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秉承“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理念,致力于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高质量的出版服务。文史哲事业部作为最能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特色的部门之一,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出版的《东晋门阀政治》《全宋诗》《中国文学简史》荣获国家图书奖,《废名集》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中华文明史》《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跨文化的艺术史》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4种图书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3种图书获评“中国好书”;8种图书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今日的文史哲事业部由来自4个学科的17名“75后”编辑组成,专业明确、训练有素,成员们不仅在各自专业出版领域积极开拓进取,同时紧密配合、有机连接,以高标准、严要求出版了诸多颇具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图书。
2022年初冬于圆明园大合影
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业绩突出
部门每年创造6000多万销售实洋,出版新书百余种,合计6000余万字,每年成功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注重国际传播,仅2021年便有12种图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出版图书多次登上“光明悦读”“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行读图书奖”等各大榜单。
《书内书外》荣获2020年中国好书
特色鲜明,持续发力
文学学科学术出版深受北大中文系学科传统滋养。《新青年文选》《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阅读苏轼》等学术普及读物销量上佳并广获好评。青年编辑在前辈“传帮带”的引领下迅速成长,徐迈荣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优秀奖,郑子欣、高迪撰写的书评文章多次在《中华读书报》《北京青年报》等刊物发表。
刘华杰教授在未名湖边录制讲书视频,徐迈现场配合
历史编辑组进一步优化学术精品、教材和学术普及三大板块布局。在学术精品上始终坚持高标准,陆续将史学大家的学术经典修订再版,同时也开发了一批学界中坚作者的作品。在教材方面,助力优秀教材尽快落地,出版了《中国古代简史》等广受认可的教材,并与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教材书系”;努力探索普及读物的出版,以《茶馆》等作品为代表的学术普及作品不仅畅销,还登上多家媒体的年度好书榜单。
《麦克尼尔全球史》获2017年精品阅读年度好书奖
哲学编辑组出版的《有无之境》《魏晋玄学史》作为学界名家的代表作,荣登各大推荐榜单和必读书目;《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等作为普及读物,为读者提供了最佳入门参考;推出了“西方古典学研究”“谢林著作集”等极具学术含金量的大型丛套书,树立了良好口碑,其中“西方古典学研究(二期)”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2022年度考评中荣获优秀等级。
“西方古典学研究(二期)”项目在国家出版基金2022年度考评中荣获优秀等级
年轻的艺术出版富有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以学科规划建设为重,承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套系出版项目;如《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获2021年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另一方面,深入观察艺术出版业态,坚持精品策略,出版一批兼顾学术品位和市场经济效益的优质图书,如《跨文化的艺术史》荣获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建筑十书》《艺术史导论》等学术(普及)图书均销售过万册。
《跨文化的艺术史》荣获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服务北大,走出北大
编辑部坚持以师生为本,积极走访学校各院系,配合教学活动和科研出版需要,听取选题建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组成图书出版工作小组,定期探讨前沿学术选题并推进出版。同时,编辑室作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实习基地,先后接收数十名在读学生,带领其深入实践编辑工作。部门成员还积极策划组织或服务多种校园活动,如北大百廿年校庆期间,编辑部积极策划出版图书《画品北大》《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后者成为北大校园参观游览的经典指南性读物;多次配合相关院系组织学术著作研读会、学术讲座,与元培学院开展“共读同一本书”活动,与学校融媒体中心举办联合直播活动等,推广校园文化,传承弘扬北大精神。
编辑部注重与广大读者保持联系,扩大北大社图书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博雅讲堂”“博雅大学堂·云课堂”组织和协办各类讲座和读书会百余场,积极服务大众。
于歌德学院举办《艺术史导论》讲座
“我们秉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编辑专业基础团结协作,青年编辑在前辈编辑‘传帮带’的引领下迅速成长,已成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北大社文史哲事业部成员表示,获评“青年文明号”是新的起点,他们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促进高水平学术文化成果的转化、传播与发展,奋进创新。
专题链接:2022—2023年度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