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消息(通讯员 马欣欣)近日,由烟台市毓璜顶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毓璜顶文化》第十辑印刷发行,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其中刊登了烟台一中师生赴毓璜顶公园进行社会大课堂综合实践的报道以及高二•二班姜晓彤同学的研究报告《从毓璜顶开埠遗迹引出的烟台开埠文化探究》,引起了原烟台教育学院教授、毓璜顶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烟台文史专家安家正的重视,这位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学养的老人对烟台一中师生开展的研学型实践活动的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赞赏。
安教授以《培育地方“软实力”的后备军》为题,表达了读姜晓彤同学论文的感受。他认为,刊发一个中学生长达数千字的论文,在任何一个带有学术性的刊物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情,因而,想为此事直言。在他的记忆中,远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各地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乡土教材”的建设,抽调业务骨干,编写了若干乡土教科书。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教育理念的引进和发展,在一些高等学校里,对入校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当地文化已经成为传统。这是因为,乡土文化是一种十分值得珍惜的地方“软实力”。道理十分简单,只有热爱祖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去建设祖国,如果是一个对故乡(包括“第二故乡”)感情冷漠的人,那就只可能是低档的劳动力。烟台一中参与的暑期“实践基地群•社会大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创新。
安教授认为,任何探索都可能“入宝山空手而归”。姜晓彤同学投入了这项活动,却满载而归。这篇论文就是硕果之一。该文选取了开埠遗址中最具地标性的人与事:“人”是有口皆碑的传教士,被列为历史文化名人的唯一洋人郭显德;“事”是远近驰名,成为烟台知名度最高产品的“烟台苹果”,追本溯源,条分缕析,不仅有新颖的见解让读者折服,而且提供了实地勘察得来的材料,为后续研究创造了条件。还有,对文物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所有这些,都不仅体现了姜晓彤同学的水平和才华,而且,显示了这次活动对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卓有成效。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条培养人才的好门径。
随着高铁、蓬莱机场,以及即将开通的渤海隧道,烟台的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节点,“一带一路”也会令“人才本土化”战略实施带来新契机。显而易见,都需要迅速改变“本土文化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跳出烟台看世界”,更要用世界视角看烟台,没有历史感,那“看”就难免既浮躁,又盲目,空荡荡的。因而,安教授祝愿姜晓彤同学成为“软实力”的战士。
在烟台市“实践基地群•社会大课堂”公益性场馆联合开放月活动中,烟台一中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赴毓璜顶公园参观实践。从“小蓬莱”到“玉皇庙”再到“太乙剑坛”“瑶池”,师生边行边研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选题。活动现场,同学们围绕公园的书法艺术、生态保护现状、公园绿化及植被研究、群体活动及设施、商业活动运作、建筑布局及文物古迹研究,以及毓璜顶公园体现的开埠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活动中,们学们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立项工作。在毓璜顶公园南门,他们欣喜地接到了毓璜顶公园管理处赠送的《毓璜顶文化》文集、专辑等珍贵的研究资料,满载而归。作为了解和研究烟台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些资料文图并茂,抢救性整理挖掘了一大批烟台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史料,促进了烟台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