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甫的老高三人生和诗恋情怀
赵勤民
光阴流水似,荏苒古稀龄。我的高中学友陈宗甫,说自己“奋斗终生苦难缠,竟然至老受熬煎。当年夜夜天堂梦,倍感温馨醒亦仙。”(《命运悖谬》)又说,“蒙迷耳目少闻声,真相深藏岂可寻?直到古稀仍梦里,江湖原本甚弘深。”(《难悟》)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那时,“老三届”尤其是“老高三”们,毫无思想准备。何谓“老三届”?是指历史上特有的初、高中1966级、1967级、1968级的学生们。“老高三”,则是说他们中的老大哥“高66级”。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高考制度被废除,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家子弟从学校里不欢而散,各奔西东,打道回府。虽然后来工农兵可以上大学,这是一种不用考试直接由“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新生事物,但“老高三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有志者,事竟成。作为一个“老高三”人,陈宗甫在离开高中学业12年后,能重新坐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捧起书本来,成为一名“天之骄子”,真是一个奇迹。他在学成之后,那时国家到处需要人才,正是可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时候。可一个家庭在农村,有老婆,有儿女,有农业生产责任田的学子,应该怎么办?考虑到事业和家庭二者都要兼顾,他回到家乡做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后来家庭有了“农转非”的机遇,他去到异乡的中专学校教语文课程。
在业余,陈宗甫对诗词曲的爱恋,是其生活中的不可多得的嗜好。苦练成就了他的诗人身份。
40余年来,世事变幻莫测,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新老矛盾犬牙交错,诸如此类,常在诗人的眼前闪现。他不仅时刻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化解,也时刻关心那些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改善。这些都在他的创作中展现了出来。
从友人搜集整理的陈宗甫诗词集《绮梦悠悠》765首诗词曲中,可见其德识才学非同一般。下面选择一些佳作,奉献给读者。
在他的诗歌集里,农民工、保洁工、船工、歌女、乞丐,都成了出彩的素材。譬如,在打工者中有,《忆秦娥·步李白韵赋打工者》:“悲声咽,务工千里怀乡月。怀乡月,匆匆行色,泪中离别。如今偏又逢佳节,故乡眷属音书绝。音书绝,重寻旧照,竟然残缺!”《惜分飞·远地劳工》:“日夜机声鸣未已。千万劳工苦累。高湿高温肆。住房拥挤租金贵。老板图财人性悖。万里关山遮蔽。难晓家人意。滔滔边远河悲泪。”《建筑工人》:“旧城茅屋已然丧,幢幢楼房亮丽装。辛苦劳工虽造竣,岂能入住享徜徉?”
在保洁工中有,《酒泉子·环卫工人》:“垃圾成堆!但恨犹丢废秽。臭难闻,该整治。却相推。人嫌怪味加脏腻。灭迹非便易。日增添,常苦累。不心悲?”《环卫工》:“残月严霜夜正沉,扫街累得汗涔涔。瞬间垃圾偏丢遍,知否劳工苦痛心?”
还有,《船工》:“条条逝水怨声多,烟雨蒙蒙暗绿波。代代酸辛流不尽,纷纷渔韵满江河。”《歌女》:“隔壁传来欢笑歌,幽幽梦断起张罗。浓妆艳抹待人至,明镜凝眉愁泪多。”《乞讨》:“治病需钱路乞求,行人多数过昂头。夕阳西下三元乞,哀怨声声逐水流。”
如果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如果没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同情,谁能吟咏得出来?
有一位哲人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不是现实的。人类社会,总是在现实“合理”与“不合理”的循环中往复;而陈宗甫的诗恋情怀,总是在追寻“合理”理念与摒弃“不合理”存在的苦海中游弋。
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找到了抒情的切入点。他曾有远大理想,如像《少年志》:“心高直与月侔通,冲破层云上远空。倘若分来丝缕亮,化作千万照无穷。”《怀远》:“窗明几净室清幽,阻隔关山岂不愁?夜夜常常风杂雨,声声滴滴入心头!”
但是,志向不可实现。于是,他怀念、自责,深感路难行。《怀念》:“中宵一梦至城京,绿柳红楼空气清。昔日佳人今已去,晚风拂煦似含情。”《自责》:“水流花谢两无情,回顾一生堪震惊。多少宏图空自绘,犹闻天地讽嘲声。”《艰难行》:“水木清华去苑林,楼台阁馆隐幽深。心雄巴望游观遍,无奈衰残疾病沉。”
就像屈原问天一样,他也想通过问日,寻找贫富的根源、人生的价值。《问日》:“朝升东海暮西山,日日巡天览世间。千古人寰多少苦,为何照旧露欢颜?”《贫富》:“试问贫穷因甚源,竟然上下几千年?勤劳致富为真理,却与安闲相缀连?”《价值》:“劳工辛苦终生价,不抵歌星曲一支。犹有贪官稍动嘴,艺人唱老也难追!”
由此看来,陈宗甫诗恋情怀的精华,就在于他始终不渝地坚守在一个有良心有学养的知识人必须向社会负责任的底线上,不遗余力为底层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而呐喊。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们对于家乡的眷恋,对于亲人的牵挂,是诗词讴歌不可或缺的题材。在陈宗甫的诗词中,这类题材也占有不少篇什。譬如说,他通过望远、思念、感念,忆念来表达乡愁。
《望远》:“因除寂寞爱登楼,别友抛亲异地秋。料得故人常远望,凭风送讯共悠悠。”
《思念》:“故旧近情真欲知,魂缠梦绕令人思。当欣相聚话离别,彼此倾心牵念时。”
《念故乡》:“长久住绵阳,时时念故乡。少闻新貌变,多病旧朋帮。常欲驱车往,偏逢残体伤。但求归梦美,醒后更凄惶。”
《感念学友》:“常怀桑梓友,数次解烦忧。处事甚勤谨,为人多力谋。平生清气凛,宦海媚颜羞。白首甘孤独,身康自畅悠。”
《如梦令·忆念》:“聚首昔年游处。纵意骋怀相语。无奈别离时,密布惨云愁雾。风雨!风雨!何日阳光和煦?”
此外,陈宗甫常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创作中。他一生对命运的澹泊,有《困居》《念奴娇·过宝马河》《石州慢·自嘲》《雨霖铃·分居两地》;在老年与疾病的抗争中,有《病》《病老》《坐轮椅》《破阵子·身体》等等。
总之,陈宗甫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陈宗甫是一个出生在农家,长期与鸿儒共处,与白丁往来,又辗转在异乡寻觅生活的诗人。如果说,他的诗没有大气磅礴,仅是淡雅无奇,这跟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也与他的生活轨迹有关联。这也说明,他的诗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主义的精品,更说明这些诗句是颇接地气的。陈宗甫在年富力强的岁月,没有去追逐功名,谋得一官半职,他安于清贫,始终是一名教师,兼做业余诗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陈宗甫在自己的诗词曲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古僻的怪字。他的诗风平淡,诗语通俗,平易近人。有时读起来,好像淡到看不见诗了,仅似一杯苦茶,这才是真正陈宗甫的诗。不,说是陈宗甫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陈宗甫,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那里,诗是人的精华;在陈宗甫看来,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绮梦悠悠》中的有些篇什,陈宗甫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正当蓬艾人”(《大乐》)的姿态。读到“身残老病沉,乘椅日光寻。欲至绝佳赏,偏逢艰阻临。云形同水态,睿目共精心。久困坎坷里,桃源空意钦”(《病老》),我们却得到一幅如他的诗所素描的自画像。这给读者的印象,他就是一个“人世异贫富,心情多感伤。不平虽习惯,大道却难忘”(《答友人》)的形象。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陈宗甫”,便可以忘掉“陈宗甫的诗”。这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自《诗经》以降,曾有过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时期。不过,那是先辈们的荣耀。清代诗人赵翼说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①如今,先人们早已远去,接力棒已传到21世纪的当代诗人们手中。“和平、宽容、理解和非暴力”的思想,成为人们在这一时期的信仰追求。这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也是盛产诗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人都可以抒情吟咏,成为诗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有好诗!
好诗,就要用诗家语描绘意象,艺术魅力尤有境界。作好诗,就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语口号,也不能用那些褪了色的陈词滥调,否则,就会像闻一多先生批评的那样“诗的本身并不能比题目给人以更深的印象。实在有时他们真不像是在作诗,而是在制题”②。一首好诗,要源于社会生活,忠于社会生活,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生活中的假恶丑。大家都来作不愧于这个时代的诗歌,做不愧于这个时代的诗人。当然,要允许各种风格自由发挥,要扶持各种流派茁壮成长。在我看来,陈宗甫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诗词风格,自成一体,很有特色。
写于2022年10月
注释:
①清代诗人赵翼《论诗》绝句,出自余力选注《明清诗一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81页。
②语出《宫体诗的自赎》一文。参见闻一多《唐诗杂论》一书,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5年7月第1版,第33页。
作者简介
赵勤民,四川省南部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毕业,法学学士学位。历任南部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兼高级讲师、县科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著有诗词集《彷徨行秋吟》《浪游梦诗神》《桃源忆故人》等多部。诗词作品入编《影响当代中国的新千家诗》《国家诗人档案典藏》《中国当代诗坛选藏》等数十部诗词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