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名人故事 | 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

名人故事 | 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

名人故事 | 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启功(1912.7.26—2005.6.30),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文史出版社社长

启功(1912.7.26—2005.6.30),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

文|李强

称呼也是一门学问

启先生在世时,大家当他的面,大多是称呼启先生。启先生教了70多年书,这里的“先生”当然是指跟学生相对的“先生”,不是跟女士相对的“先生”。也有称启老的,透着更加尊敬和一些生分,启先生有时会回以“岂(启) 敢”,这是启先生的说话风格,客气,还风趣。

启先生有很多学界和社会兼职,罗列下来篇幅会很长。按现在的风气,有称呼人家“张处”“王局”的,也有称呼“张总”“王董”的,在启先生这儿,很少有人称呼启先生的职务、官衔。有称启老师的,那是弟子,主要是多年来启先生的古典文学弟子;一些身边亲近的人,背后说起来称他“老头”。

启先生是清宗室,雍正皇帝第九代后人,所以在清朝说来,启先生的世系是贵族。启先生的曾祖颇有作为,他辞去了朝廷封爵,科场登第,入了翰林。启先生的爷爷也随乃父,18岁中举,20岁为翰林,从此这一族就变成书香门第了。启先生诞生于民国元年,因近代历史及家族的一些原因,启先生辞去了爱新觉罗皇家大姓,自小就是“姓启名功,字元白”。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

11岁的启功(中)和祖父裕隆(左)以及姑姐丈在一起

启姓,百家姓中是没有的,但启先生既然姓启,按照中国人传统的称呼,同辈或晚辈学人称“启元白先生”就没有什么不对了。也有些公共场合,启先生被称为启功。现在的传媒,无论怎样的大人物,一样是直呼其名,启先生是公众人物,按现在的习惯,好像也没有什么。不过有两件事,可见得启先生是不以为然的。

第一件事,启先生有很多同辈好友,都是文化大家。有一位先生,习惯于“启功、启功”地当面直呼其名。中国人的名,是师长叫的;朋友相熟,不愿称兄,直呼其字,才是亲切。启先生被直呼其名,对于有名无字的我们,感受可能不会深切,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比如我有一个好朋友,坐在我车的副驾驶位置上,把鞋脱掉脚架在仪表板上———亲切有余,可有些令人消受不起。我们习惯上是不当面提意见的,那感受应当相似吧。

另一件事是启先生晚年眼睛不好,出版社请求他为陈垣老校长全集题签,我们用电脑集了“陈垣全集”四字请先生过目,先生用笔改画了样子: “陈援庵先生全集”,下署“受业启功敬题”,并且,“启功”两字低一格。启先生教我们:虽然出版社有设计、制版的过程,但我却是一定要这样写的。

启先生对人礼数周全,哪怕相处是晚生小辈。我第一次到先生家里,先生起来到门口相迎,令我惶恐。想想先生对客人都是这样,心里依然惶恐。

我服膺启先生,私下称呼老先生启夫子———老“老师”嘛,经纶满腹,风采循循,做事令我口服心也服,说话能言常人所不能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实为夫子之道。

一位贵族后裔的人情世故

我平时爱说启先生如何如何,当朋友问崇拜启先生什么时,一时一句还说不清楚。我自己想一想,想到一个故事。

国门初开,启先生访问港澳。那时候,出境都是公事,国家有专门的“出国制装”,一律是公款灰色西服。启先生和几位随行人员来到一位香港工商名人府上访问,进门人家就有利市红包,每位一个,首先就给启先生一个红包。启先生笑吟吟双手接下,口中称谢,随行人员也依样接下。在访问结束的时候,启先生来到这家佛龛前(香港人家都有一个佛龛),口称吉祥,将红包献上,随行于是依样拜一拜,奉上红包,心中安详。这是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其实是个机智内敛的故事。

我崇拜启先生,觉得用这个故事能说明我对先生的服膺。当年国内的月工资仅仅几十元人民币,是不够在港澳消费的。香港人送红包,一是有派利是的习惯,二是对大陆客人的体贴。这是人家的人情,却之不恭。启先生上门造访,事涉收钱,却又伤了本意。人人都说启先生为人随和、客气,他虽然从无疾言厉色,也从不丧失自己的原则。我总觉得,启先生这样的贵族后裔、文化通人,修养极深,对人谦恭有礼令人崇敬;内心的骄傲更令人佩服。精神的尊严,是从随和与通达中显露的。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文史出版社社长

启功先生法书

那时候有人戏称启先生是“礼品公司”,因为他替学校、替有关机构写了太多作品。海关有规定,没有正式的手续,启先生的作品不得出境。有一次,先生得意地说起,出海关的时候,关检人员问他:“您没有随身带自己的字画吧,如果带了,没有手续也不能通关。”启先生变色说道:“还真带了。”海关人员说:“这就不好办了。”启先生制造的火候到了,于是举起手腕,摇一摇说:“在这儿呢,不违反规定吧?”这是一个诙谐的故事,淘气一把,大家轻松。

亦师亦父的陈垣先生

20世纪初,中国有一些外国教会办立的大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辅仁大学就是在北京有影响的一所,新中国成立后被师范大学合并,旧址仍在。

启先生幼年丧父,由爷爷、寡母和未出嫁的姑姑抚养成人。这样的孩子,本来就懂事孝顺,加上“贵胄天潢之后常出一些聪明绝代人才” (叶恭绰先生评价启先生语),20岁的启先生因为“写作俱佳”(陈垣老校长评价启先生语),经傅增湘先生推荐,来到辅仁教书。

来到辅仁,是启先生涉世之初,也是他生平最传奇的一段。他在这所大学三进两出,最后在这里教书一辈子,也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贵人和小人。所谓小人也只是相对运主,勿解贬义。贵人和小人合作的命运双簧,分别由校长陈垣校长和属下的主管张先生出演。

陈垣校长看启先生能力,请他教附中国文——张先生看文凭,辞退。一个回合。陈校长再仔细看,还是觉得启先生的才学胜任,请他教美术系绘画——张先生仍看美术文凭,辞退。再一个回合。陈校长自己想了又想,没有收过启先生的钱,真的只是认为这个青年有前途,三请他做自己的助教———这回张先生可能是烦了,不管这爷儿俩了。启先生于是跟着陈垣老校长39年,教书73载,成为后来学界的“国宝”。

陈垣老校长,字援庵,早年曾任民国众议院议员,教育部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是史学大家“南(寅恪先生)北(援庵先生)二陈”之“北陈”,长期担任辅仁和北师大校长。陈老校长长启先生32岁,对启先生多有教导扶掖,先生一生以老师、父亲之礼事之。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文史出版社社长

20世纪60年代末,启功先生(左)和他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合影

陈老校长和启先生的师生之谊,是一段教育佳话,在学界十分知名。“天地君亲师”,启先生独得“师”字,最有师缘。

80年代的明媚春天

20世纪80年代初,我和启先生先后来到师大——我进门上学,而教了50年书的启先生终于在学校有房子住了。

现在想来,那是美好的80年代。学校离二环很近,可依然是城边儿的样子,没有什么汽车,人也比较稀少,马路边上没有牙子,是一米多宽的排水明渠。那时学校显得安静,树木也多。梧桐的大叶子从路两边遮过来,形成一条绿色通道。行走其间,常见某株树上吊一个蓝色小牌:什么树种,什么科目,什么拉丁文的学名。有人迎面走来,穿衣一般比较保守,精神面貌淳朴,目光坚定。如果是两三人,还互相讨论,比如诗歌、西方哲学,甚至真理。

我清楚记得,有一天看到启先生一个人在路上走。那时我经人指点认识了先生,但还没有说过话。我立定了仔细看他,他一个人走路的样子,像走又像是玩儿,可以说是“兴致盎然”。那种小孩一样的欢喜,也许就是“登欢喜地”的境界吧。

启功先生在讲课

后来我留校,有机会替先生法书拍照,留做资料,听先生说话,看先生写字,和先生渐有交往。再后来,缘分殊胜,替先生编书,而且住到了先生楼后。无事路过浮光掠影楼,想到先生大德只在咫尺,我也心生欢喜。

说回20世纪80年代,那是启先生一生迟来的春天。先生给学生做书法讲座,现场示范,写很多张字。学校小餐厅,挂六张先生写的条幅。我还在上学,学校庆祝80年校庆,我们美术兴趣组参加展览布置。我们把先生写的“校庆展览”大字,反过来直接涂上糨糊,贴在窗户上。有人说,启先生的书法写满了师大校园。借用这样的夸张说法,也可以说,师大校园人人都有启先生赠送的法书。

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

启功先生法书

那时的人没有商品意识,大家喜欢先生的字,就求先生动笔,当时只道是平常。我有一个朋友,负责学校电话维修,也喜欢先生的字。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这哥们儿拧松夫子的电话线,过会儿背着工具上门检修电话。先生果然发现了电话故障,看哥们儿忙上忙下的,就送了一件自己的作品。于是电话修好,哥们儿卷了先生的法书回家。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启功先生与师生合影

启先生平生经历几个特色鲜明的时代,80年代后是光明珍贵的一段时光。启先生身怀绝学凡40年,“人不知而不愠”,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学问做些事情,以慰平生。他在一首自况的诗中写道:“昔日艰难今一遇,老怀开得莫嫌迟。”

选自《纵横》2010年第4期。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

《纵横》杂志是全国第一份集中发表回忆文章、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文史月刊。创刊35年来,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在期刊界和广大读者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国内发行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300

邮购请联系:中国文史出版社《纵横》杂志发行部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中国文史出版社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邮编:100811

银行汇款

开户名:中国文史出版社

开户行:北京银行金融街支行

账 号:01090848000120105132058

联系人:武同 赵春青 何鹤

(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杂志期数、册数,并将您的姓名、电话、地址、邮编书写清楚)

上一篇: 【新闻中心】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大一行来我区参观考察人大文史馆和代表联络站建设情
下一篇: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之文言小说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