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18个民族世代居住在云贵大山中,如今51个民族共同孕育了神奇的多彩贵州。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们要想向外省朋友介绍贵州,就必须首先了解贵州的厚重和沧桑,了解贵州这一片大地的精彩。虽然我们都爱着这片土地,但是可能部分朋友对我省历史、风物还不太了解,因此本文之始是为了帮助贵州本地同学了解贵州,偏向于科普介绍方式。由于本人水平和视野所限,其介绍之处必定不甚完善,望读者海涵。
贵州历史介绍部分很大部分参考了一位人文素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对贵州认识特别深刻的一位叔叔的文章《从历史中走来——贵州的跨越》,在此对他表达深刻的感谢,正是由于一代代贵州学者的笔耕不辍,薪火相传,我们才能不断牢记贵州历史,做好文化的传承,更好地感受贵州的魅力。
(文章封面配图——贵州夜郎谷)
一、神秘的贵州古国—夜郎之谜
贵州地区在春秋时为荆州西南夷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期,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国家有牂牁国(旧址位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州的最西北的黄平县的旧州镇),牂牁国名因江得名,牂牁江即当今贵州名江北盘江上游,而北盘江即为珠江上游。《史记·西南夷列传》曾记载:“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今六盘水六枝特区牂牁江景区
在春秋后期,牂牁国衰落,夜郎国兴起,夜郎国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性大国,当前夜郎国知名度来源全在于夜郎自大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当然,古代贵州分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文化落后,且当时汉族对少数民族以不开化的夷一词作为蔑称,多贬低之语。实际上夜郎国在当时的确版图广大,国都所在地仍具有争议(思南、赫章、黔西南等地均有争论,甚至湖南新晃县也有一段时期主张过为夜郎国都所在地),但根据对贵州境内西汉文物的发掘出土主要集中在毕节和黔西南地区来看,且黔西南州为汉代珍贵文物出土数量最多的地方,怀疑夜郎国中心区域有从赫章逐渐南下迁移至安顺、黔西南一带的历史,然而由于目前仍未找到过夜郎王印,因此仍无法实际确认夜郎国核心区域所在。目前黔西南博物馆整馆以夜郎文化为代表,共藏一级文物32件(套),共计文物4500余套,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夜郎文化的特点,有机会去兴义市旅游的朋友可以顺道参观下。
黔西南博物馆展品: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
黔西南博物馆展品——东汉摇钱树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又有”巴、黔中以西,皆夜郎国地也“。可见夜郎在当时的确为一个地区大国,其统治范围包括贵州大部和云南部分。
夜郎国地图
在战国末年,中国内陆第一个开发云南的边疆的历史人物,滇国的建立者—庄蹻经夜郎国入滇,这也彰显了贵州的交通地位,为贵州之后建省做了铺垫。
庄蹻[qiāo](?-公元前256年),又作庄豪、庄峤、企足[1],战国时期楚国将军,楚庄王之苗裔。楚顷襄王在位时率领楚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区,占领滇地。后来秦国攻打楚国,庄蹻无法返回,遂在滇地称王,建立滇国,定都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历史人物。
庄蹻由楚国进入云南路线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设立黔中郡(黔中地区指当今贵阳安顺一代),为贵州行政建置之始,”黔“这一名称由此可得。秦修五尺道,从四川进入贵州,并在沿线设官治理。该路线走向,始于今天四川宜宾,经高县、拱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又入贵州境过赫章、威宁,再入云南境走宣威到达曲靖。从秦朝开始,贵州被中央王朝纳入版图。
公元前135年,西汉在夜郎国属地设郡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且兰、伐夜郎,夜郎王入朝受汉王朝封号,并建立牂牁郡。在国郡并立80余年后,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据《安顺府志》所言,两汉时期的牂牁郡范围广大,几乎囊括了如今贵州省全境范围。
两汉牂牁之郡,几有贵州之全,规云南四之一,粤南五之一.
此处列出汉朝牂牁郡下辖17县中部分地区的古今对照地名,读者可感受当时牂牁郡,也即贵州前身地理板块的广大。
且兰——今黔南州福泉市、 夜郎——今安顺市关岭县 、鄨——今遵义市西、 平夷——今毕节市大方县、
毋敛——今黔南州独山县、谈指——今黔西南州贞丰县、同并——今红河州弥勒市、
漏江——今红河州泸西县、漏卧——今曲靖市罗平县、句町——今文山州广南县、西随——今红河州金平县二、过渡时期——与中央王朝联系时断时续,发展与停滞交错。
夜郎国灭后,东汉沿袭西汉建制,三国时期归蜀汉政权所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魏蜀吴逐鹿中原,再是南北朝对峙,无暇顾及贵州,贵州与外地交往减少,处于封闭状态,此时,苗瑶、百越、氐羌几大族系先后进入贵州,与古老的濮人错杂而居,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形成了璀璨的多彩贵州文化,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你们当地的名称来源,要么带有民族特色,尤其是民族聚居区域;要么为中央平定贵州后依照平安寓意所取;要么依照当地地理环境而取,此处举几个例子:
黔西南州普安县——普”字源于“濮”(人)的谐音,“安”为安定。普安,即“濮越”人平安生息之地
毕节赫章县——墨特川为彝族语地名,后改为黑章,赫章均为彝族语记汉字,彝族语读作hezei,意为"有水塘的山冲"
黔东南岑巩县——岑巩为侗语地,"岑"为山,"巩"为这个山的名称。
黔东南黎平县——"黎平"为侗语小山或岭
黔南州荔波县——“荔波”是布依族语的音译,是“美丽的山坡”的意思
贵阳市息烽县——原名诘戎,为彝语名称
贵州民族分布
隋置牂牁郡、明阳郡和黔安郡、沅陵郡,但统治并不深入,唐在贵州推行经制州和羁縻制度,并在玄宗时期正式设置了黔中道,由于当时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交错分布,生产力落后,黔中道存在大量的羁縻州,这些羁縻州主要分布在黔中道南部,因此被称为“黔南”地区,这其中最为重要、最发达的州为矩州(当今贵阳市)。
唐黔中道管辖范围
因此贵阳市境内名山黔灵山上即书写黔南第一山大字。
黔南第一山——贵阳市黔灵山(董必武所题)
然而在五代十国群雄割据时,贵州与中原王朝关系由时断时续。宋属夔州路(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在这漫长的时期中,并没有贵州这一说法。当时黔中道贵州境内出现了四大土司家族,其中之一乌蛮罗氏于北宋初期占领了矩州地区,在宋朝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其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中央政权,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就其所语,宋太祖赐为贵州刺史。
《赐普贵敕》称“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维尔贵州,远在要荒”。
从此北宋时期贵州代替了矩州称呼,成为贵阳市名称,“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并沿用至今,因此在目前全国一级行政区命名中仅有贵州是以州为命名,这是因为本身贵州就是从贵阳城概念扩大而来。之后北宋时代只要谁能够占领贵州城,即可被朝廷赏赐职位,当时给“贵州”仍特指贵阳一带地区。
三、建省之始——驿道带来的开发与开放。
元朝时期贵州分合不定,分属四川、云南、湖广三个行省,在三个行省均处于边界地区,属于三不管地带,然而由于贵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当时元代在贵州开设了五条驿道,分别为湖广至云南、乌撒(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位于当今云南省)入蜀入滇大道、滇南至广西大道、川黔大道、亦溪不薛道(今贵州毕节地区)。驿道开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交通状况,打破了贵州封闭状态,促进了贵州与其他地区和省内之间的往来。特别是由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既是一条沟通内地与云南边疆的大动脉,也是贵州境内一条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干线,通过这条驿道,贵州可直达中原及长江流域。四通八达的驿道网,使贵州成为西南驿道中转站,交通枢纽地位开始凸显。元朝在贵州开发金矿,设立大牧马场,促进了贵州采矿业和畜牧业发展。贵州的开发与开放,为建省创造了条件。后明朝初期又进一步开设新驿道和加固维护现有驿道,这些驿道均以贵阳市为中心,贵阳市在贵州省内地位不断强化,军事战略位置不断提升,为今后贵州名称概念有市扩展到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万历十五年时贵州驿路分布图
明朝初年明廷仍承认四大土司的地位,设置了思州、思南、播州和贵州四大宣慰司,当时贵阳城仍延续元朝的顺元城名称,其贵州宣慰司司署设置为顺元城。贵州宣慰司辖地广阔,包括当今毕节市和贵阳市一带,此时贵州已变为了更大的区域性概念。当时朱元璋平定云南叛乱后,忧虑"大军一回,云南又成孤悬",因此明廷为了加强对云南、地区的控制,必须要求对四省交通咽喉地区—贵州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因此明廷不断地在黔中地区屯兵,沿着驿道设立各种卫所以保障道路畅通,并于洪武六年(1373年)于顺元城设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并于洪武十五年(1383年)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明朝省一级行政单位由三司构成,分别为承轩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以及都指挥使司(军事)。可见贵州作为省级单位最早是以军事单位而存在,此时民政上贵州地区仍然由湖广、四川、云南三省布政使司管辖。直至今日,贵州省高铁网络以贵阳市为中心向相邻四省成放射状分布。由今映古,贵州高铁干线网络与古驿道高度重合,也表明了贵州的西南交通枢纽地位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可以说贵州省的建立是由路而起,其发展也必须因路而兴。
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放射形高铁网
永乐时期,思州土司互相战乱,永乐帝趁平定思州土司战乱,将思南、思州两大宣慰司所废除,并设立了思州(今沿河及务川县)、黎平、新化(今锦屏县)、石阡、思南、镇远、铜仁、乌罗(今松桃县)8个府,此时加上贵州宣慰司已经有建省条件。因此明永乐14年(1413年)基于思州八府、贵州宣慰司以及安顺、镇宁和永宁三州设置了贵州布政史司,贵州终于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并于当年将顺元城名改称为"省城"。后隆庆二年(1568年)将之前所设的程番府移入"省城",并于次年取贵山之阳(贵山南面)意义更名为贵阳府,贵山又名"贵人峰",位于当今息烽县境内。
因此,贵州建省完全是因为军事战略价值,且最早主要以黔中地区为基本,明史学家郭子章《黔记》写道:
盖贵州乃古罗施鬼国,地皆蛮夷,山多箐广,流水涵渟,土无货殖,通计民屯仅十四万石,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官戎岁给仰于湖广、四川二省,盖非都会之地……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
由于贵州是由于要道价值而成立的省,本地民政经济实则难以供养,导致贵州地区自建省以来一直处于全国落后地位,关于此点在后续文章将详细介绍。而之后又陆续将黔南各羁縻州(黔西南地区、黔南地区)纳入贵州版图,之后万历时期,播州杨氏发生叛乱,1600年平定叛乱后设立遵义府和平越府,将平越府划入贵州。平越府府治在今福泉县,下辖范围包括当今凯里、黄平、福泉、瓮安、湄潭、余庆等闲。而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为充实贵州税赋,将遵义府划归贵州管辖。之后又由于贵州与广西边界模糊、犬牙交错、土地纠纷问题严重,两地百姓为争夺土地相互仇杀, 闹得不可开交,因此以红水河、南盘江为界江,将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今黔西南州贞丰县),湖广属平溪(现铜仁玉屏县下辖街道)、天柱划归贵州管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辖,贵州行政区划基本确定,并沿袭至今。
一、建省前贵州情况概括1.建省之前的贵州经济情况
在明朝建省之前,贵州一直游离于中原主流政治、经济圈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
贵州的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迁徙阶段的不同,导致社会发展有极大不同,整体都滞后于中原文明发展。
其中濮人(今布朗族前身以及布依族的前身之一)很早从事农耕,属于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综合发展类型。
云南布朗族介绍
百越民族擅长稻作经济,也有着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
唐宋以来,随着越人逐渐整合于南迁的汉族之中,先后形成广府、潮州(福佬)、客家等不同民系,而未被融入汉族的越人,则逐渐发展成壮、黎、瑶、畲等边疆族群。
而苗族住在山地,刀耕火种,属于山地经济型民族,发展较为落后。
海南苗族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生活画卷
由于地理隔绝,不仅不同民族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也极大,到明朝时,贵州西北地区还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阶段,黔东南的苗家腹地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阶段,瑶族地区则还停留在父系氏族阶段,当时仅有黔北的播州地区生产力较为发达。
贵州在古代多为羊肠鸟道,对外交往十分不便, 另外由于贵州缺乏平地,灌溉不变,限制了农业发展,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贵州巡抚王燕来《劝苗民垦荒田疏》指出
“贵州田亩,俱在万山之中,秋收籽粒,难抵内地腴田三分之一,人工牛种,又倍于他省;五年之后,始有收获”。
因此贵州目前绝美的梯田景象实则为土地不平整的无奈之举,即使到如今,贵州的粮食产值仍然不足全国1%。
贵州从江县梯田
明清之前的贵州虽然实行”土流并治“的政策,但仍然以土司为主,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土司一般对百姓实行高压、专制的统治,并严格禁止自由流动,对下层剥削很残酷,内部之间还经常攻讦及发动战争,导致分裂严重,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雄霸西南700余年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府邸
播州宣慰司版图
但同样也要看到土司维护民族团结的一面,在贵州的大小土司中,最出名当属奢香夫人,奢香夫人在摄理贵州宣慰使后,修建道路,建立驿站(龙场九驿),沟通了内地与贵州的交通,维护了民族团结,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维护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中央电视台以奢香夫人事迹为底本拍摄同名电视剧,对土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观看该剧,了解当时复杂的民族治理情况。
彝族政治家奢香夫人画像2.建省之前的贵州民族情况参考牂牁%E7%89%82%E7%89%81/6266702?fr=aladdin龙说夜郎丨快去围观!贵州此地汉代文物陈列,在西南首屈一指!展看贵州丨走!去黔西南州博物馆领略夜郎文化的魅力~郡县制下的夜郎国、牂牁郡^贵州为什么叫做贵州?贵州不仅仅是四大土司之地组成的贵阳市历史沿革“黔西南”在清代的建制沿革百越族%E7%99%BE%E8%B6%8A%E6%97%8F/3496019?fr=aladdin土司 (少数民族官名)%E5%9C%9F%E5%8F%B8/80982?fr=aladdin
发表评论