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升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州,清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学书初师颜体,中年极意壮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基志”,遂臻沉化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并融入行楷,极数十年功力,未有可比肩者,乃自成一家。著作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集、金石跋等。存世书法作品,备受后人推崇,近年各大拍卖会上,其作品鲜有不成交者,足见其在清代,当代乃至中国书坛的地位。
何绍基与灵石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会在灵石留下许多墨迹,或者说为灵石留下墨宝呢?这是因为杨尚文(1870——1856年)的缘故,墨林其号也。因为杨尚文虽未为官,却也是当时“名动京师”的文人。
系灵石县张家庄人,因其父在京任官,素居北京,书斋名“连筠簃 ”在北京大栅栏处。他悉心研究文史著作,兼攻书法,碑帖鉴赏与收藏,与一代文人张穆,何秋涛、徐松、许瀚、冯志沂、何绍基等交往极深。这些人为杨尚文刊刻善本“ 连筠簃丛书”功不可没。 杨尚文晚年回家乡灵石居住,更是一心研究书法、研究笔墨,鉴赏收藏书画,自然也就有何绍基等好友经常光顾,以书会友,以字画言情,能为杨尚文为灵石留下作品,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如今,要统计与杨尚文有交往的人数太难了,可计者从其刊刻的书籍中能寻出少数,然也只留其名,难见其字画其作品,唯有何绍基因与杨尚文过从甚密,情谊太深,所以在灵石,在杨尚文故居留下了较多的作品。
一、何绍基撰写,书丹、篆盖的“灵石杨君兄弟墓志铭”。志文载何氏“东州草堂文钞”;刻石今年夏月得见于灵石,杨氏兄弟墓地已夷平,地上碑石毁灭,墓志石刻能得见天日,真幸事一件。
二、“猎碣亭”及跋语双钧本。“猎碣”即石鼓,“猎碣亭”指存放石鼓的园亭。此文中“猎碣亭”三字,系何绍基与杨尚文在得到宋拓本“石鼓文”后,为传承中华文化、保护,保存国粹,由杨尚文出资据宋拓本刊刻石鼓上文字后,何绍基所书三字,并附跋语为:“墨林得石鼓宋拓本,重抚勒石为题是额壬子九月蜀使何绍基”,可知石刻竣工在壬子年前后,即在咸丰二年,惜原作不存。然此双钧本,也应是热爱书法之士据原作所钩吧!丝毫不爽,神韵尤在,下真迹一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所印刷《石鼓文》就是据杨氏刻本影印,其后有民国十年,榆次人周鼎长篇题跋,叙其详情。
三、为子言书诗六条双钩本。落款癸卯年,当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何氏在灵石张家庄长住时,为杨尚文弟弟杨尚志(字子言)所书落款,癸卯八月(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初七日宿于我斋,为子言书此,子贞。 后人为习书或上石勾勒、存世。据此可知杨尚文张家庄书斋名为我斋。
四、其它何氏书法对联及其它(见下图)。难以一一考证,因以上双钩本出自同一处,并一次藏得,且纸张、质地、色泽等一致,应当认为是当时一并双钩,或者是后人见真迹而一并双钩,不敢妄断。 谨此以上作品照片一并附后,供大家欣赏。
总之,文化和书法、文字和人格是何绍基与杨尚文相识相知的津梁;是传统文化,是中华书法将两位对中国文化及其热爱、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紧紧连在一起。这就是何绍基书法作品为何能留在灵石,在灵石出现的原因吧!
感谢阅读
祝您健康
作者:刘东升,山西灵石县人,爱好历史、文化研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晋中哲学社会科学特邀社员、灵石县作家协会顾问,行余书社特邀社员。著有散文集《与书共舞》《朝圣故乡》,主编《红色印痕》《山西民间木板年华遗珍》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