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说一下中国的科举制度,不然无法深入的理解八股文。
中国的科举制度分为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1、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2、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文体是八股文,对于八股文,估计很多人只知道八股文很难懂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从文体上来讲,八股文是一种糅合散文的章法、骈文和排偶和近体诗的格律而形成的一种文体。
按照清代《钦定科场条例》的记载,乡、会试共分三场。
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
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
第三场:策问五。
八股文并不是三场考试中都要用到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实际上,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基本上不被重视,甚至只是走个过场,对于录取与否没有重要影响。因此,明清两朝科举,考的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题目都来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一篇合格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通篇要求文意连贯顺畅,结构严谨细密,搭配整齐巧妙,其大的原则就是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说了这些,恐怕有人还是不懂八股文之“奥妙”,这里就以康熙十二年会试第一名韩菼的试卷为例,来看一看清代的八股文是什么样子的。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提比)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祇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束股)
这样一篇八股文,不知各位是否能看懂,反正周山小编是一知半解。但基本上还是可以看到,八股文既与政事无关,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它虽对文学的发展有间接的作用,也确实选拨出了一批才智之士,但其内容空疏,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字游戏,耗费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
换言之,科举以八股文取士,所选拔出来的进士们,根本就不是实用性的人才,这些人被放到地方担任长官,既不懂钱粮也不知刑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那么,八股文百无一用,为何自明代开始一直延续了五百多年时间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八股文的题目都来自四书五经,而且对考生的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不仅要被淘汰,可能还会被治罪。而所谓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都是在维护封建帝制,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统治。
其二、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阅卷公平公正。现代的作文属于主观题,因为阅卷老师的审美不一样,最后所得的分数自然也不一样。而八股文完全可以杜绝这一问题。
上面说道,八股文是不能够自由发挥的,需要在一个框架中进行写作。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是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的,用这种格式来写作,一眼就能看出好坏。也就是说,不同的阅卷官对同样一篇八股文,评价基本上相同的,不会有太多的争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