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上来说,贵阳的城市气质是山水嵌城,自然和谐。
私以为一个城市的气质是由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构成的,人文这块估计得先从贵阳的城市人口构成开始说起。
贵阳是一座移民城市,古代,在省会定为贵阳后,贵州省四面八方的人群向此汇集,又因为贵阳是茶马古道上的城市(青岩古镇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所以这座城市有了越来越多的商人,有了很多的会馆(后来都拆光了),这些会馆有江西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陕西路由此得名),这是贵阳外来人口涌入的第一个阶段。
记得曾在达德学校听过一个讲座,主讲人是贵州省文史馆的厐思纯,他说,清末时期的贵阳,除了有两个地方的会馆贵阳没有,其他都有,由此可见古时外来人口在贵阳就占了很大比重,这是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象征。
民国初期,贵阳城遍布骑楼,这种沿海建筑能在贵阳扎根足以说明贵阳对外来文化的高度接纳。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贵阳成为西南抗战大后方,这期间,各界名流都来到贵阳避难,包括徐悲鸿、巴金等文化名人(巴金和妻子萧珊在贵阳结婚,并住在花溪公园的憩园,现为花溪区文物保护单位),湘雅医学院、大夏大学等高校西迁贵阳(它们是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促成了贵阳教育、文化的繁荣,这个时期,是外来人口涌入贵阳的第二个高峰。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搞三线建设,贵阳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大量北方人口到贵阳生活,这又是第三个人口涌入高峰,也是离我们最近的。
而随着城市发展,贵阳在今后还会不会形成又一波人口迁入高峰,这一波人口构成的改变会给贵阳带来什么机遇和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读到这里,你可以看到,贵阳的城市发展史,其实就是外地人口定居扎根史,其实就是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混合并融为一体的历史,在这里,贵阳人与贵州各地人共居,贵州人与外省人共居,汉族人与少数民族共居,他们共同造就了今天的贵阳,今天的贵阳文化。因此,从人文上来说,贵阳的城市气质就是杂居迁居带来的多元、开放包容的气质。
但是,贵阳的多元较其他地区更独特,有些城市也很多元,但它是有文化主体和内核的,比如北京,贵阳缺乏,这不得不说是贵阳在文化上的一个遗憾——缺少主体文化,或文化形象不鲜明。
自然的,后来再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