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宪红 通讯员 张明博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宣传报道好这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呼伦贝尔日报于3月16日成立“三千孤儿入内蒙”策划宣传报道小组。
采访组记者多方联系积极寻找线索,下牧区、进毡房,深入了解“国家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坐下来倾听那段如歌往事,与他们聊家常,谈成长,一起见证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沧桑巨变。
截至目前,本报已经刊发系列报道13篇,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自4月8日,本报《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第一篇《“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幸福生活》刊发后,呼伦贝尔草原上“国家的孩子”就成为读者受众关注关心的对象,特别是在“国家的孩子”中,更是激起层层波浪,纷纷通过微信和电话,询问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国家的孩子”的近况,随着更多“国家的孩子”的故事被我们讲述,这段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延续了六十年的民族团结故事也被读者熟知。作为这一民族团结故事发生地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更是充满了自豪与感动的情愫,田野牧场、街头巷尾、朋友圈中,处处传颂着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
整整十三个专版的《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在6月25日以一篇《请党放心!我们很幸福》告一段落,其间,通过记者的平实讲述,把草原“额吉”“阿爸”以及草原人民的大爱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汩汩流淌了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变得更加厚重,使一个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民族团结故事,在内蒙古大草原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5月13日,有热心读者打电话到本报编辑部,他说:“我看了三遍关于敖德巴拉的文章,被故事深深感动,我是一名老党员,经历过国家最困难的那个时期,对这件事情当时我没有太多感触,可现在仔细想来,也只有我们党能把这件事情做得如此圆满。”
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副科长程人杰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呼伦贝尔日报社全媒体推出了‘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系列报道,作为呼伦贝尔新闻的忠实读者,消息一经推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期盼着下一期尽快推出,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仿佛过电影一般,把我带到那个年代。党和政府在那么困难的时期,做出了这个伟大的决定,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质朴善良的草原人民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给了这些孤儿新生,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回首百年路,正是因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也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为一名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我将自觉践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呼伦贝尔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海拉尔大队副大队长孙吉成说:“《呼伦贝尔日报》连续刊发十三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每一期我都要认真地读上几遍。每读一遍,我的内心就被感动得更深一次,久久不能忘怀。三千孤儿并不孤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最疼爱他们的母亲!草原额吉把‘国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内蒙古草原就是他们最温暖的家,这里的人民就是他们最亲切的家人。”
“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在海拉尔区第九中学和鄂温克民族中学联合举行的“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中,作了关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讲座。海拉尔区第九中学校长金英说:“敖德巴拉的养父母为了养育她倾尽全部,敖德巴拉也对草原和草原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在她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社会。学生们通过‘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的故事,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因此对党史学习教育有了更具体的感悟。”
一部分“国家的孩子”虽然已经在呼伦贝尔成家立业,但他们因为了解历史而理解了亲生父母当时的无奈之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更想见一见自己的血缘亲人。
“团圆”行动满洲里市公安局公安司法鉴定中心联络人徐警官了解到“国家的孩子”的情况后,立即向专项工作组组长、副局长杨波和刑警大队大队长依和进行了专题汇报,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门会议商讨为“国家的孩子”采血寻亲的相关流程和事宜。考虑到这个群体人员有在外地的,有身体条件较差的情况,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和流程,确保此次事情能够做到一次解决。为保证“团圆”行动采血人员的情况客观真实,满洲里市公安局积极与满洲里市民政局沟通协作,通过民政部门的档案,核实采血人员的真实情况,确保“团圆”行动采血人员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
5月24日,“国家的孩子”一行9人来到了满洲里市公安局,民警为他们采集血样,并进行登记。6月11日,一名身在成都的“国家的孩子”返回满洲里市,民警为其进行了采血、登记。截至目前,10名“国家的孩子”血样信息均已录入全国系统,如果有信息反馈,满洲里市公安局将及时核查,帮助他们寻亲。这一举动,再次温暖了“国家的孩子”的心,使这一民族团结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满洲里市,许多机关、学校了解到在自己的身边有如此动人的民族团结红色故事之后,纷纷找到这些“国家的孩子”,请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这段如歌往事,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身为共产党员的“国家的孩子”尹国才和郭丹,就走进校园进行专题宣讲六场,走进机关、企业进行专题党课两次,听众达千人次。他们的宣讲也受到大家的好评。
如今很多读者,特别是和这些“国家的孩子”相识的读者,都为他们这些六十年前被草原接纳的“国家的孩子”牵动情肠,也深深被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佳话触动,这些“国家的孩子”如今也成为了“网红”,而那些拥有草原般辽阔、星空般深邃大爱的“额吉”“阿爸”更成为大家心中了不起的英雄。
前不久,从网络上获知这一消息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记者,通过电话和视频对尹国才和郭丹进行了采访,东方卫视《时间的答卷》节目组也发来协助拍摄邀请函,将把“国家的孩子”和草原母亲之间血肉情深的故事,搬上东方卫视的屏幕。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也发来《关于征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文学作品》征集函,内蒙古政协文史委也发来有关文章的征集函。
作为呼伦贝尔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党和国家为每个“国家的孩子”都精心挑选了一个幸福的家,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草原父母的呵护,新家庭的温暖。也正是因为草原人民的淳朴善良,给予“国家的孩子”无私的关心和爱护,才让他们爱上草原,爱上这里的人们。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各民族团结互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三千孤儿入内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往昔,“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画卷中,草原母亲对自己的要求是“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承诺是“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民族团结故事才能永远延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