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一书尽览台州物华天宝

一书尽览台州物华天宝

一书尽览台州物华天宝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台州乡土文化集《台州风物》成了当当网等热销书之一,这是由70余位台州作家合著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两位女主编以感恩故乡的情怀把相关美文一网打尽

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台州乡土文化集《台州风物》成了当当网等热销书之一,这是由70余位台州作家(含台州籍及访问过台州的名家)合著的一部散文随笔集。

该书从“风景篇”“人物篇”“美食篇”三个部分入手,对台州地区的地域风情、山水风光、世俗百态、亲情友谊、美食佳肴、掌故逸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凸显了江浙地方文化特色的丰富内涵,激发人们热爱家乡、歌颂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愫,不忘初心,知道自己的人生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部审美价值比较高的纯文学作品集。

本书是如何出炉的?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近日,记者请本书主编钱国丹、林海蓓及部分编者、作者来了一次“圆桌谈”。

钱国丹: 从《台州美食》改题《台州风物》

【名片】钱国丹,国家一级作家,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图书21部,获国家级和省级文学作品奖40余次。

2016年,台州市委宣传部编纂一本图文并茂的《食美台州》,嘱我负责文字部分。

文稿交上去以后,红旗出版社非常满意。

此书出版发行以后,反映很好。于是我就想,何不来一部大型的、专门介绍台州美食的散文集?开始我们的计划是,一位作者写一篇,每篇5000字,40位作者20万字,出一本集子刚好。

通知发出以后,第一批如卢云芬、孙敏瑛、杨维萍、陈娓、张文志、罗超英、邬荷群等人很快就“交卷”了。但一些作者反应不太热烈,打电话催,回答是5000字太多,没那么多内容可写。

在随后的冰心散文研究会的活动中,我把这问题提了出来。人们献计献策,为什么光写台州美食呢?台州有这么多的奇峰异水,名寺古刹,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改变内容要求后,稿源滚滚而来,书名也从《台州美食》改为《台州风物》。此书和“文史”两字比较接轨,于是就找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秋生是位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编辑,曾为台州作者出过许多书籍,此书交给他,我们也放心了。

此书展示了台州的壮美和富庶,同时也介绍了一批历史名人。不少外地的读者读了本书之后,欢呼着要到台州旅游,品尝台州美食。

此书的亮点是,我们约到一些台州籍在外的文化名人的稿件,更约到了一批来过台州的外地名家,他们作品的加入,无疑是提高了本书的身价,他们的视觉和感觉,写起台州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林海蓓:

从40位作者到70位作者

【名片】林海蓓,中国作协会员、台州市冰心散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学会会员。

这本书从开始组稿到付印,时间跨度好几年,编辑思路不断调整,作者队伍也不断壮大。

从一开始设想的仅写美食的散文,到最后我们现在看到的集风景、人物、美食三个部分;从原计划40位作者20万字,到现在的70位作者33万字;从稿件不够用,到厚度远远超过原计划、达不到要求的只好被编辑忍痛割爱……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台州,值得我们挖掘、抒写的内容太多太多了。

我一直觉得,比起其他地方,做台州人真是很有口福的。台州不仅物产丰富,靠着地理优势,山珍海味齐全,台州人也很会享受美食。聪明的台州人不光会吃苦、能打拼,大家的聪明才智用在生活中,同样毫不逊色。各种各样的美食让生活在这里和停留过这里的人们念念不忘。可是,当我们想每篇写美食的文章都要求在5000字以上时,很多作者感到为难。有故事的美食毕竟需要深入挖掘,大家都是业余创作,往往想到的都会“撞车”。为此,组稿工作停滞了。

作为领头人,钱国丹老师非常着急,多次与大家商量怎么尽早完成这项工作。在大家的建议下,调整了思路,扩大了征稿范围。

结果,这本书的厚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尽管如此,书印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作者、作品被遗漏了。

在出版过程中,冰心散文研究会作为支柱力量,积极组稿,发动骨干力量写台州的风景,美食和历史文化名人,为本书的编撰打下先决基础。作者阵容构成颇具特色,一是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教师、媒体工作者、企业职工、个体工作者;二是来自不同地区,不仅涵括台州各县(市、区)的重点作者,还有外地的台州籍作家,享誉盛名的著名作家等;三是作者的跨界性,不少散文作者同时也涉足小说和诗歌,不同创作方式的结合,给予散文作品以丰富性和灵动性。

何敬业:它是台州文脉传承中不可或缺的

【名片】何敬业,黄岩人,原华东师大法语教授。

读罢《台州风物》。

作者有感情,文字有感动,读者有感想!

两位女主编以感恩故乡的情怀把相关美文一网打尽,也包括了绝大多数台州籍的作者——他们正是台州文脉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台州风物”!

全秋生:一篇一章颂家乡

上一篇: 《文史哲》的1950年代: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下一篇: 王学典:做引领中国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先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