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9月20日,日本中将司令官鹰森孝率所部在河南漯河签字投降。同年9月20日,当时的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刘峙代表中国政府在山西会馆(现漯河二中院内),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中将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参加受降仪式的还有七八个美国军事顾问。签字后,鹰孝森脱下军帽,连鞠9躬,并把佩挂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了刘峙。
当年漯河民众为了铭记这一重大事件,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发愤图强,要求修建碑亭。最终在漯河商会的主持下,数万民漯河民众自发捐建受降亭。为让后人记住这一历史性时刻,漯河人民专门刻碑、建亭纪念,并分别命名为受降碑、受降亭。
漯河建造受降亭一事,在当时国民党元老中极为轰动,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题写了受降亭正面主碑“受降亭”3个大字,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院长居正及刘峙分别题写了“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建亭记”等石碑。1945年12月上旬,受降亭采用“1亭4碑”的模式,在漯河火车站南侧花园建成。
作为当时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漯河是唯一一个建亭立碑纪念抗战胜利的城市。但遗憾的是,受降亭于1947年毁于战火,亭内4块石碑流落民间,直到几十年后,它们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1982年7月,漯河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陈国兴偶然发现,在距离受降亭原位置100多米远的军供站院内,铺在自来水管下当垫脚石的石条,竟然就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马上组织人运走保存起来。后来,他又从民间找到大半块于右任题写的“受降亭记”碑,但另外两块半石碑依然杳无音信。此后,记载着日本投降历史的“受降碑”就一直在文化馆的院子里静静地躺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漯河市各界重建受降亭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当地相关部门决定重建受降亭。“现在大家看到的受降亭和亭内石碑重建于2003年12月,亭内主碑仿刻的‘受降亭’三个字,及碑文内容都是有史料记载的。”据漯河市中州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社会教育功能,当地政府还在亭子周边建设了纪念广场,包括抗战纪念馆、受降广场牌楼、红色主题影院等,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2014年5月1日,新建受降亭落成仪式如期举行。为尊重历史原貌,新受降亭、亭内石碑尽可能按照原有记载的描述修建。新受降亭周边还建有抗战纪念馆、爱国主义主题影院、纪念广场、受降广场牌楼等。如今,以受降亭为中心的纪念广场,已成为漯河市一块爱国主义教育圣地。
那么,漯河为什么会被作为受降点呢?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电台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派出全权代表向中、美、英、苏四国投降签字。中国战区原本共设15个受降区(含北越地区河内受降点),蒋介石命令日军集结指定地点,委任他的亲信大员为受降官,前往受降。河南省属国民党第五战区管辖,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接受日军投降。但就在刘峙以受降官的身份集结部队,筹划受降事宜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忽然向蒋介石提出,他要率部到郑州处理受降事宜,并且快速集结部队到了郑州,无奈蒋介石只得临时又将漯河增设为受降区,由刘峙受降,河南洛阳受降点由胡宗南受降。这也是唯一一个有两处受降点的省。当然,这也应该与漯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漯河是日本侵华部队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常驻日军中将一名,少将五名,漯河西南方向的南阳、方城等地,南面的信阳、驻马店等地,东面的周口,北面的许昌、郑州等地日军,均由此地日军管辖。
1945年9月,刘峙召集了驻漯部队部分长官、地方官吏和日军投降代表,商议受降的具体事宜,同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定于9月20日上午,在山西会馆(现漯河二高)举行受降仪式。1945年9月20日,晨曦初透,隐约可见的街道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禁止行人随意走动。上午八点左右,吉普车、大卡车首尾相接,从东向西,满载全副武装的军人向山西会馆疾驰。九点左右,侵华日军第115师团,第92混成旅团、骑兵13警备队,共计31560名日军在漯河向中国无条件缴械投降,侵华日军2971部队的司令官——鹰森孝,在此作为日军指挥官带领所管辖的全体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日军的投降代表鹰森孝和他的几名下属军官先期到达会场,接着,以刘峙为代表的漯河驻军各部长官以及美国顾问组等受降人员,分乘小轿车来到会场,当时郾城的县长蔡友令、漯河镇镇长陶瑞亭以及当年的知名人士,陆续前来参加受降仪式,却均被拒之门外。受降仪式在漯河文史资料中完整记录:受降仪式开始,鸣礼炮18响,接着刘峙和鹰森孝各代表中日作了简短的讲话,随后,刘峙代表中国签字受降,鹰森孝代表日军签字投降,签字后,鹰森孝面向在场中国军民,后退三步,鞠了九个躬,并把佩戴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主持受降的刘峙,正式投降,据说当时鹰森孝向刘峙和美国顾问的方向鞠躬时,刘峙竟欲举手还礼,受到美国顾问的严厉制止,说道:“不要还礼,他是战败者,本应向我们敬礼!”刘峙一时间脸色颇为难堪。
受降仪式结束后,驻漯侵华日军分别在滨河路、张公路(今民主路),日军军需仓库、竹木街日军兵营,向受降的中国军队缴械并办理军需物资的清点移交手续。在日军等待遣返回国期间,中国军队负责人命令他们将竹木街西段,由寨内通向煤市街(现今的公安街)的小土路,加宽取直整修,又运来碎砖烂瓦加以铺垫,筑成宽8米、长约700米的大道。1945年12月上旬,作为铭刻漯河市人民见证抗战胜利的“受降亭”“受降碑”落成于漯河火车站花园内。与此同时,竹木街也更名为“受降路”。
漯河是全国抗战胜利后当即勒石建亭予以纪念的唯一受降点,而受降路亦是独一无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