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笔者偶然从网上查阅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獭江小学2017年百年校庆的相关资料,发现在《獭江小学沿革简表》中,附有历任校长名录,其中,1945-1948年间,校长为“王鹏、蔡明宗、陈汉清、林祖惠、黄祖兴”,心中一阵惊喜。
外公蔡明宗,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惠安暴动。暴动之前,省委委员苏阿德、泉州特委军委书记陈平山、宣传委员蓝飞凤等领导,曾在惠北、惠东建立三条秘密交通线,并沿线建立多个地下交通站。外公作为地下党东岭五乡支部书记,与另一位共产党员王鹏共同负责的山后村秘密交通站(今净峰镇五群村山后自然村),是一条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海上交通线”的中心联络点,在惠安暴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见《惠安暴动中的山后村秘密交通站》一文,收录于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办《纪念惠安暴动90周年论文汇编》一书)。暴动失利后,由于党组织受到破坏,外公曾与王鹏、朱汉膺等同志一起,辗转泉州、惠安、晋江等地,以任教为名,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41年,他与王鹏一起任教的晋江梧林铭仁学校因侨汇中断,一度停办,乃返回惠安,1945年抗战胜利后,铭仁学校复办,又回校复职(见《惠安早期地下党人蔡明宗革命事迹追述》一文,载于《惠安文史资料》第34辑)。此前,在整理外公革命事迹时,对1941年至1945年间的经历,一直不甚清楚。据舅舅说,外婆杨买生前曾说起,外公当年曾在“獭窟、浮斗”一带任教,但一直苦于未见资料记载,既不知是哪所学校,也不知是什么年份,无从查起。今既有迹可寻,当可补上一笔,便立即通知舅舅,于4月12日下午,与表弟一行三人,前往獭江小学寻访。
獭窟半岛地处惠安县东南沿海,民风淳朴,风光秀丽,今属张坂镇浮山村。据了解,獭江小学百年来几度更名易址,历任校长名录都是根据当年的知情人回忆整理的,真实无误。但当年小学的历史档案因为年代久远、校址搬迁损毁等原因,已无从查起,对解放前的事,只能向村里老一辈打听,在热心的村文教会成员曾明章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找到号称獭窟文史“活字典”的张炳南老先生。
八十七岁高龄的张炳南先生常年为《惠安文史资料》等刊物写稿,虽然因年纪原因,听力有所下降,但依然活动自如,说话中气十足,思路清晰。一听蔡明宗校长的名字后,立即说,蔡明宗校长是我当年的老师啊,还做过我的班主任呢。一听此言,我们激动万分,此趟獭窟之行,总算没有白来!
张老先生回忆,蔡明宗老师是1945年至1946年间,继王鹏校长之后,任“青山乡国民第二中心小学”(今獭江小学)校长。王鹏校长很少驻校,他担任校长时,校务工作就由蔡校长代为负责操办了,1945年他离开獭窟,就由蔡校长接任,当时学校有二三百位学生。蔡校长是他就读三年级的班主任,任教语文课,他们班有二十多个学生,至今尚有几位健在。蔡校长当年三十几岁,中等身材,长得斯文清秀,成熟稳重,教书认真生动,又博学多才,琴棋诗画甚至医学地理,都无所不晓,学生们对他甚是崇拜。张老先生甚至还记得蔡校长当年为他写的操行评语等。他说,蔡校长在獭窟任教时间不长,大概一年后就离开学校了。
问他知不知道蔡校长是中共地下党员时,他说,当时他年纪尚小,不知道蔡校长是地下党人,那时候的地下党活动极为保密的,知者甚少,但有听说王鹏校长好像在搞地下活动,所以都没怎么来学校。
说话之间,老先生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本獭窟籍台胞曾铭宪赠送的《铭宪诗画集》,书中有曾铭宪先生《步蔡校长原韵》诗一首,云:“孟母三迁为择居,那甘炖煮化龙鱼。因奉母命辞官去,两袖清风一箧书”,并《附录蔡校长明宗赠诗》一首:“偶到荷山问素居,殷勤待我又煎鱼。愿君莫煮秋江鲤,留与他年寄尺书。”曾明章同志介绍,“荷山”是獭窟一处地名,铭宪先生当年的寓居所在。
见此珍贵的诗作,我们心中大喜,又感慨万千!时隔七十多载,见字如见人,脑海中不由自主涌现出一幕外公蔡明宗当年与曾铭宪先生诗文唱和的情景。
《铭宪诗画集》成书于1998年4月。书中介绍,曾铭宪先生原名水金,1918年出生于獭窟,早年曾在厦门同仁堂药店当过职工,抗战时期,1938年厦门沦陷,他返回家乡捕鱼为生,继而担任惠安獭江特编保保长、尤溪、莆田两县警察局侦缉组组员、组长等职。1947年东渡台湾,在台从事粮油生意,事业有成,在当地有一定名望。两岸气氛缓和后立即送子到厦门大学深造,并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獭窟。他热心公益事业,对曾氏祖厝、浮山寺、獭江小学、家乡道路等建设都有捐献。铭宪先生嗜好书画,能诗,著有《铭宪吟草》一卷。
根据张炳南先生的回忆分析,上述二首诗的写作时间大致应是1946年间。从诗中内容看,外公在獭窟期间,“两袖清风一箧书”,深得当地乡贤尊重与赞誉,其时,他应王鹏之约(张炳南先生说王鹏校长很少驻校,应是先期到晋江梧林筹备铭仁学校复校事宜),将赴晋江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因地下工作需要不能言明,乃以“母命”为由辞任獭窟校长。临别之际,曾铭宪先生煎鱼为其践行,外公赠诗一首,铭宪先生依韵唱和。这是小学校长与当地乡绅之间,也是二位诗词同好之间,更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与一位国民党地方保长、警政人员之间的交流。其中,“愿君莫煮秋江鲤,留与他年寄尺书”一句,借鲤鱼寄书之典,表面上似乎在说,今日离别,莫断了联系,他年仍可诗书往来,但其实言外颇有深意。笔者大胆揣测,当时,作为地下党员的蔡明宗,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秋江鲤”他日必将跃“龙门”),作为诗友,他也将此意向国民党警政人员曾铭宪先生说明,并嘱咐其履行公务时,切莫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要给自己留条将来相见的后路。再大胆推测,他甚至已对铭宪先生进行策反,冀其作为我党在国民党警政单位中的内应。铭宪先生是否答应不得而知,但对蔡校长的共产党员身份应是心知肚明的,其内心也是有所触动的,一句“那甘炖煮化龙鱼”与之呼应,早已明白其谆谆之意。
獭窟地处惠南地区,与其临近的青山、苏坑等地,1929年起,就有李青阳、苏克明等共产党员在当地活动,他们都是与蔡明宗、王鹏一起参加过惠安暴动的革命战友。1936年底,时任中共晋南县委书记李刚,在朱汉膺同志的协助下,来到惠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曾隐蔽在獭窟附近的前见村张硕修家中,惠南一带的党组织逐步恢复发展。当年,外公与王鹏来到獭窟任教,肯定与这些革命战友有着密切联系。七十几年过去了,斯人已逝,当年的革命者之间还有哪些我们不知的秘密往事,且留待后人慢慢追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