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蜿蜒的锡林郭勒河,矫健雄壮的蒙古马,神奇的敖包,燃烧的圣火,一群敬虔的蒙古族牧民,身着绚丽的蒙古袍,手捧洁白的哈达……”电视专题片《敖包——对话苍天》中的精彩画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多次播放,引起广泛关注,刻录的1000多盘DVD不到三天时间全部赠送给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张宣传内蒙古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出自一个旗县政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政协,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成果之一。
白手起家,实现文史资料工作零的突破
察右前旗位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在旗政协机关,记者看到,这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办公楼看着确实有点“老土”:木制的窗户,斑驳的油漆,昏暗的楼道,裸露的线材……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室,竟然要挤上七八个机关工作人员。察右前旗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协办公经费十分有限,文史资料工作长期处于无专门机构、无专项经费、无专业人员的“三无”状态。
但察右前旗政协始终认为,即使条件再艰苦、再困难,也不能影响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察右前旗七届政协主席纳森上任伊始,积极争取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3月,旗政协正式成立文史资料委员会,配备了有专业特长的文史干部,实现了文史资料工作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文史资料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察右前旗政协不拘一格,广罗人才,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聘请热爱文史工作、文字功底扎实的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参与到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过程中来。目前,这支队伍人数达120人之多,遍及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相关部门和各旗县。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原主任韦弦、乌兰察布市文联原主席满都麦、乌兰察布市地志办原主任金海、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文化研究所所长欧军等均成为了政协文史委的“编外人员”。旗文联、作协、档案局、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等,则成为文史资料工作的“合作机构”。这些机动力量的加入,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起点高、起步快、后劲足。
从2009年起,在旗政协的极力争取下,旗政府将每年拨付文史资料专项经费近5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当年,市财政拨付30万元,自治区财政拨付10万元。有了这些钱,旗政协不仅为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也为工作人员开展下乡采访、搜集资料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保证了文史工作的正常运转。
追根溯源,绽放察哈尔民族特色文史异彩
察右前旗全称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源于古突厥语,意思是“汗之宫殿侍卫”。察哈尔部起源于成吉思汗时期,长期处于蒙古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但由于历史变迁,这块草原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长期湮没无闻,甚至濒临失传。为了“抢救”察哈尔历史文化资料,揭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激荡的历史进程,激发全旗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察右前旗政协将文史工作的重点放在挖掘和整理察哈尔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
为做好文史工作,察右前旗政协文史工作队伍发扬“三亲三勤”和“三千三万”的精神。“三亲三勤”精神,就是采访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亲见者和亲闻者,在史料的采访、搜集过程中,做到“嘴勤、腿勤、手勤”,确保文史资料客观真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三千三万”精神,就是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为了采集到有价值的史料,不惜鞍马劳顿,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
编纂《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文史专辑,需要探寻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正黄旗设立到1954年察哈尔正黄旗终结的历史演进,时间跨度达279年,史料奇缺,难度极大。旗政协文史委的同志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八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史料的搜集和编纂工作。全书45万字,配图100幅。内蒙古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蒙林教授评价:“史料之翔实,字数之浩瀚,考录之精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照一般情况,没个三年五载,是拿不出如此大部头的文史专辑!”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在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察右前旗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累计行程数万里,采访亲历、亲见、亲闻者千余名,编辑文史资料逾250万字,出版《察哈尔民俗文化》、《草原骄子》、《宝光玛尼赞》、《察哈尔绥远历史沿革考录》等10部文史专辑和1部专题片《敖包——对话苍天》。2011年7月,察右前旗政协成立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有了新的平台。
活化历史,赋予文史资料工作新的生命
作为人民政协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工作,文史资料不仅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察右前旗政协将文史资料活化为城镇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的文化元素,提升了察右前旗的文化形象和对外影响力,使文史资料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发挥了文史资料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服务发展、回馈社会”的内在功能。
从2010年开始,旗政协承担了110国道、208国道两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和本旗新区18条路、14条街的命名任务。火车站休闲广场、镇北市民蔬菜市场、察哈尔八旗表、平安塔、吉祥盘扣、纪松龄纪念雕像、新区大型展览馆、体育场等标志性建筑景观,从图案、线条、色彩到建筑风格,均采用了察哈尔文化元素,新区街道命名也遵循“尊重历史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简捷易记好找”的原则,彰显出浓郁的察哈尔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增添了城镇的魅力。
近年来,察右前旗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吸引集宁城区及周边的观光旅游。旗政协深入挖掘和展示察哈尔文化资源和产品,为打造草原蒙古风情的旅游品牌献智出力。目前,当地已初步形成了乌拉哈乌拉万亩滩、油葫芦、黄旗海、黄旗海湿地、谷力脑包石林、集宁路古城遗址、契丹女尸等一大批景点。海内外投资商纷纷来此安营扎寨,一个又一个投资项目落地生根,为察右前旗的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察右前旗政协通过挖掘、搜集、整理散失在民间的察哈尔民俗文化,诸如礼仪文化、奶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等内容,将文史资料工作加以延伸,助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察右前旗政协编纂出版了《察哈尔绥远历史沿革考录》后,与集宁师范学院合作,撰写了电视剧本《察哈尔西迁》,争取将清代察哈尔八旗蒙古族西迁新疆、为国守边抵御外侮的悲壮历史搬上荧屏,走出一条文史资料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促发展的新路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