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中文系本硕,毕业8年了。曾经是央媒编辑,现在是AI企业的GR。
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简单说两个大方向:学术道路和社会道路。我走了后者,家人走了前者,所以算是都有近距离观察吧。
有学术理想的同学,还是很值得尊重的。建议尽早多参加学术活动,尽早拜师、入行入圈。文史哲的学术评价是一个“圈内互评”的生态,你学术做得好得靠别人的嘴来说,不是看实验数据和客观指标。
走社会道路,中文系学生的“吃饭家伙”就是沟通能力。很多人问,中文系四年学什么。对于不打算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们,请记住,就学这四个字,沟通能力。汉语的听说读写,你必须达到“专业级”,必须比一般中国人更熟稔地使用汉语,否则人家干嘛雇你。具体怎么理解听说读写的专业级水准?举个场景:
你的领导要出去开会,需要做会议发言,他把你叫到跟前来,跟你口述了他想讲的一些要点,你能在多快的时间内整理出一篇讲话稿。后来,你领导有事不能去开会了,让你代会,你能不能代他做会议发言。
这里面就囊括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考验。领导向你口述他的发言想法,他随口说一次,你能不能马上get到点。然后,你能不能根据会议的情景,把这些点用适当的语体语态表达出现,符合你领导的身份以及会议整体的环境。尤其是如果涉及矛盾和诉求的,那么不仅领导想说的信息点都表达到,措辞的轻重缓急还要拿捏好,既要显得你领导讲话有水平,还要保证诉求目的达到,同时还不能得罪其他参会人。最后,你去代会,那你怎么去跟会议主办方解释领导不来这个事情,你去代发言和你领导亲自去讲相比,发言内容上要做什么样的临场调整。你去代会,那你的职务身份大概率比其他参会人低,你在现场应该怎么表现。
上面这些涉及到的能力,跟做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等等这些,是完全相同的,说到底,都是一种以汉语为载体的社会沟通能力。
社会上的中文系人才,不是学出来的,是修炼出来的。
把这种能力练好了,前途不可限量,自然地,收入也不可限量。当然,回归中文系的平常人和中位数,我的同学们收入起码都在当地的平均线以上吧。也有个别发挥得很好的,倒不是说当了多大官,而是他们赶上了一些产业浪潮,比如互联网和游戏,能比较快速地实现财务积累。
4月24日更新:有同学问,怎么学习培养上面我说的这种能力。分享经验,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除了学术知识能力,大学中文系本科到底还有什么可学的。我的理解是,学习如何理解语言文学这种社会现象,进而尝试理解人和社会本身。所以,要想练就专业的沟通能力,首先从学好中文系专业课开始,而且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学。比如,学文学史,就要问“几千年来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怎么看待汉语和汉语表达,分别有什么偏好,有什么样的流变过程,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很学术,实际上也很“实用”,这是在锻炼基本的沟通思维。比如,将来你做了领导秘书,怎么快速揣摩领导对文风的喜好,尤其如果你是个大秘,给高级党政领导写大材料的,更得深谙此道。同时中文系学生要熟读经典,对重要文献要背诵熟练,这是在积累语料库。总之,不要以为中文系专业知识在你工作以后不会直接使用,就以为它没必要好好学,这是自废武功,还废的基本功。
中文系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主动锻炼社群能力,千万不要过“独”了,不然将来哪怕找到了工作,也难以胜任。参加社群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你去嘻嘻哈哈,或者是结识多少各色朋友,这些是手段,目的是在实战中锻炼沟通能力。我推荐辩论活动,我就是个老辩手。你要是不喜欢这种“冲突性”的活动,挑一个你喜欢的。你需要在社群活动中注意学会观察人、理解人,你不一定要多么活跃,但要始终保持观察思考,听别人怎么说,想想他/她为什么这么说,背后的意思是什么,他人为什么会那样回应。听得懂弦外之音,虽说不是中文系毕业生的专利,但绝对应该成为中文系学生的特长。写作能力也要有意识地练,认真对待你的作业,在社群活动中也应该主动承担笔头工作。
还是那个意思,在听人讲话、与人沟通方面,我们必须成为专家,否则就没有过硬的吃饭家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