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安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编写地方志开始与文史结缘,至今已有30个年头。30年来,特别是自1987年,我被县政协聘为文史委员以后,对文史研究一直未间断,除参与有关部门志、文化丛书、人物传记等编写工作外,每年撰写文史资料不少于20篇以上。2008年被盐城市政协聘为文史研究员。目前,文史研究已成为我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现就如何撰写文史资料,谈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 要学点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不论是写哪个方面的文史,都要懂得有关方面的文史知识,就是“三亲”资料,也需要用文史常识来考定。文史涉及面很广,专业性很强,要学的知识很多。我认为最直接的方法是,写什么,就学什么,向专业书本学,向行家内手学,还得备有文史方面的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参考书,这样才能说出内行话、写出信史来。前几年,我在研究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时,从史料上得知其母是“玉牒赵氏”,就有人把“玉牒”写成陆秀夫母亲名字;还有陆秀夫赴淮安州试时,“得贡补太学牒”,也有人把“补太学牒”理解为太学的备取生。后来我请教建湖籍的台湾史学家左武章先生,他用历史知识向我解释:“玉牒”是帝王世家宗谱的专用语,因宋主赵姓,陆秀夫之母也是赵姓,冠以“玉牒”二字,便可享有皇族光环,并不是其母之名。再说“得贡补太学牒”,所谓“得贡”者,就是得到学位(州试过关,通称秀才),所谓“补太学牒”,就是州试成绩优秀者,获得朝廷颁发的学历凭证,可以进京入太学,接受高等教育。太学招收生员是每期出来(毕业)多少名额,就补收多少名额。陆秀夫就是被“补”进太学的对象,而不是备取生。在左老的指教下,才使我纠正了误解。再如,过去有人记载境内的庵堂庙宇时,把一个泰山寺统计成几个寺:即泰山寺、东岳庙、西阳村。实际情况是,泰山寺因供奉东岳大帝,亦称“东岳庙”,寺在新阳村之西,又被俗称“西阳村”(地名)。由于撰稿人员缺乏这方面常识,才误写成几个寺。如今泰山寺和尚把寺名改为“泰山古寺”,这又不对了,“古寺”是人家称你寺古,不是它的寺名。旧时泰山寺曾称为“泰山禅寺”,我看就是在理,因为泰山寺本属道教,后被和尚占居改为佛教,有了这个“禅”字,说明它已不是道教而是佛教了。佛教有许多宗派,这又涉及到佛教文化,不懂这方面知识,就写不准它的历史。
二、 不偏离中央精神
撰写文史资料,首先要观点正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论是写哪方面的文史,都能够坚持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撰写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的文史。对建国后的历史资料的整理,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原则。当然,有的运动在各地影响程度不一样,有重有轻。例如学大寨,建湖那几年农业生产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写成是学大寨的成果。因为学大寨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插手,搞政治第一,大批“唯生产力论”,推行什么“几到田”(如大批判到田、活学活用到田等),把经念歪了,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毛主席提出“抓革命促生产”,建湖人就一着不让地抓生产,劲往地里使,才使农业有了好收成。这个过程就必须交待清楚。文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撰写出符合先进文化的文史资料。
三、 不忘统一战线
文史研究有项重要任务,就是高举团结大旗,运用文史这一平台,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这也是我们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在我撰写的文史稿件中,统战方面的稿件占有一定份量。建阳镇有个海外企业家杨栋,19岁离开家乡,后在海外发迹,造飞机、开银行,成了大企业家。本世纪初回来探亲,打算到他小时候读书的建阳小学看看。他的祖父杨正凡,清末监生,曾是建阳小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对地方教育颇有贡献。我获悉后,连忙帮助该校整理了一份校史,将他祖父当过学校校董,热心办学的事迹写进校史。杨栋看完校史后,十分感激,当场拍板,捐出380万元人民币资助建阳小学重建新校园,同时又捐出180万元给建阳中学,新建教学大楼。盐城旅台同乡会在台湾创办的《盐城月刊》和《盐城乡情》,我都经常向他们写稿,反映家乡的变化,歌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台湾资深学者左武章,是我在研究陆秀夫史料期间结识的一位文友,他先后为我们提供10万余页的有关陆秀夫和南宋末年的珍贵史料。有一次,他问我个人有什么困难,他可以资助我。我回道:“我个人没有困难,就是想在纪念馆内建一座陆秀夫文史苑,资金还未落实。”陆老随即答应建设文史苑资金由他负责筹集,不长时间,他就和祁子惠、凌秉城、汤其杰等同乡捐出200多万元台币,资助我们建成了文史苑。今年夏季我患老梗,他知道是血压高所致,随即托人带来一只血压计,供我早晚量血压。通过以文会友、以史交友,台湾那里有不少建湖籍的台胞,成了我的朋友,几乎每周都有电话来问长问短。他们每次到大陆观光,都要到陆秀夫纪念馆来参观,顺便来看望我。
四、 掌握文史写作特点
文史是以文写史,在文化领域有着独特作用。有些文稿,报刊杂志上不好用,在文史刊物上即可用。新闻报道注重宣传鼓动,为中心工作服务;而文史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如建国前后我们建湖曾发生闹“毛人水怪”和“棍子队”事件,这类资料报纸上不好用,但文史刊物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存史;再如大跃进、反右、公社化、吃食堂、文化大革命等资料,报纸上不宜多登,但文史可把它当作教训,就可以写,有资政作用。对人和事的评价,我认为,应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不拔高溢美,不贬低苛求,不为尊者讳,亲者讳,贤者讳。凡是对地方历史的发展有建树、有贡献的,即使有严重过错,也应该进行科学分析,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掩过,过不害功,关键在于实事求是。记得90年代,我和赵庆荣同志为《盐城文史资料》撰写《李守雍其人》这篇文史稿子,既写了他死心踏地追随蒋介石的一面,又写了他在台湾对发展高等教育的作为和一生清廉的一面(一生无私房,银行无存款)。后来这篇文章被台湾报刊转载,台胞看了很满意,认为大陆报道很客观。
新闻报道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但文史资料则当细则细,还可穿插掌故、趣闻。记得在小学读书时,语文老师指导我们作文要把握“五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经过和结果,当然,文史写作也离不开“五要素”,但在撰写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个侧面,有的还可以用几种说法并存,不要把事情说死了,说过头了。对采集的资料,包括现存档案的历史资料,决不能照搬硬套,一定要认真考订、校核。文风务求严谨、朴实,要忠于史,一是一,二是二,杜绝一切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五、 注重积累资料
文史研究离不开资料。资料来源,除自己掌握的“三亲”资料外,主要靠收集、靠点滴积累。我有个习惯,在看书看报时,身边不离记录本和剪刀,看到报纸上有用的资料,就剪下来;书上有用的资料,就摘抄下来。每年单剪报就要贴几大本。平时,发现什么可用的资料,随时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资料编号登记,建卡归类,用时就得心应手。最近,我为《建湖文史网》撰写的《“双湖”周边的红色记忆》、《射阳湖畔古迹拾遗》、《故土的人脉》,这几篇文稿都是用平时积累的资料串起来的,不但内容丰富,写起来也很轻松。我写近代人物与淮、杂方面的文史,几乎都是靠自己积累的资料。我本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就喜欢买书,买我需要的书,不断充实自己。
新一届建湖政协,恢复了文史委员会,定期出刊《建湖文史资料选辑》,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县级文史网,为我们文史爱好者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我决心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保存历史记忆,开辟新的未来作出应有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