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先生后半生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服饰史研究领域的起点。这本书不仅仅告诉我们古时候的人穿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服饰」这个与我们最为密切的物品,窥见过去人们的生活、思想、审美以及演变的轨迹。研究历史的视角有很多种,服饰史可能是其中最可亲、最平常也最优美的一种。
我们的观众对于古装剧、年代剧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从中看人物传记,看历史故事,也看风土人情,而如今的古装剧也越来越愿意在场景布置、服装设计中置入一些文物仿制的作品,用历史考据来彰显制作上的用心。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听见另一种声音,告诉你「其实剧组用错了」。既然都已经使用文物作为参考对象了,为什么还会出错呢?荧幕上那些花花绿绿的阿宝色和低调暗沉的性冷淡色,哪个又该是真正属于古人的色调呢?不妨打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它不仅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更珍贵的是,它还呈现了大师们解答的方式。
很多人表示,这本 1964 年就完成初稿的书写得太早了,而我们的疑问比这本书晚了半个多世纪,这厚厚的几百页纸里没能为我们预备下足够详细完美的回答。其实,这本书之所以称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而非《中国古代服饰史》,正是因为作为开山之作,它赠予我们的是思考解题的方式。六七百页写不尽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服饰,但是它可以写透一位大师温暖的、充满人文关怀而又刻苦的思索。
本书的写作方式基本是一物一论,从一件文物慢慢浸润下去。这种方式并没有被后来服饰史领域的学者广泛采用,因为它更接近名物考证学者的论述方式。所以,即便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会因为时间过去而蒙尘,但一步步攀向真理的方向和力量却不会。
对于作者沈从文先生来说,这本书是他后半生的心血,他在完成书稿后就遭遇动荡,整理的资料也损失严重。但是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依然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做着修订工作,将这期间的考古新发现也增补其中。20 世纪 80 年代,本书先在香港发行,其后因脑血管疾病而偏瘫的沈从文先生依然专注于增订工作。先生过世 5 年后,时间到了 90 年代,增订版终于问世。一本书籍的艰难出版,使其本身也成为传奇的一部分。
了解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与作者,接下来我为大家解读一下这本书。由于这本书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或选题,由点带面地进行大纲式梳理,有人觉得枯燥,有人觉得晦涩,所以我归纳了三个比较值得注意的方向,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本书、读懂这本书。
第一个方向是,「二重证据法」在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个方向是,丝绸织绣技艺在古代服饰中的表现和推进作用; 第三个方向是,通过服饰研究对文物资料进行鉴别。
按照上面说的三个方向,我们通过书中实例,一一进行说明。
第一个方向是「二重证据法」在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应用。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将传世至今的史书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之间进行对照,这是由王国维先生首先提出的新史学论证方法论,其后的「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基本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乾嘉以来的考据学,比较重视「史」与「经」的验证关系,也就是用纸上的记载证明纸上的记载。这条路在古代服饰上就很难走得通了,尽管服饰看似最为平常,但记载起来也最难,因为文字太抽象了,而服饰太具象了,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述到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服饰中进入礼仪制度的礼服会被记录,但日常服饰往往不会,即便被录入礼制,实际情况也往往会是另外一种。所以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之间的彼此印证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1982 年,约为战国中晚期的江陵马山楚墓被发现,这座保存完好的丝绸宝库,是沈从文先生增订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一件非常宽大的衣服,袖子展开的宽度是墓主骨架长度的两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