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发起并主办,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为支持单位,贵州省锦绣计划精品馆作为协作机构的“苗绣展暨贵阳市苗绣传承与发展交流活动”在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举行。贵阳市文旅局、市非遗中心、省妇联发展部相关领导,省内人类学者、非遗保护专家、苗绣研究专家、手工企业代表、艺术家、网红民宿、经典餐饮、艺术家、青年非遗兴趣人群,以及花溪区、开阳县、乌当区、清镇市、息烽县、观山湖等地的苗绣传承人代表50余人参加活动。
贵阳地区的苗绣以挑花为代表,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其技法多样,色彩绚丽、协调,构图对称和谐,造型夸张,具有独特的技艺和民族风格,记录了苗族的神话、仪式和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溪苗绣是苗族刺绣中古老独特的工艺,主要分布分布在湖潮乡、党武乡、石板镇及花溪乡,向外扩展到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平坝县等地。花溪苗族挑花刺绣用麻质底布和彩色丝线制作。传统制麻工艺复杂,经砍条、剥皮、理麻、石灰水浸泡、晾晒、小车拣线、荞灰水煮线、漂洗、捶线、晾晒、人工拣线、牵线、穿线、裹线、织布、靛染等多种工艺。丝线经养蚕、抽丝、染制而成,以红、蓝、黄、白、黑为主色。运用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是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有极高的工艺艺术特征。挑花图形常见牛蹄、牛头、刺藜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苗族通过刺绣描述民间传说、故事以及迁徙过程中经历的高山、河流,表达对历史的记录,对先祖的追念及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花溪苗族挑花刺绣也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传递母爱和装饰美化的功能。
不仅花溪挑花保存了古老的苗绣技艺,成为贵阳市非遗工作重点保护和发展对象。贵阳地区散落在开阳、息烽、清镇等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乌当区、观山湖区周边的村寨,都还有可深度发掘的苗绣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探讨贵阳地区苗绣的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探讨以苗绣为主的文创助力乡村振兴产业范式,我们依托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收藏的贵阳地区苗绣藏品为基础,进行一次贵阳市苗绣的展览和交流活动,以唤起大家对城市周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深度认知。
学者、著名作家阿城在《洛书河图·蝴蝶纹》(修定版)中提出,被强调的蝴蝶“触鬚”是天极符号,”妈妈“表示蝴蝶是天极神,也就是《老子》讲的道生的那个”一“,一生二(天),二生三(地),三生万物。”妈妈“更是《老子》讲的那个”坤“,阴性的,在上位。《宅兹中国》里的“中”是建鼓,是通天极神这个(中央)用的,所以”中“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星空概念,是宗教宇宙观,是神观。居于这一理论基础,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整理近年来馆藏的贵阳地区苗族刺绣、服饰和蜡染等一百件藏品进行专题临展。这些展品以清镇流场腰岩的蜡染、服饰,花溪挑花服饰、刺绣为主,包括清镇麦格、开阳高寨苗族服饰、刺绣,乌当区下坝卡堡苗族服饰、观山湖区朱昌镇赵关村等地的苗族服饰、蜡染和刺绣,以这些藏品的主纹为线索,我们定名展览主题为“苗绣图案里的天极崇拜”。展览现场还将邀请10个贵阳地区的手艺人到现场进行刺绣、蜡染展示和体验活动。
以展览相匹配的活动是贵阳市苗绣传承和发展研讨会。以苗绣资源价值和创新性转化为核心,此次会议的专家以“跨界”为指导,提出苗绣+概念,专家将围绕一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贵阳地区苗绣的资源价值是什么?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如何创新性转换?如何与艺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贵州实践?深入探讨贵阳苗绣的传承保护和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在苗族服饰的文化原型中,有两种原型十分突出,一是表现生死观、一是表现宇宙观。在苗族服饰上有着大量关于宇宙模型和生命力的表达,比如,生命树、神庙、生殖崇拜、母性崇拜、祖先崇拜等。”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赵东博士曾主持国家级课题《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贵州省哲社课题《苗族史诗亚鲁王丧葬仪式的跨文化比较》,在研究中发现大量苗族服饰图案里的文化象征物、文化符号、文化原型,他研究发现位于天极符号中心的是一棵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这个在苗族服饰中多次出现的树状图案是苗族在宇宙之巅祖先家园的象征。天极符号中的动植物形象繁多,以蝴蝶、鸟、鱼、葫芦等文化象征物为变体的文化符号,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关于宇宙时空和生命轮回的文化原型。活动当天中午进行的小梅访谈口述史工作坊第六期,将对赵东博士进行深度访谈,探讨苗族服饰图案里的天极崇拜。
自去年的黔味杨梅酒后,taoli、纸愈系与手上记忆博物馆再度联名,选取馆藏蜡染作品,将其与动态雕塑进行创意再生,搭建一个手艺与日常生活间的微妙平衡。
今年taoli和手上记忆博物馆合作的系列农历节气日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