一位温婉的女子,款款走来。
她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响曲,在春天的大观园里,以四重奏的形式,演绎着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美妙旋律。
元春,是春天的序曲,是万物复苏的时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立春后,大地也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冰雪消融,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对春天的期盼和向往,正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迎春,是春天的前奏,人们用欢乐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朝贺知章的《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们迎春的欣喜之情。辛弃疾曾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正是迎春时节最美的写照。
那些娇艳的花朵、青翠的绿叶、婉转的鸟鸣,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幅幅迎春的温馨画面,诠释着春天的美好。
探春,是春天的主题曲,是人们对春天的探寻与发现。
春天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美景:桃花盛开、樱花烂漫、油菜花金黄一片……让人陶醉其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田野、山川、湖畔,欣赏春天的美景。走进田野,你会发现麦苗已经绿油油一片;走进公园,你会发现花儿正在绽放笑脸;走进树林,你会发现枝头已经葱绿郁郁。此时的大地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到处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传递着春天的气息。苏轼曾写道:“桃花樱花无尽藏,江流宛转绕芳甸。”就描绘了赏春时分的美景。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同品茶赏花,享受春天的惬意时光。泡一壶新茶,看茶叶在杯中翻滚、舒展,品味着春天的味道;折一枝桃花插入瓶中,观赏花瓣在水中盛开、凋谢,感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探春,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春天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感动。
惜春,是春天的尾声,是对春天的留恋与珍惜。
人们往往在春天过去之后才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梦,但为时已晚。因此,我们要珍惜春天的美好时光,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珍惜那些和亲人、朋友共度的时光。只有这样,当春天离去时,我们才不会留有遗憾。唐代诗人杜秋娘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就是对人们“莫负好时光”的最好劝诫。
在四季轮回的岁月里,春天无疑是最美好的。在春天的怀抱里,我们一起感受了元春的生命力、迎春的欢喜、探春的快乐以及惜春的感慨;一起感受了生命的蓬勃、自然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
让我们一起与春天共舞,努力拼搏,不负韶华,共同迎接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季节和人生的春天!
作者简介:胡孝清,安徽桐城(现安庆宜秀区)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是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池州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东至县尧舜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尧乡文学》《菊乡文艺》公众号主编。在《池州日报》《安庆广播电视报》《今日东至》《东至教育》等刊物和中国作家网、江山文学网、六尺巷文学等文学平台发表散文、诗词三百余篇(首)。
《冯云路》文稿写作的三次机缘
文/徐从福
东至县张溪塔里冯云路这个历史人物,以前我并不太熟悉,只是在小的时候依稀听到过父辈讲他读书考功名的传奇故事。能把这些付诸文字,相继在有关书刊上登载,这里的过往或者说遇到的“机缘”,真的有必要记录一下,这对研究冯云路的历史有意义,同时对指定我写此文、后来在编审勘正并帮助修改此文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一次写此文的时间是在2010年初。现在的张溪镇是2007年由“三乡一镇”即原白笏乡、坦埠乡、汪坡乡和张溪镇合并而成的,时任镇党委书记胡明星意识到文化兴镇的重要性,决定组织编写反映张溪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一部书,我便成了该书编委会一员。编委会设在镇财政所,编写工作全程由曾任张溪镇宣传委员欧阳怡然负责,每次活动都由他召集。当时,现成的资料很有限,主要是靠走访、挖掘、搜集有关素材加工编写。这本书后来定名为《天然画卷·张溪文化志》,收录了我10篇文章另加一个《后记》。其中《观鹤艇鱼庄》《百年张溪小学》《张溪趣联故事二则》《高赞传奇》《张溪小吃》《恋夫树》和《冯云路二三趣事》等文都是即时之作。编委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书稿数还未达到既定目标,要求编委成员继续提供稿件。于是,负责组稿的欧阳先生指定我写“冯云路”方面的文稿。当时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欧阳先生就将刘国清在塔里冯氏家谱上抄录的有关冯云路的文字和冯家楠提供的冯云路智答考官传说的文字交给我作参考。经过一定的提炼组合创作,《冯云路二三趣事》文稿完成,自我感觉良好。后来县文联原期刊《升金湖》2011年第十一期刊登,有关媒体也相继采用。
写《冯》文的第二次机缘是在2020年7月。这年上半年,笔者接到县政协文史办主任、《东至文史》主编李银才的电话,他说《张溪老街》上有一期载文,题目为《逢考必中,试则冠军,张溪冯云路》,文中多处有疑点,要我核实一下。我回说最好请《张溪老街》编委会人员进行核实妥当些。他态度很坚决,一定要我完成这个事。我想想也是,2010年曾参与编写《张溪文化志》,当时写的《冯云路二三趣事》一文,现在看来史料显然不足,经不起推敲,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一次实地采访,一是进一步把“冯云路”这个人物的历史弄清楚;二是搞清楚《逢考必中,试则冠军,张溪冯云路》是怎么形成的?原来是一家自媒体编辑把本人的《冯云路二三趣事》和塔里退休教师冯玉川写的《冯云路生平考略》糅合而成发布在公众号上。
实地核实,那必须要到塔里去找到冯玉川老师。这年7月12日星期日,我驾车到张溪,《张溪老街》编委佘建民陪同前往,找到了《冯云路生平考略》作者冯玉川老师,把县政协文史办主任交办的事情同他进行了交流,在交谈问答之中,掌握了一些素材和寻找冯云路资料的方向。虽在塔里未看到冯氏家族的原族谱,可我的朋友冯家楠为我提供了原谱照片资料。回来后,我花了一定的时间浏览了塔里族谱和嘉靖二十三修撰的《东流县志》,还看了汪坡灵山邹氏族谱影印资料。通过三个方面的资料对照,基本把冯云路的来龙去脉弄清了,洋洋洒洒写了3600余字。2020年《东至文史》予以刊载,题目为《功名到手是功名——塔里进士冯云路其人其事》。当年8月,我一键点击发给了池州日报副刊邮箱,林总编对此文作了压缩修改,取其后部分文字题目改为《冯云路的故事》在“杏花村”副刊上发表,这是给我极大的鼓励。
第三次机缘是在修改《冯》文中深受教益。2021年6月,我将《东至文史》登载的《塔里进士冯云路其人其事》发到《池州文史》邮箱,主编吴熙祥收稿后很快就编辑了这篇文章。在编辑过程中文中有关问题,他通过微信耐心细致地指导我修改,热情提供有关佐证资料给我,真的让我好感动,我非常敬仰他这种编辑精神。我收到他修改软件文稿后,在微信里我们就有了如下文字往来:
吴主编,你好!
你发过来的《冯云路》文稿修改说明,我认真阅读琢磨修改的文字,真的敬佩你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你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连冯云路这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有关记载都了然于心间,我看到你拍照或截图的有关冯云路的记载,我真的打心底敬佩你!你所修改的文字,我认为非常妥当,这对我锤炼文字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说实话,我看的书不多,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很肤浅。当时写《冯云路》手头上没有什么资料,主要参考冯氏家谱和嘉靖东流县志,还有灵山邹氏家谱,再加上民间流传的轶事。对于冯云路在广东期间的事家谱有些记载,塔里冯氏族人说冯云路后来赴山东任职,信息全无,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你读书多,如有时间,能否将冯云路在山东一段经历研究出来,东至县塔里冯氏真正要感谢了。
关于你提出的修改建议,请教1、冯云路什么时候赴任?我写的“次年,道光元年”这确实是我的推测,没有史料依据。根据你提供的资料说“道光十五年二月任吴川知县”,我就疑问:冯云路嘉靖二十五年(1820年)考取进士,这中间十五年冯云路做什么去了呢?另外,“三点会”义军活捉知县冯云路,后来冯云路设计报复三点会义军,好像是反面的,冯氏家谱中没有这方面内容,当地民间也没有传说,我认为《冯云路》这篇文章就不增加这方面内容了。请教2、关于“贡士”的问题,我的写法缺少逻辑性,现根据你的建议加上参加会试的时间。另外关于“进士开考和录取”的表述,参考《张謇日记》,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书籍,网上也查不到。我为了弄清楚冯云路殿试成绩不理想,当时冯云路究竟处在什么位次,好不容易在网上查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殿试金榜》,才准确知道冯云路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43名位列114名次。这样,民间传说冯云路与皇上的那段对话才有了依据。
我的提问,吴主编都一一作了答复。不厌其烦,细心指导。考虑篇幅,有的文字我已省略。
吴熙祥:
冯云路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43名位列114名次是对的
吴熙祥:
“冯云路嘉靖二十五年(1820年)考取进士,这中间十五年冯云路做什么去了呢?”过去考中进士并不能马上做官,如汤寿潜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三年后才任青阳县知县,有的20多年才任职。这很正常。
吴熙祥:
而且县令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当二十几年,一般是两年
吴熙祥:
清陈惟彦《宦游偶记》有这方面的记载。
徐从福:
哦,知道了。请你根据史料改过来。谢谢!
吴熙祥:
我看了资料,冯云路是南元,这个不得了。解元每省1 名,但南元2万人中取140名左右,含金量极高。
徐从福:
“南元”从未听说过,这下子长知识了!在我这小文中,是否加上这个内容,请主编决定。
以下对话(略)
......
吴熙祥:
(冯云路)生卒有吗?
徐从福:
上面没有冯云路生卒内容。冯云路出生时间是当地冯氏续修家谱时推算的年龄。
徐从福:
冯云路最后结局,冯氏后人都说不清楚。他没有直系后代在塔里冯家。
吴熙祥:
推算时间有吗?清朝池州36名进士,东流县只冯云路1 人(南闱解元,是2万多考生中取1 名,实属不易)。
吴熙祥:
林则徐幕府有10人,冯云路其中之一, 林则徐日记中提到了他。
徐从福:
冯云路27岁获乡试“恩科解元”,我是根据他们推算的年龄。
吴熙祥:
但奇怪的是,我查了《清代官员履历》(30册)未查到冯云路的大名。
徐从福:
看来冯云路大有文章可做,你可以整理一个我们未知的内容,那对东至弘扬传统文化是个贡献。
吴熙祥:
您的大作很有味道,先这样吧。欢迎您继续挖掘,赐稿。
徐从福:
好的,谢谢主编鼓励!
吴熙祥:
发现一处错,冯考进士和举人已无江南省了。江南省康熙六年废,成立安徽和江苏省了
吴熙祥:
考试在南京,分上下院,上江是安徽,下江是江苏,江苏省会苏州,南京是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
吴熙祥:
上江下江两个考棚。
徐从福:
治学严谨,不放过任何细节,值得学习。烦劳主编处理了
徐从福:
我原先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江南省析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但安徽省会不设科举考试,科考仍到南京。由于历史的沿革,南京仍有属于安徽科举考试的房产。这个细节怎么表述,主编做主。
吴熙祥:
分上江下江两个考棚,分开考的。
吴熙祥:
东流县地方官员举行隆重仪式,专派公车欢送冯云路赴京参加决定人生命运的大考。
吴熙祥:
《庚辰春正三日公车北上赋以志别》,此处的“公车”是指举人赴京大考,并非是指专派公车送冯,你写此段有依据吗?(这是我最汗颜的,是望文生义的典型错误。我错误的理解“公车”就是“公家派车送考”。实则“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把“公车上书”典故抛到九霄云外了)。
今得闲,我对照第12期《池州文史》刊登的《塔里冯云路进士的传奇人生》一字一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可以说,此文到目前为止是写“冯云路”一文最为准确的表达。最后再次道一声帮助指导我写《冯》文的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徐从福,出生于东至县张溪镇东湖村,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7月县五七大学(中专)毕业后,先后在五丰中学、白笏中学、张溪中学任语文教师,曾在张溪中学中学任校长,张溪镇教委任副主任、坦埠乡任教委任主任、中心学校校长、学校党支部书记。2008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被任教育督导员,2009年9月返聘县至德小学做文宣工作。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县委宣传部文联、红色文化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2019年5月被聘为县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后任县关工委机关党支部书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尧舜文学会副会长、理事长,东至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醉美渔乡
黄宁生
自“采菊东篱下”的千年古镇东流取道建东公路南下5公里,有一处游玩的好地方,那就是东至县的渔仓,鱼类最大的养殖场——黄泥湖渔场。
丽日明媚之际。踏上黄泥湖的土地,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勃勃生机。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两旁的樟树,她们沿着笔直的马路,整齐的排列着,似受检阅的士兵,欢迎你的到来。她们在斗过严寒的冬季之后,依旧留下满眼欲滴的苍翠,葱绿的枝梢上,布满着嫩芽,如初生的婴儿,睁着睡眼,好奇地探视着这世界。留意路边野火烧过的地方,一些不知名的草儿,顶破黑色的尘垢,吐出新绿,将蓄积的生命迸发,栩栩如生地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远观那金黄色的油菜花儿,附着在碧色的绒毯上,片片装点着大地;银白色的池水,映衬着蓝天,镶嵌在一片金黄之间;数幢粉墙红顶的小楼,点缀其中;穿红挂绿的人们往来穿梭,似五彩的蝶儿翩翩起舞。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尽情演绎着这春之圆舞。
择一雨天,坐上一叶小舟,在湖中荡漾,是消暑纳凉的好方式。风儿夹杂着雨烟从远处迎面送来清凉,叫人好不惬意。豆大的雨点稀稀落落直砸水面,溅出水花,泛上泡儿,兴起圈圈涟漪。嬉逐的鱼儿在水中翻腾,宛若跳跃的音符,奏着动人的乐章。雨越下越密,越密越紧,越紧越疾,绵延不断的山峦慢慢隐去,游弋的小舟被一层厚厚的水帘分隔,磅礴的大雨噼噼啪啪地敲打着船篷,湖水连着雨烟浑然一色。一会儿,雨声变小,雨点变疏,雨弦变松,雨乐变缓,高山的轮廓渐渐明晰,山色如黛,薄薄的青烟,随着气流弥漫,在上升的过程中渐成淡淡的白云,在山腰处形成一巨型“呼啦圈”,缓下摆弄的舞姿来回飘动,山峦有了她变得温柔多情,似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虽不见其真面目,但却更见风致了。后湖是一片青绿,田田的荷叶布满湖面,层层的叶子象无数把撑开的伞伸出水面,荷花高高露出,雪白的、粉红的、金黄的,似天真的婴儿、无暇的少女、婀娜的俏姑,还有那烂漫的艳妇,激情开放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是丹青的妙笔在湛蓝的天空中点出的零星。和风送来阵阵绿波,如远处清凉的歌声。眼前的景致,会让你浮想联翩,叫你想起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随着意境去采莲,边采边哼着这上口的曲子,人也清爽起来,那种浮躁的心情也随之烟飞灰灭了。
天高云淡,阳光灿烂之日,是结伴而行,登高远眺的好季节。沿着幽径通天的小道,走进一片果木林,穿过一片竹海,一座青瓦白墙的寺庙显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长汉庙,北依小山尖,建在山顶稍开阔处。远处,田园、村舍错落有致;近处,一泓碧波,尽收眼底。眼前的竹海,舞弄着纤柔的身姿,沙沙作响;林中的鸟儿,提着嗓门,叽叽鸣唱;空气中菊香,跟着风儿,扑鼻而来。怎不叫人心旷神怡!昔日明皇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曾在此安营扎寨,操练水师。到此一游,你就能想象到往日明皇叱咤风云,统帅千军万马的那种金弋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场面。毕竟时光已逝,眼下仅存有寂寞的古渡,断残的系马桩,空落的饮马滩,凄凉的井泉,还有那湖中孑然守望的金鸡石,她们见证着这段历史,成为后人拜谒和追寻帝王遗宗的景点。虽经沧桑岁月,唯有这寺庙的香火随着国力强盛却日渐兴旺,伴随着过去而来,现在而至,未来而去。
数九腊月,是走进渔家,领略渔家风情,品尝大盘鱼鲜的好季节,是渔乡最繁忙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看,成筐成筐的鲜鱼,装上活鱼运输车销往全国各地,换回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一年的辛勤劳作,此时得到了回报;瞧,一家老小满脸挂着笑容,好不高兴;听,主人空闲之余,与你道的总是养鱼经验,什么合理密放、颗粒饲料喂养、水质调节、鱼病防治等,说的条条在理。凝视这身着泥土的衣衫、带着鱼腥味的主人,顿时叫你肃然起敬。招待你的是:小孩捧来的热腾腾的茶水,女人送来的暖烘烘的炭火,主人端来的香喷喷水煮黄鲢,伙计们请你上座,大家围坐在一起,脸盆大的火锅,用炭火炖着,斟上一杯美酒,边吃边聊着天,打情骂俏无所顾忌,边饮边打发着时光,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及。满堂的欢乐,让你陶醉在这渔家特有的乐趣之中。
春之景明,夏之雨韵,秋之寻幽,冬之同乐,构成了渔乡——黄泥湖鲜明的旅游特色。这里集湖光山色、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一颗等待雕琢的翡翠。
作者简介黄宁生,安徽怀宁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工程师,喜爱文学创作,富含文学情怀。
菊乡文艺微刊编委会
顾 问:许俊文 林清平
总 编:秋叶
副总编:千言
编 委:徐观生 汪国彪
汪冯青 马民新 章四忠
洪灵芝 胡欲东 张 宾
叶江红 蒋四清 吴明玉
张治平周共和
主编:千言 审核:秋叶
投稿说明
1、《菊乡文艺》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微媒体。每周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重在艺术性和可读性相融合。
2、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如来自网络或作者作品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作者自负。
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五千以内,诗歌类律诗不少于三首,现代诗不少于十五行。稿件需原创首发,20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作品可它投。
2、投稿邮箱;
2273943272@QQ.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