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几个专业搞文史研究的朋友在一起叨啦写作呼和浩特市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的探讨时,经过一番议论,才知道原来在编写呼和浩特市文史文章时,有两个研究出处途径,一是官方认可专家教授(专业科班出身)靠查阅资料来编写当地的文章,做为史料于后来研究者继续做为史料来应用。二是土生土长经历过本地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者(民间业余)依据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当地资料被做政府专业工作者做为野史而弃之。在编写《呼和浩特市地名志》时,政府原则上采纳专业人员(外地人员)编写的文章来作为史料,不管是错误的,也认可。一般文学编写者资料大多出处也从这些史料中选用。从而导致错上加错,讹传至今。如1985年编写的《呼和浩特市地名志》在写到西五十家街由来就载道“明清时,该地设有50个服务人员的大驿站,俗称五十家子。”,时隔35年(2020年)政府有关部门再次编著《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西五十家街内容发生变化,“50个大驿站”改为“清代,其地设置有50兵员的个驿站”。据在西五十家街出生长大的当地老人们回忆说:西五十家街在未命名街巷前是一村庄。在龙王庙碑文中记载证实了是五十家村。那么,《地名志》中的“驿站”到“兵站”是怎么来的,出处在哪里?编写专家们能给出答案吗?另外,清代驻兵在营坊道,五十家一代驻兵出处在哪里?再如,归绥市的设置,从老人们口中相传1945年前叫“厚和市”,1937年前叫归化城或旧城,绥远城或新城。整体叫归绥县或归绥。未设置归绥市。可是在文史专家们的笔下于1929年就设置了归绥市,并在2020版《呼和浩特市地名志》中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绥县划出城区部分设置归绥市,县、市并存”。有民俗工作者考证出1929年未设置归绥市,也未有市政府及市属各局、委等机构。因名气不大进不了他们的专家圈,提出不同意见,反造攻击。这就是书写地方史的规矩。在政府有关部门编写《地方志》时,为什么不去征求一些当地喜爱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来提供补写一些真实的内容呢?
文曹建成2022年9月7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