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大量流入其他学科的情形下,选择就读基础学科的状元们,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2016年的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孙昊,拒绝了清华北大金融专业的邀请,遵从兴趣选择了国科大的物理学专业。这一举动引发了大量的报道和讨论,人们在惊讶的同时多为其叫好。
但基础学科的遇冷并不难以理解。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指向的是一条潜心研究的学术道路,而在就业市场中少有对口应用,也难以在毕业后迅速变现。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理学、文学和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本科毕业生连续三届位列就业率倒数,历史学还在2018届最低月收入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6~2018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麦可思研究院
如今大部分后浪的生活主要矛盾还是能不能稳定地吃上饭,因此基础学科在就业导向的现实中首先就缺乏吸引力。
而且一旦读了基础学科,还得做好道阻且长的心理准备。
首先考研考博是少不了的,否则单一个本科文凭,既没有含金量,也没学出什么门道。而即使持续深造,也无法为就业打包票。
基础学科,学起来令人“头秃”。/unsplash
而单从学业本身来看,做基础学科研究的难度也极大。比如,数学专业的同学掉头发大概跟用草稿纸一样快。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理科,文科不仅更受歧视,而且何止是就业困难,经常是连能做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最后做什么的人都有。当年“哲学毕业做销售”的老梗还萦绕在耳旁。
唯一的好处可能是,你不会对它的前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所以,若非真的心怀热爱、天资聪慧、意志坚定或家里有矿,大部分学生只能对基础学科望而却步。
严格来说,基础学科还不算最冷门的,还有一些更加小众的专业,说起来都会让人觉得新奇。
无论是在在山东大学研究玄学,在澳门大学学博彩学、实习当专业荷官在线发牌,还是学听着就很高级的品酒学,上课也像优雅都市丽人,各种各样的神奇专业,只有你想不到。
据同学们介绍,就读冷门专业的体验确实相当特别。
比如,你经常能收获七大姑八大姨的惊讶好奇脸;想在网上抄作业都抄不到,想抄论文发现作者是自己老师;要是足够幸运,你就是专业的独苗、唯一的传人,拥有老师多对一教学的VIP待遇。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一位大四女生主修箜篌,全专业只有她一个人。
但由此也可见,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小众专业,都面临着招生危机。
这种危机一方面表现在报名人数过少,甚至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表现在录取分数保持低位,生源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
尤其是小众专业,在多数不为大众所了解的情况下,学科建设和职业前景被局限在一个极小的学术圈子和专业领域中,缺少和社会大众的互动。
高校内部还倾向于忽视冷门学科的地位和需要,稀释其各种权利,对其资源投入有限。由此也造成了它们的默默无闻和同学们戏称的“小专业无人权”。
这些专业,被低估太久了
如今,人们普遍简单粗暴地以就业情况作为判断一个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但事实上,就业前景不好这一弊端只是不符合社会风向和一般人的需求,并不代表学科的价值低。
就拿基础学科中的数学和物理两大自然科学来说,由于它们是大多数理工科的学科基础,应用面极为广泛,所以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扎实的优势下,在考研和就业时跟计算机和经济金融等专业的学生抢饭碗难度不大,还十分受到研究生导师的青睐。
有的基础学科十分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unsplash
基础学科还能有效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和语言思维能力。在美国,许多人在申请法学院之前都会先攻读一个基础学科的学位,比如文史哲专业,来给未来的法律学习打好基础。
基础学科虽然不与经济生产直接挂钩,但绝对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有基础学科的进步和突破,才能支撑尖端科技与前沿学科的不断精进和原始创新。
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提升国民思想素质的必要条件,许多涉及历史和文物古籍的学科更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基础学科在我国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并非因为国家不重视,而是受限于基础薄弱和人才不足的短板。
从90年代国家教委在多所高校建立的基础学科“基地班”,到2009年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再到今年刚出台的“强基计划”,都是国家建设基础学科的行动。
小众专业的领域里“人烟稀少”。/unsplash
而读小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反而有一定优势,毕竟粥少僧也少。
很多小众专业其实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求持续存在,只是人们不了解也不敢轻易涉足,比如形象高级又神秘的军工专业。
对于行业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学生,对口单位经常会早早签约抢人;像研究死语言这种极冷门领域的寥寥数人,更是学科存续的必要力量。
像目前全国仅五所高校开设的殡葬专业,就因其性质特殊,且就业率高、薪资可观而引起热议。
相比小众专业的精简,如今高校一窝蜂开设、学生一窝蜂就读热门专业,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和专业含金量降低,反而损耗了这些专业的就业优势。
专业冷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代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专业的“冷热交替”是必然现象。
冷门专业,如何存活
高校办学并非“用爱发电”。冷门专业在普遍招生遇冷的情况下,可以说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而其得以办学至今,似乎相当不易。
但正如前文所说,高校不可能简单放弃或缩减冷门专业,首先因为它们很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地位相当重要。
如何对待冷门学科,高校有自己的算盘。/unsplash
高校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如今的一种趋势是,学校专业规模越大、设置越综合,就显得排面和成绩越好看。
许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看盘入股,紧跟潮流开设热门专业,但同时冷门专业也得配备齐全,才能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自我修养。
学校能借此保证招生规模,替热门专业引流,还多一笔学费和财政拨款的收入。
高校扎堆开新专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unsplash
若真的有心做好冷门专业的办学,还有机会靠这些专业在一流学科评选和社会好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形象提升都有极大益处。
一些不那么著名的院校就在冷门学科建设方面表现出众。以大气科学学科为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该学科的质量评估与北京大学齐平,为A+等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