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难在前四本纪:五帝、夏、殷、周。如果觉得难,不想去咬,可以直接跳过,从秦本纪开始看,这并不会影响阅读。更一步,实际上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人物直接去阅读,比如:项羽本纪、孙子吴起列传等等。这是纪传体最大的优势:以人为中心。所以,我个人建议,从你喜欢的人物下手,喜欢谁就去读谁,从兴趣出发,再散发开去。这样更有效。实际上,《史纪》很少有人每一卷都全部看完,因为部分不看并不影响。但《资治通鉴》就不一样了,上下承接,少了几篇,就会影响接下来的阅读。
2、前人给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现在读史记已经轻松很多了。有些工具简单说一下。
(1)、年表。纪传体的史书有了年表,相当于也有了编年体的优势。杨宽的《战国史》和顾徳融、朱顺龙的《春秋史》书后都有大事年表。有了时间主线,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战国史》后记三年表
(2)、王力的《古汉语言词典》。《史记》的前四篇是比较难的,生僻字多,用词典会解决很多问题。其实,也就开始用,后面基本都不会再用,因为很多你都会了。同时,以后你再看《汉书》《三国志》会觉得很轻松。个人还是建议备一本,现在网络比较发达,电子书也有的。
前面备注很多,到了后面,其实根本不用备注,夸张点说,跟看报纸一样。
(3)、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这个地图集虽然有着时代烙印,但以事件为主,更适合和史书一起搭配。这与谭其骧地图注重各时期疆域图是有差别的。
3、关于白话文。
说实话,我个人不建议读白话文。史书的白话文,都是一句一句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始终觉得少了点韵味的感觉。汉语言的魅力在翻译之间丢失殆尽。
4、关于《史纪》中的错误问题。
《史纪》中的错误还是不少的,后世学者也做了很多的论证,比如魏国国君中的谬误。其实个人并不建议开始就去过多的关注这些问题。到了一定阶段,也能够正确的看待这些问题。毕竟太史公也是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