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燕
在明代文坛中,谢肇淛算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不仅工诗善文,而且对乡邦文物也有相当研究,他的著作在今日还有研究价值。少承家教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长乐人,但长期生活在福州,对福州风物异常熟悉。
他的先世本籍浙江上虞,其后有谢星者,南宋末进士,曾官殿中侍御史,以得罪权臣,出知福清。复因世乱不得还乡,乃渡海居东岚村(今平潭)。终元之世,谢家务农不仕,后移长乐江田。
其后子孙繁衍,传至谢磬,于正统时迁居福州,但仍籍长乐。其子士元,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官四川巡抚,《明史》有传,就是肇淛的祖宗。
祖廷柱,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湖广按察佥事,有《双湖集》传世。父汝韶,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历武义、安仁知县,以议论权相张居正葬父铺张事,得罪长官,辞职回里。
谢肇淛少承家教,秉性忠直,且博学多才,熟悉水利及国家典章制度,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任湖州推官。
讽刺太守
时湖州知府北方人,极忌讳,不许民间穿白衣。他每次出门在路上遇穿白衣的人,无不逮捕治罪。初上任,尽撤除前任的堂宇馆舍,以为不利。命人掘地数尺,重为建立府舍,劳民伤财,百姓感到痛苦。
肇淛乃作《吴兴竹枝词》数首来讽刺太守,末有名云:“五月新衣白胜棉,轻罗织就雪花鲜。为郎制得双档子,官府头行不敢穿。”又云:“腊尽春花年复年,望郎长在太湖边。水门不闭闻齐鼓,回避黄堂采木船。”
太守闻知此诗,大怒。时逢考核时候,竟加肇淛以恶毒评语。肇淛后被调为东昌司理,后改南京刑部主事、工部郎中等。
值逢天旱,他疏奏国家浪费诸弊,略言:“不忍以民间有限之膏脂,付诸阉宦(太监)之手。”语气切直,针对当时用事太监,神宗虽传旨嘉奖,但不能用其言。
后奉命巡视河道,他精通水利,乃作《北河纪略》,详述河流本末和前代治河诸利弊,此书在当时颇为人所重视。
言不见用
神宗爱子福王就国,用船1200多艘。肇淛坐小艇先行,多方疏浚水道,航行得以便利,人民得以不被骚扰。以政绩升为云南布政司参政,调广西按察使,再升右布政使。
土司安氏入侵,边境告急。肇淛置官,增防兵,修战备,又增加盐引(盐运凭证),并抑制上司权力,管理瑶僮少数民族,实行铸钱、征税,一切皆从国计民生出发。
他曾说:“近日吏治之坏,大抵守土官员不留意政事所致,一切皆委诸胥役,而胥役所奉行者皆过去之案牍,陈葆元成规,丝毫不敢更动。在上既以此要求于下,而下又不得不以公文应付了事。一有不应,则上级之胥役便行批驳刁难,所以郡县胥吏苟且应付,而吏治终至不振。”这是针对当时上下衙门的经办吏人操纵各项行政而产生的弊端而发。
肇淛立意本在于清除积弊,打破成规,实行改革。但限于当时环境,他的计划终无法实现。肇淛屡上书当道,指陈时政,以言不见用,乃辞职回里。
肇淛平日反对空谈,一切要实地视察。他是一个旅行家,自入仕途以后,曾游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所有名山大川,高如峨眉,秀如天都,险如太华,大如终南,奇如金山,巧如武夷等,他皆实地登临。他热爱祖国山河之美,多发为吟咏。尤其对福建名胜,如太姥、支提、玉华、九峰等,他都不怕困难,亲自上攀。他曾说:“游四方名山,无险不历。”从实际而言,他的旅行经验,不下于徐霞客。曾著《五杂俎》
他于书无所不窥,凡诸子百家、医卜星相之学,尽皆涉猎。他曾著一部《五杂俎》,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史和科学小品札记,内容包罗万象,记事翔实,较之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并无愧色。此书立足福建,放眼四方,富有乡土文献色彩。
《五杂俎》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共十六卷,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水利、物产和工艺等一些逸闻记载。
在《天部》中,他回忆田家四时占候谚语,这是根据各地老农经验记录的。他又记福州的天灾情况,“余旧居九仙山下,宅外有柏树。每岁初春,雷必从树旁起,半被焦灼,至如炭云。”又说:“闽中无雪,然间十余年,亦一有之……万历己酉(1585年)二月初旬,天气陡寒。俄而雪花零落如絮,逾数刻,地下深几六七寸,童儿争聚为鸟兽,置盆中戏乐。故老云:数十年未之见也。”
在《地部》,他提及福州之地理形势似南京有三:“城中之山半截郭外,一也;大江数重,环绕如带,二也;四面诸山,环拱全城,三也。”他统计福州城内外温泉共十五处,而其一在汤门外,最小而极热,谓之“杀狗泉”。他又进一步观察说:“诸泉皆作硫磺气,人有疥者,浴之辄愈。竹木浸一宿,则终不蠹。”他详记万历己酉(1609年)夏五月廿六日,建安山洪暴发,溺死数万人。“翌日,水至福州,天色晴朗,而水突至,西南门外,白浪连天。建溪浮尸,蔽江而下,又有连楼屋数间,泛浮水面。其中灯光尚荧荧者,亦有儿女尚有啼哭声者。其得人救援,千百中无一二耳。”如此生动记载,为他人笔记所未有,是当时最详尽、最具体的自然灾害记载。
在《物部》中,他记载万历壬子(1612年)十月,熊见于福州屏山。又福清石竹山多猴,千百成群。又盛称福州带鱼价廉物美,莆田江瑶柱(即干贝)味之佳。又介绍昔人以闽荔枝、蛎房、子鱼、紫菜为四美。他又举出蟳、蟹之名,为他省所无。
肇淛对于医学,亦颇涉猎,如介绍福州良医薛子勉用苏子、萝菔子、栀子、香附治寒痰的故事;又推崇齐公宪三代治小儿病,天下治小儿医无人能及。大力扭转了古人将医生列为方技之类的看法。
在《人部》中,他还重视当时的良工巧匠,并加赞扬,如木工徐杲仅凭目测,“不闻斧凿声,就能为内殿更梁换柱,后来官至工部尚书”。又有蒯羲、蒯刚、蔡信、郭文英都不见于史书,只以木工巧艺,官至工部侍郎。这些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不见于史书,独赖肇淛记载,我们今日才能知其技能。探奇访胜
肇淛还提倡爱护文物和古迹,他是诗人徐火勃的外甥。两人情趣相同,经常在福州附近探奇访胜,遇有废寺残墟,他们都以诗凭吊,促有关方面兴修。肇淛著有《小草斋诗集》,其中有关的名胜题咏最多。鼓山涌泉寺在明末残破得非常厉害,只有数个僧人居住,经他作诗敦请当局修复,最终达到目的。今日涌泉寺金碧辉煌,肇淛之功值得一提。福州其他胜迹,通过肇淛的艺术描绘,确使山林生色不少。
他的诗雄迈苍凉,既善赋咏,尤深寄兴,而“法海寺”“涌泉废寺”二首,尤脍炙人口。后法海寺亦继涌泉寺之后修复,与作诗赞诵之功,不无有关。肇淛还与徐火勃二人将《三山志》刻板寄藏于法海寺。当时福州诗坛在万历时渐趋衰落,赖肇淛与曹学佺、徐火勃等人倡导,四方仰为砥柱人物。
肇淛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著有《五杂俎》《滇略》《方广岩志》《福州府志》《文海披沙》《太姥山志》《小草斋诗集》《长溪琐语》《支提寺志》《宴游集》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