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虚拟教研室,由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牵头,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哲学系和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共同建立,教研室目前成员包括中文系文贵良教授、汤拥华教授,历史系梁志教授、唐小兵教授、黄爱梅副教授、哲学系刘梁剑教授、郁锋副教授及西藏民大王军君教授。面向新文科建设,虚拟教研室多次举办研讨会,积极听取多方意见,计划分阶段开设四门课程,第一阶段由中文系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文史哲大类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文贵良、唐小兵、刘梁剑、王军君四位老师合力授课。
课程开设前,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综合考虑学科特点与学生素质,拟定课程大纲,确定教学要求与形式,设定教学目标与考核准则,讨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邀请西藏民族大学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授课,扩展教学视野,紧扣学术前沿,深化课程内容,加强资源共享。
正式授课时,各授课教师从自身专业出发,结合时代语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其一,专题教学,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历史现场;其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学文本,主动探究历史语境,在充分对话中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其三,专著导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读经典著作,让文本在师生的共同阐释中焕发新的魅力。
该课程以文史哲融合为基础,始终强调跨学科视野,紧跟“新文科”发展与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中国主体意识,提升建构中国话语的信心。在各位师生的通力配合下,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明特色:
第一,目标明确。课程始终紧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课题,关注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史哲融合两种维度;较为系统地为学生构建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知识谱系,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世界性目光和整体性视野;鼓励学生提问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传统的同时,重审中国现代观念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更为自觉的方式强化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第二,结构合理。课程先由刘梁剑老师进行导论,讲述东西文化及其当代性,再分别从四个专题展开细致讲解,依次为“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汉语汉字的现代认知”“以‘五四’为方法”“边地研究与现代中国”,为学生提供切入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带领学生更深入、集中、全面地体会与探究文化转型在中国历史与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刘梁剑老师
唐小兵老师
文贵良老师
王军君老师
第三,互动丰富。课程每一单元结尾设置讨论课,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命题的兴趣。在课后,学生就阅读文献、论著产生的问题,积极与任课老师交流想法。
第四,视野宽阔。教研室特别邀请西藏民族大学教师参与授课,将当下人文学科的学术热点“边地研究”纳入到课程框架之中,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研究路径与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交流,课程共安排了四次讨论活动。比如第二单元“汉语汉字的现代认知”,分别设计了“世界视野中的汉语汉字”“‘话同音’/普通话:现代中国人说什么话”“欧化与现代汉语:现代中国人的书面白话长什么样”“翻译活动与中国现代思想的生成”四个专题,以现代汉语为主线,从汉字、语音、翻译等多种角度切入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为学生们展现了语言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加深了对现代汉语的学理认知,并表现出了对这一话题的强烈兴趣,在讨论课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有同学从民国时期《妇女报》中的女性代词“伊”出发,提出了“现代中国为何急切地要找到一个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一问题,并引发对“是时代改变导致语言改变还是由语言来改变时代”问题的深入思考;另外一些同学则关注到了清末民初汉字与汉语拼音共存的现象,并将其与标点符号在这一时期的大量使用进行了联系;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断层问题则成为了在场同学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当东方遭遇西方,“传统”遭遇“现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之间的互动?文贵良老师主持讨论课并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想法,热烈回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对感兴趣的话题继续深入探究。课后同学们也就自身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文贵良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为同学们推荐了相关书目。
除此之外,课程集合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各专业既有的优秀在线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育部“虚拟教研APP”“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以及我校“大夏学堂”等在线平台展开教学,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中与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将优质资源投放至在线平台,实现联盟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将教学经验分享拓展至全国其他高校,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课程为文史哲虚拟教研室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文史哲虚拟教研室开设更多类型课程、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提供了思路。在文史哲虚拟教研室整体规划下,虚拟教研室计划于2024年秋季学期新开《文史哲融合与新文科》课程,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教学研讨,形成高质量教学成果,打造示范课程,扩大影响力。
文案|龚文超 古舜禹
摄影|龚文超
排版|刘思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