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史研究馆工偿理论研讨事题论新时期文史研究馆的宗旨和刀日JIIU性爪——,lJL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魏新民设立文史研究馆,以"敬老崇文"为宗旨,其目的与意图,是党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传承与弘扬。秉承这一宗旨,将具有名望的文化老人实施终身制供养,这是文史研究馆的宗旨与荣誉性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日渐清晰,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文史研究馆工作也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创新发展。一是文史研究馆的宗旨亟须丰富与完善,实现从"敬老崇文"到"崇文尚德"的转变,以改变人们认为文史馆是养老机构的误解。二是文史馆荣誉性面临困境,需要进行创新与充实。20世纪80年代前,把生活无着且具有名望的文化老人聘为馆员(包括有声望的民主人士在内),南文史馆供养起来,其终身制无疑充分体现了其荣誉性。20世纪80年代后聘任的馆员,有单位,有工资,有医疗保障,不由文史馆供养,仍用终身制来解释荣誉性,有其名而无其实。随着馆员主体境遇的变化,其荣誉性面临新的考量,因此,需要新的措施和机制予以支撑,否则文史馆的荣誉性缺少认同感,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和工作动力。
,从"敬老崇文"到"崇文尚德"文史研究馆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与道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实现宗旨从"敬老崇文"到"崇文尚德"的转变与升华。当初设置文史研究馆是为了解决年老失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问题,馆员的吸收标准是"文,老,贫",改革开放以来,馆员的标准改为德,才,望,聘请了一批"文,老,名"的馆员。"敬老崇文"是在"崇文"层次上"敬老",而"老"则代表了在"崇文"层次上的高水平,高声望。"敬老崇文"的宗旨在文史研究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指导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新时期,文史研究馆确立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的工作目标。为了适应这个时期的工作要求,文史研究馆的宗旨应该实现从"敬老崇文"向"崇文尚德"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对"敬老崇文"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是丰富与完善。首先,"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和"尚德"从本质上是统一的;其次,"尚德"本身也包含了敬老,"敬老"是"尚德"的一部分;再次,从"敬老崇文"到"崇文尚德"就是为了改变对文史馆"以养为主"的误解。如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遵循着"敬老崇文"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会把"敬老"当做"尚德"的主要方面,会使人误认为文史研究馆是个养老机构,而且是个虚体的文化人养老机构。
因此,将"敬老"这美德开宗明义地转化和提升为"尚德"这一更全更高的范围,这在加强文化与道德建设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更加突出。文史研究馆工作理论研讨专题1007二,"崇文尚德"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文史研究馆的"崇文"主要是指致力于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为当代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趋同化的进程之中,中西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彰显了普世性和永久性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全面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属性,为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崇文"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崇文"不是为了"重温"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的梦想,而是为了在世界文化的阵地上,让绵长悠远的中华文化能占有一席之地并继续显示勃勃生机与活力,让古老的东方智慧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崇文",从维护文化安全的角度讲,就是要保证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立与完整。
这种独立与完整,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崇文",是扞卫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与价值的伟大方略。"文以载道","道德文章","崇文"和"尚德"须臾不可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传统道德魅力密不可分。清代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感叹"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因为"才,"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008l《古今谈》29着书者之心术也。""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在章学诚这里,心术比才学更加重要,道德比文章更加重要。"崇文尚德"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和人生追求,对丁现代知识分子的为学为道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文史工作的内涵,适应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的需要,把"敬老崇文"转变为"崇文尚德",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的,以儒家为突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丰富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思想与生活。如果"崇文"离开了"尚德",就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就谈不上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知识分子"崇文"也必须"尚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盛行,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却遭遇了一定的危机:权威的丧失,对自我价值的探寻陷入了迷茫的境地。"时间就是金钱",对金钱的过分关注削弱了对社会的责任。功利化思潮蔓延,有些知识分子不再"安贫乐道",不再"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是沉浮商海,追名逐利,安于享乐。原本"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沦为学术的名利场。因为学术道德与良心的缺失,学术不端和腐败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文化领域,提出"尚德",犹如在"呐喊",旨在呼唤迷失的道德,寻找忘却的良知。尤其是作为政府部门中独具特色的文史研究馆彰显自己的"尚德"宗旨,如同"以德治国"的方略一样重要和意义深远。强调"尚德",对馆员尤为重要,这是为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不能秉承道德使命和责任感,就无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造转化。对传统的认同不是盲目的,它既不是简单的赞同,更不是狂热的鼓吹,而是建立在严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馆员必须有德和尚德。馆员之德,主要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历史使命。
馆员之德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它必须内化为馆员的责任,并要落实到当前自己的工作中,致力丁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德,才,望兼备,不仅仅是考察馆员的标准,也同样要体现在聘为馆员后,对文史研究馆工作的热情以及实际的贡献。三,馆员的荣誉性与使命荣誉,是一定的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通称荣誉感。 新时期文史研究馆的建设,是集统战陛, 学术性,荣誉性三位一体的工作定位。统战 性是政治定位,是立身之本;学术性是工作 定位,是发展之道;荣誉性是政府的礼遇定 位,是长生之根,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荣誉 性是黏合剂,是推动器,是催化剂,町以巩固 统一战线,推动学术发展,激发文史研究和 艺术创造的热情。 政府设立文史馆就是用礼贤敬士的态度 来对待德,才,望兼备的专家,学者。政府聘 任馆员本身,就是一种礼遇和荣誉,意在通 过礼贤敬士的态度反映出政府对人才和文 化发展的重视,并通过将文史馆营造成为学 者,文人,艺术家所向往的地方,成为名贤荟 萃,名人名流雅集之地,将其构筑成为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从文化,道德与 价值观层画来理解,就是一种肯定与褒奖。 这份荣誉对于馆员来说,是责任和使命, 义史研究馆馆员的荣誉和其他的荣誉不一 样,它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馆 员荣誉的深层来源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文 化的深厚情感上,建立在对中华民族悠久历 史和灿烂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的基础上。 这份荣誉,也是梦想和希望。它寄托了对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振与再创辉 煌的梦想和希望,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 界文化和价值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期待 与企盼。关于这一点,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第 任馆长,学界共认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堪称楷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对六艺之学的笃信与真诚,可以准确地为这 份荣誉与梦想作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馆员珍惜 这份荣誉,就是为丫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与道 德的价值,为了使命,责任,梦想与希望。 四,建立与荣誉性相应的 制度与机制 我们对馆员荣誉性的诠释,是从政治,思 想,文化,道德价值观上的理解与定义,这是 主要的,但是与荣誉性相应的有关制度与激 励机制亦不可或缺。文史馆成立之初,与荣 誉性相对应是对所聘馆员的终身制供养制 度,仅此一条,足以显示其荣誉性地位。
这一 时期的馆员主要是指2O 世纪8O 年代以前的 馆员,他们享受着名副其实的终身制待遇 (工资及医疗)。这部分馆员我馆目前尚有7 位。自80 年代之后,馆员的主体境遇发生了 变化,所聘馆员为"三有"人员(有单位,有工 资,有医疗保障),如果仍沿用过去的"终身 制"来表达荣誉性,实乃徒有其名。与参事工 作制度相比,聘任制参事仍有"一般不办理离 退休手续"政策,而馆员则没有新的政策延 续。在实际工作中,聘为馆员后,从事文史研 究工作,完全是荣誉,责任,自觉使然,基本无 报酬,缺少与荣誉性相称的适当待遇。当前, 文史馆工作的活力,吸引力,影响不足,这也 应该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对馆员荣誉 性的待遇进行修改与充实。 作为探索与研究,一,馆员聘任年限:馆 员首聘年龄应60 岁左右,最低不小于55 最高不大于70岁,馆员年龄至80 岁后转为 荣誉馆员,荣誉馆员不占馆员队伍规定数 额。二,建立馆员退休工资待遇从优制度。聘 任即将退休人员为馆员,办理退休手续时, 实行上浮一级工资或者退休不减薪的工资 制度。这是一个简易行,两全其美的办法。 其一,馆员大多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事业单位,下一步事业单位的改革将退休人 员划入社保,按此政策,办理退休手续转入 社保的馆员,由于其工资在退休时上浮或是 不打折扣,其待遇要高于同类人员水平;其 二,对转为荣誉性的馆员,此政策仍然发挥 作用,其实也是一种终生待遇。
三,建立馆员 生活补贴专项费制度。馆员中,书画类馆员 条件相对优越,文史类馆员则有所区别,因 此对个别情况特殊或遇重大疾病,大病医疗 保险支付有限制,超出本人支付能力的,应 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四,制定方便馆员看病 治疗的就医制度。馆员绝大多数年龄偏大, 从了解的情况看,馆员们反映,他们看病不 是没有保障,而是人多排队就医难。馆员们 不是要求享受什么级别待遇,而是能给予他 们就诊看病优先与方便。这是一个带普遍性 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有明确性的 指导意见。五,建立馆员学术专项综合经费, 重要课题专项经费。文史馆的研究创作活动, 般情况下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以个体的方式开展的精神活动为特点,这与以学科建 设为导向而承担的学术任务相比是一种超 脱,这有利于馆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 行创作和研究,这份超脱是开拓和发掘馆员 在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创新能力的 重要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要根据 馆员专业门类较多的特点,建立馆员学术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