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梓(1889~1975)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字子敦,号芚厂,浙江省金华县(今处于金华市城区内)人。父名城,号芷圃,家贫,早年为塾师,清光绪二年(1876)贡生,曾任金华府中学堂监督。金兆梓12岁应县童子试,得案首,20岁毕业于金华府中学堂,23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预科。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15年因母病辍学回家,应聘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今为金华一中)国文教员,1916年任校长。31岁,执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编《国文法之研究》讲义,为汉语语法最早论著之一。
金兆梓是金华晚清学者、《光绪金华县志》主要编修之一金城的幼子。长兄兆丰为清翰林编修;二兄兆棪,民国初年国会议员,与程砚秋共研京剧,任北平中华戏曲学校校长;三兄兆銮,以国际法精通著称。兆梓自幼受家教熏陶,聪慧不凡,12岁童试第一。1914年,从天津北洋大学辍学返乡,尽孝侍奉病母。之后应聘于省立七中即金华中学国文教师,不久任金华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金兆梓历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苏州市副市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之职,在古籍整理编校出版、历史文化研究和今用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2011年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日期间,金兆梓后人向金华市文物局捐赠了300多件珍贵文史资料。笔者是主要接赠者,从此对金家数杰往事行踪尤为关注,忽见中华书局2001版《回忆中华书局》一书,所收尽是编者学者长者缅怀中华书局不凡创业史的亲历资料,分解放前后上下两编。笔者品读发现金兆梓与中华书局有极深渊源,竟有三进中华书局的传奇经历。
1920年秋,金兆梓应聘去北京高等师范任教。当年北洋政府积欠北京教职工薪金甚巨。1922年,兆梓迫于生计,在曾教他文史课的老师,时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副所长张相热情引荐下,第一次应聘到上海中华书局,出任文史编辑,至翌年三月。虽时间不长,但兆梓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参考书》畅销全国。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金兆梓到重庆,以中华书局总编辑的名义对外工作。1945年前后,金兆梓对1937年、1938年分两次出齐的上下编《辞海》,进行节删,计划出一部更适合读者使用的《辞海》节选本。据钱子惠考,经兆梓亲自删编的《辞海》一直未发排,原稿现存上海辞书出版社。1951年,退休后迁居苏州。后当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苏州市副市长。1957年回上海,被中华书局复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同时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委员,多次以特邀委员身份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7年,金兆梓奉调重返中华书局,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翌年,他又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历史组成员。
1964年,金兆梓罹患脑血栓离职休养。“文革”期间,金兆梓横遭迫害,健康每况愈下,1975年6月15日在京逝世。
兆梓晚年虽受心血管病和“文革”迫害双重打击,仍保持乐观和坚定。从事《尚书》研究,颇有建树。不幸的是,亲笔所撰几十万字的《古文尚书清理》,“文革”期间被抄,不知下落。所幸的是,其后人金永礼在1978年前后,整理兆梓遗物遗稿时,发现还有一份当年请人抄录的此稿。经30多年周折,辗转于两岸多个出版社,此稿终在201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由于抄稿无法全璧,作为未完成遗作,书名改为《尚书诠译》。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