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来了,孩子疯了
又一年暑假来到,学校的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游戏的怀抱,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在游戏世界中却遭到了《作业疯了》的无情狙击。无论是即将享受假期的学生,还是毕业多年的油腻中年人,都可以在这个游戏中重新体验被作业所支配的恐惧。
《作业疯了》
怀旧的游戏画面
于去年发布的《中国式家长》在国内独立游戏圈又带起了一波怀旧风,《作业疯了》也跟随风潮出动。初进游戏时童年味儿十足的游戏桌面就让人眼前一亮:童年时期的台灯、圆规、尺子、小剪刀、橡皮擦等物件直接映入眼帘,仿佛就是自己学生时代的书桌。游戏中的场景也颇具年代感:旧时代的书柜、地板、沙发、贴满奖状的墙面、写着警示语句的小黑板、身着西装表情严肃的父亲,拎着鸡毛掸子居家的母亲还有弱小又无助的红领巾,好像有那么一瞬间就回到了熬夜写作业的时光,让人不禁感慨唏嘘,像是又回到了那个棍棒底下出成绩的童年。
具有年代感的场景
游戏的玩法-无尽的作业
游戏中的玩法可以说是各种类型作业的集合,游戏科目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科学、文化样样不少,作业题目的操作类型也多种多样。晚上8点,老师会通过微信群发放每周的作业,幼小的我们就要开始踏上无尽的作业生涯。
游戏的规则很简单,每做对一道题目玩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和亲情度奖励;做错题目不仅得不到学分、减少亲情度,还会迎来母亲的花样胖揍;使用提示功能和抄袭都会扣除一定的亲情度;每周达不到目标学分,进入下周时也需要扣除相应的亲情度。亲情度如果被清零则会被父母直接赶出家门,gameover。
gameover
游戏中的题库虽然多种多样,科目齐全,不知道开发者是不是直接复制了现实世界中学生作业的题库。但是,花样繁多也很难解决游戏性的问题:以写作业为玩法本身就很难在游戏中给玩家以正向反馈。
游戏题目方面:
游戏中数学和科学的题目还能通过学生时期的基础理论和逻辑来进行解答得出结论,而文史类等方面涉猎范围甚广,需要玩家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完成,而游戏中又完全没有学习的过程,游戏体验和现实写作业没什么两样。
多种多样的题目
游戏机制方面:
答对题目获得积分和亲情度虽然有了少许的正面的反馈,但是错误的题目除了扣除积分和父母的暴力惩罚外,连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都不会提供,完全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体验。连续不断的写作业和考试,使得玩家强制进入维持亲情度的紧张氛围中,除了作业再无其他玩法,仿佛人生只有做题、做题和做题,毫无成就感可言。
游戏难度方面:
也许是研发者作为非教育行业人员,也或许是游戏题库只是随机摘抄自现实题库。游戏中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题目难度差别不大,各年级每周作业和考试的难度有些参差不齐,在游戏体验上没有阶梯式游戏难度的体验。
回归童年噩梦-痛苦的孩子和家长
虽然说游戏中使用微信群发布作业和年代不符,但是家长群的攀比、嘲讽、焦虑和当年我们的父母何其相似。压力满满的孩子,写错作业就会打骂的父母,非常容易使玩家爆炸。游戏中做错题目后虽然有看似幽默的弹幕调侃,却很难令人发笑。
看似幽默的弹幕
相比去年上线的《中国式家长》,使用休闲的消除玩法,配合游戏中玩家的各种选择和走向决定最终的结局,《作业疯了》这种单一又压抑的做作业玩法被打上“惊悚”“恐怖”的游戏标签实在不算过分。
”恐怖“惊悚”的游戏标签
结语
游戏画面比较讨喜,很有年代感。
游戏性上虽然题目多样,制作者也花费了很多心思把书本上的作业搬到游戏中来制作,也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却没能得到玩家的认同。玩家更愿意看到的是学习-考试-正向反馈(如父母的物质奖励、赞美或者学习之外的内容),而不是当下赤裸裸的作业本。
教育方法方面:虽然棍棒底下出成绩的童年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是这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反而是很多人不愿意提起的伤痛。很多拥有过这样童年经历的中年人则是更加排斥对孩子使用这种教育方式,更注重寓教于乐。《作业疯了》完全是一种旧式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虽然不知道制作者是要单纯的要呈现旧式的教育方式还是提醒当下的家长引以为戒,但是这种表现方式并不认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