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
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之年,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站位。在疫情压力持续加大的前提下,全体会员接续奋斗、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紧扣发展要务,大力开展文史研究,不断致力自身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较好完成了全年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时政学习,把准政治方向
作为市委主管的社团组织,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始终把强化思想建设,坚定政治方向放在首位。2022年,会长徐炜及班子根据市委总体部署,结合文史研究工作实际,适时组织开展党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在“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事件”85周年之际组织了对“宜昌抗战史”的研讨;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组织了对“宜昌解放初期革命工作”的回顾;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除了组织收看会议实况转播,还组织开展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学习讨论活动。
针对疫情期间反复无常的“封与静”,本研究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电话、视频等形式,先后3次召开办公会,21次召开协调会,数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并利用各种通讯方式,做到上传下达,使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在困难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较正常的运作,而且在严峻形势下做到协调一致,使领导班子及全体理事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全面理解党在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伟大意义和经验,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研究会的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二、推进全民阅读,讲好宜昌故事
为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在市委宣传部、宜昌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宜昌市图书馆联合策划、创办了“文史宜昌”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典籍里的宜昌”子项目,旨在挖掘、传播典籍中的宜昌故事、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
2022年,“文史宜昌”先后推出了三期。第一期推介了炎黄经济文化专委会编纂的《沧桑二马路》,第二期推介了炎黄红色文化专委会编纂的《南下宜昌》,第三期推介了炎黄理事刘抗美所著《中国有条黄柏河》。均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很好的反响。
该系列讲座做了大胆创新,变单人担纲讲座为四人碰撞访谈,变单纯现场为现场讲座和线上发布的“双线”传播方式。数据证明,宣传、传播效果取得实质性突破。
视频发布后,人民网人民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版客户端、海客新闻、网易直播、网易视频、搜狐视频、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以及本埠诸多媒体,争相报导。现场直播的第一天,点击率都在2万以上。在这些媒体上,至今亦在显著位置完整播放。仅网易统计数据,截止目前,《沧桑二马路》《南下宜昌》《中国有条黄柏河》的网上参与人数分别为21.9万、22.6万、26万,三期的网络参与总人数已达70.5万人。
《文史宜昌》现在已经成为一块品牌。其成功,得益于“统筹资源、系统运营、品牌打造”理念。《文史宜昌》一改过去讲座讲完了、视频制作了、任务就完成了的思路,在资金、人力、资源均短缺的背景下,没有用任何费用,只是用炎黄文化这块招牌、用对文化的赤诚,去打动了别人,寻求和市图书馆等部门、和传媒公司、和媒体的长期合作。通过各方力量真心、强力的合作,如果说,《文史宜昌》现在已经是一个品牌,将来,它必将成为映照宜昌炎黄文化这块金字招牌的名牌。
三、活跃文史研讨,赓续传统文化
结合宜昌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先后3次组织文史学者进行“屈原精神与现实意义”、“如何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最具标志意义的文化品牌”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普及文化知识”的相关讨论,通过热烈讨论,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提出了“新时代的屈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一定要出新”的观点。
副会长曹水兵和专委会主任冯汉斌参加了宜昌市政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屈原文化品牌”的调研工作。研究会资政报告《宜昌屈原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有关部门对建言及时做了回应和肯定,既普及了屈原文化,又为领导决策起到一定资政作用,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文化研讨活动,本会顾问刘开美撰写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省研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并受到一致好评。
四、参与市政咨询,共建美好家园
市炎黄文化研究会2022年共组织开展和参加高质量调研活动20余次。我会经济文化专委会主任李明义应邀陪同市领导实地调研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工作,并在更新项目专题会议上代表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进行了讨论发言。
另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共接受重庆电视台、三峡广电、《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等主流市级媒体采访12次;应邀参加湖北长江建设投资公司、鄂旅投江南in巷三峡非遗项目部、宜昌住建局、深圳奥雅 可是公司、规划局和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各种咨询会、见面会、报告会、研讨会的文史专家共有11次。
五、开展实地考察,拓宽研究视界
2022年,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除了加强学习,更强调实地调研。徐炜会长亲自带队,组织研究会成员在今年6月参观了宜昌保税区,并与宜昌产投集团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徐炜会长还带队去秭归调研;常务副会长曹水兵对每一本专著的审稿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张永久副会长也带队去五峰桥料、古镇陆城、宜都油榨坪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调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副会长曹蓉,在疫情猖獗之时,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到防疫一线做义务核酸检测志愿者,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除此以外,本研究会在2022年先后组织了6次田野调查活动,共有72人参与。
六、深耕本土文化,彰显炎黄特色
我会名人专委会和相关文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响屈原文化品牌”建言献策。成立了由徐炜任主任,曹水兵、张永久任副主任,力人主编的《我们的屈原》编辑委员会。《我们的屈原》编写组在疫情期间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动各方人士踊跃投稿,并认真负责地对入选文稿进行了筛选,全书共收入各类文章90余篇,计30余万字。目前,该书已进入出版程序。
周德富的《宜昌名儒杨毓秀》是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留住老宜昌”系列丛书之一,诚如周德富所说:“杨毓秀是同治、光绪时期宜昌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宜昌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本书不仅填补了宜昌文史研究的新空白,复活了一位优秀的宜昌历史文化名人,同时也破解了宜昌文史研究中的诸多难题,让后人对晚清时的宜昌,特别是开埠之后的宜昌,有了众多的具体的感性认识。
七、做好人文关怀,增强组织凝聚力
2022年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漫长最艰难的一年。原宜昌市委书记、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张忠民,原三峡电视台台长、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曹宗国不幸与世长辞。研究会通过不同形式向老领导、老顾问和同事亲属表达哀思。
在新冠疫情12月高峰爆发期间,研究会顾问刘思沪同志染阳后高烧,家里没有退烧药。得知这一消息,李明义同志马上联系群里所有会员,及时为刘思沪同志送去药品。非常时期,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互帮互助,用行动弘扬践行“炎黄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
八、携手共克时艰,文史成果丰硕
经济文化专委会的文史专家在2022年先后8次参加了市级相关活动。张永久以《屈原的家国情怀》为题,先后为有关单位作了4场精彩的讲座;三峡大学黄权生博士用数月时间写出40页的论文《楚蜀端午(屈原)(龙舟)节文化地理丛谈》(尚未公开发表);陈军娥利用个人公众号推出“屈原与玉”系列视频(已发50期);李志伟在《三峡影像网》发表王志敏“长江三峡大事记”系列11期,“梦回三峡”系列(已发9期);王念时在美篇发表《千年楚辞灿烂了一个屈原》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也对“让屈原在宜昌'火起来’,在世界'火起来’”有了新的探索。
名人文化专委会完成了大型文化散文《我们的屈原》出版发行。并与伍家岗区委宣传部、伍家岗区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办公室、伍家区文联联办“宜昌历史名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专家在各级报刊发表出版宜昌名人研究文章和书籍,开展现当代宜昌美术名人文史研究工作。同时,受枝江市顾家店镇委邀请,参与曹廷杰故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家论证活动。拟定“走近屈原”专栏运作方案。
红色文化专委会完成了对《峡江风雷》的征稿、编目工作,其后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以中国共产党在宜昌区域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在宜昌红色百年》系列之一。深入探讨宜昌地方党史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事件、人物与历程,彰显宜昌一代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精神。
历史文化专委会在2022年完成了6千字的调研报告《宜昌屈原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参加了市图书馆“三峡文化讲坛”“文史宜昌”系列活动。启动了20多万字,100多张照片的《宜昌文脉:重绘宜昌文化地图》一书的编辑整合工作。明年可进入出版流程。专委会的各位专家成员克服疫情影响,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顾问杨世灿的《水经注疏补》下编有望于近期在中华书局出版;秦晓梅的新著《味道与记忆》、邱安凤编辑的《嫘祖文化读本》均已出版;万国清《昭君故里情》获宜昌文化奖编剧类一等奖;冯汉斌入选宜昌市委宣传部楚辞讲师团成员和屈原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库等等。
地域文化专委会在2022年正式启动了《宜昌古镇传》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炜、副会长张永久的带领下,地域文化专委会对宜都、秭归、五峰三县市进行了深入调研,落实了《古镇渔洋关》《古镇归州》《古镇陆城》的编纂事宜。与西陵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合作,对宜昌彩陶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再现宜昌彩陶的发展壮大过程,记述以陶马为代表的宜昌彩陶曾经的辉煌。并介入地方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主城区的地方文艺发展出谋划策。打造出了情景剧《陶珠路的吆喝声》,在三峡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上演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好评,在区政府官方平台点击量达20多万。创作作品分两期在《镇江阁》隆重推出。
九、坚持引导舆情,线上线下并进
研究会会刊《三峡文化》,2022年出版6期,编辑文字约36万字、图片约390幅。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发挥资政作用,精心策划选题,做到每期一个看点;同时约请专家撰稿,借力“最强大脑”;在把握舆论导向,确保方向正确的同时把握组稿标准,确保刊物质量。
研究会会员联络微信群,2022年切实发挥了会员桥梁、研究会窗口的作用。根据有关方面“用实际行动管理好平台,盯住舆情不走神”的要求,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只保留这一个微信交流群,只有会员才能获批加入,群主、群协管员定时定期规范管理,只刊登本会正式会员作品,及时杜绝和消除非正能量舆情在群里渗透与传播,使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公众号《宜昌炎黄文化》,已成为展示宜昌炎黄文化活力的鲜活平台。活动报道、会员文章,权威发布的同时,做好了喜闻乐见。所有刊登稿件,均需三审过关,由副会长和秘书处严格管控和把关,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全年发稿121篇,累计阅读量39426次,平均阅读量325.8次,单篇最高阅读量为赵志满《兴山的神农架》,阅读次数3677次;另外,赵志满《兴山名山知多少》,《周德富第十六部文史著作出版》等文章阅读量分别突破1000。
此外,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在市文联的《三峡文艺》、西陵文联的《西陵文艺》、《湖北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西陵炎黄的《镇江阁》,以及其他国内外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新媒体上,共有18人233篇文章被采纳刊登。
2022年,也是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中青年成员蓬勃向上、出新出快也出人才的一年。除了曹蓉、陈军娥的视频公众号,还有徐炜作词、曹竟斌谱曲的宜昌民谣《过早》的音乐视频也受到新老宜昌人的欢迎。曹竟斌作曲的《警察蓝 中国红——致敬中国人民警察警旗》这首歌,荣获第二届全国原创网络大赛“新歌视频组”前10名的好成绩。今年5月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11位会员被入聘为宜昌市地名专家库成员。
2022年8月,主持清末宜昌川汉铁路修建的驻宜总理李继勋(稷勋)的嫡孙李宗伦先生偕同夫人一行6人,在我研究会李明义同志的安排下参加人员有:张永久、王念时、罗洪波、徐梅、黄权生等人作为向导陪同,考察了川汉铁路遗址。就和李宗伦所说的那样:“这次宜昌之行的收获,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宜昌的亲人们,朋友们,学者们极大热情和付出,使我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极多的感,知,见,闻到川汉铁路,四川保路运动的遗迹和爷爷李稷勳的信息。”这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接待典范。
往期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