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散文】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读《何白李家书》随想‖郎德辉

【散文】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读《何白李家书》随想‖郎德辉

【散文】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读《何白李家书》随想‖郎德辉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读《何白李家书》随想郎德辉2022年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疫情缓解后的成都显得十分宁静。当晚

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

——读《何白李家书》随想

郎德辉

2022年5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疫情缓解后的成都显得十分宁静。当晚,我开始仔细阅读由四川省妇联和泸州市妇联主编、泸州师范学校老校长何白李先生所著、其学生兰永生整理,巴蜀书社出版的《何白李家书》。这是一部由《家庭小报》《家庭诗刊》等为主要内容的很特别的家书,全书30余万字。

窗外,锦江河畔的路灯努力亮着,照着江水不停地向前流淌。或许是年轻时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读着《何白李家书》,我的眼眶有些潮湿了,眼前呈现出“自强不息天行健”的壮美景象。一代代老报人,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努力办好报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这个后来者由衷地敬仰。虽然我与白李先生未曾谋面,但总感觉与他走得很近、很近。从他退休后的晚年时期十余个春秋,呕心沥血主编的这一百多期《家庭小报》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体温和时代脉博的跳动。我深深地被历史长河中这个断面上用书信和《家庭小报》《家庭诗刊》记录的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所感动;被中国报海中的这朵浪花所吸引;更被何白李先生家国情怀和他家庭的清正家风家训所震撼。尤其是何白李先生的这些书信、《家庭小报》《家庭诗刊》所折射出的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变迁,客观上起到了保存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个家庭成长的史料,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下开展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这更是他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作为⼀个曾经的报人,我深知各种大大小小、不同门类的报纸所记录下的那些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事件,对地方志工作者、对历史学家书写真实的历史是何等的重要。从这个角度说,我以为《何白李家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小报》填补了中国报史的一个空白。作为传统报纸的一个新的门类家报,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及家庭变迁的史料性,无疑奠定了它在报史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无论是从远在汉朝的“宫门抄”、唐朝的“邸报”、清朝的“京报”的出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报、早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等报刊的创立和繁荣,在中国报刊漫长的历史流变和发展进程中,《家庭小报》是鲜见的。

关于自己的父亲创办《家庭小报》的往事,白李先生的四子何开四老师有这样一段回忆:“父亲历来喜欢读报,对办报也有浓厚的兴趣。在泸州一中和泸州师范学校任教时,就自编自写,以壁报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文史知识。”我以为白李先生自办的壁报,可以看成是他后来创办的《家庭小报》的雏形。这也是白李先生热衷于办《家庭小报》最初的报纸情结。后来,在《家庭小报》创刊后,白李先生还在《家庭小报》上开辟了大学生版、海外版和家乡版。这份颇具现实关怀的《家庭小报》一经问世,就引起当时新闻界很大兴趣和关注。据何开四老师回忆说:“家庭小报曾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多家报刊予以报道,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何白李先生创办的《家庭小报》,有别于其他人断断续续办过的家庭小报。白李先生办的《家庭小报》,其在持续性方面,办报时间很长;在专业性方面,采编水平颇高;在鉴赏方面,已引起家庭和社会读者的共振及主流媒体的关注,从而使他创办的《家庭小报》形成气候,并成为新的一种报纸门类跻身于报界。何白李先生身上所具备的这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成就了他的这个独立的创举,使《家庭小报》得以登上报界大雅之堂而汇入主流报纸之中。《何白李家书》以其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小报》作为载体,并充分利用了报纸的可读性、资料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不同文本的写作去弘扬中华文化,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和睦、勤俭、奋发、追求”八字家风和“清慎勤”三字家训。正是这种发散在《家庭小报》字里行间的传统中华文化和清正家风家训,给了何家子孙成长的力量。

文史散文_散文史记_散文史话

何白李先生是20世纪巴蜀教育界的名师、名校长,他是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钱学专家及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开四老师的父亲。白李先生193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在泸州一中、泸州师范学校执教50年,并担任校领导。他曾担任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泸州市委副主委等职,读着白李先生的这些头衔和人生经历,我的脑海中跳出这样的几个称谓:儒雅的传统知识分⼦,执教半个世纪的老师,引领儿孙读书做人的慈祥父亲(祖父),而哪一个称谓更贴近白李先生呢?或许我更喜欢引领儿孙读书做人的慈祥父亲(祖父)这个称谓。因为在这个形象里也涵盖了前两种称谓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位优秀父亲、祖父的引领和教育,他的四个儿子都先后考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他们大学毕业后,数十年严谨治学,硕果累累。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们都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无愧于伟大的时代。还有他的3个孙儿和3个孙女,秉承了“奋发追求”的家风,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孙辈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自行业中出类拔萃,贡献青春和力量,以此报效祖国。

今天当我有幸读到白李先生用10多个春秋编辑的117期《家庭小报》和数十期《家庭诗刊》,对“老报人”白李先生肃然起敬。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家庭小报》虽“小”,但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采编和编务等各项工作要顺利开展起来,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报纸的主编可谓是“无名英雄”,他不仅要肩扛办报的责任,还要事无巨细地开展工作。在此,摘录《家庭小报》第1期《刊头语》:“《家庭小报》是家书的一项发展,主要是把家书变成小报形式,使之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广泛,各地通讯员可以通过家书介绍一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也可以讲一讲当地有趣的故事、地方风物人情、是报上不常见而又为人民喜闻乐见,均可写来,要使读了《家庭小报》犹如读了一份有趣的周末小一样,希望大家踊跃寄稿,仍每月一次,刊期每月17号。”从这段简洁的文⾥,不难看出作为本报的主编,白李先生把刊头语(发刊词)该说的话都说了并很专业。

以一个报人的眼光看,这张《家庭小报》从版面、栏目、报头、题花设计、稿件采编,大到重要稿件的撰写和审阅修改,小到一句话新闻、“报眼”的一篇小稿子,以及组稿等通联工作,作为主编的白李先生都亲力亲为,并按照办报规律力求做好。足见他办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范儿。

散文史记_散文史话_文史散文

与老校长何白李先生交往甚密的《成都晚报》资深记者龙必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是⼀位资深老报人。他青少年时期在泸州一中读书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与老校长的感情特别深。一提到老校长办家报,他深有感触地说:“北齐颜氏有《家训》,清代曾氏有《家书》,而今何氏则有《家报》,若论知名度,何氏自然不能与颜曾相比,但其创新精神却大大超越古人,且为当今罕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在中国报纸漫长的发展变化进程中,“家报”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

何白李先生创办的《家庭小报》之所以弥足珍贵,这是因为始于1980年的何白李先生的家书到1983年11⽉《家庭小报》的第1期面世,再到1993年7月的最后一期报纸。《家庭小报》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这艘巨轮起锚远航;见证了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高考制度的恢复等。恢复高考制度后,白李先生的四子何开四考取了厦门大学学研究生。在此摘录1983年12⽉17⽇《家庭小报》第2期刊登的一篇题为《成都来的第一篇通讯》中的一段文字:“我的《谈艺录》的论文今得《文艺论丛》(上海)通知,发在第21集,约明年刊出;另外上海外语学院编《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将刊出我《郑朝宗先生与〈管锥编〉》一文,书也可望今年底或明年初发行。”(注:标题中的“成都”代指何开四老师)从这篇通讯里,我们看到恢复高考制度给这个教师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无比的喜悦。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何白李先生的家庭。1984年5⽉17⽇《家庭小报》第7期刊发了一条消息:“近年,有两件事情值得重视和研究:自贡灯会,步鑫生厂庆。自贡灯会和成都花会都该同等对待,但比起来自贡灯会办得更成功。特别是在灯会之后,于‘盐都’‘恐龙之乡’之外,增加了⼀个‘灯城’桂冠,对自贡人民的精神的鼓舞作用就更加重大。步鑫生的厂庆活动,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评价。一个人若无任何一点东西可以自豪,那他的精神很难立起来。希望各地孩子们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有足以自豪者,有自己的‘自贡灯会’和‘步鑫啥呢生厂庆’”。

当时这两个新生事物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让孩⼦们有自己的“自贡灯会”和“步鑫生厂庆”,这是何等的眼光和期待啊!

在《家庭小报》编发的各种文体的诗文中,诗歌占了较大比例。阅读这些诗歌,能帮助读者拾起记忆的碎片,拼接出⼀个中国家庭的成长史。1985年3⽉17⽇《家庭小报》第17期刊发的《缘起》诗云:“不到成都已四年,成都大大胜从前。满街潮水车不断,夜市辉煌赛白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读到这首诗,我的眼前会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初及80年代中期成都青年路的服装夜市,大街小巷兜售商品的大篷车,红庙子股票市场的车水马龙。那些年,这些新生事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何白李毛笔家书

从中国报纸的历史中走来,从一个家庭的成长史走来,我久久地被感动着。作为《何白李家书》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小报》,在中国报海中激起的阵阵涟漪,将汇入波澜壮阔的中国报史。尤其是这一百多期的《家庭小报》所刊登的数以千计的“新闻”和各种文本写成的诗文,成为历史学家研究和书写这一段中国改革史的宝贵资料。何白李先生精心主编的这一百多期《家庭小报》和他的创新精神,为中国报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被人们传颂。

致敬何白李先生!永远怀念他!

2022年7⽉12⽇定稿于成都

(作者:郎德辉,笔名蓝天,大学文化。中国法制记者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第三届四川散文奖评委,《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八集编委、副主编,《四川散文》杂志编委。曾在《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青年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6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热血的代价》《生命的散步》《红色情缘》《遥远的故乡》。著有长篇小说《知青商海沉浮秘史》,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小平》)

上一篇: 团购:中国读本:史话12种 本书特色
下一篇: 为有源头活水来播报文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